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願行如常


【倡議+ 電子報】傳遞人物故事,鎖定泛教育、社企…等領域,透過他們為社會付出故事,期待引起更多共鳴。 【媽媽寶寶電子報】在妳升格當媽媽的那一刻,教妳孕期所需注意的營養、產檢、胎教、產後照護等相關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11/04 第34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教育的新出路
證嚴上人專區 人心淨化 從善如流
慈濟脈動 讓貧病止步 啟動善循環
焦點專欄 外籍漁工遭遇南方澳斷橋意外 我想要回家!
教育的新出路
慈濟從慈善展開濟世服務,而後拓展到教育志業,至今屆滿三十年。有志工服務與人文關懷為資糧的慈濟校園,已展現走出知識象牙塔,貢獻社會乃至全球福祉的蓬勃氣象。

舉例而言,今年四月,慈濟大學參與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以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SDG)中的十一項為評核依據,總體排名為全球第六十七名,臺灣第一名。「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以及「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兩項指標中,慈大均在臺灣明顯勝出。

又如慈濟科技大學的「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以及「精緻農產品研發」,獲得教育部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計畫補助。前者並獲得了CSR最佳實踐獎;精緻農產品及護理工具的研發,也獲得了多項海內外的發明獎。

以上例子顯示,慈濟高等教育對在地和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懷,已透過學術專業,發揮社會實踐的動能與影響力。此學風不只有助於人格的陶養,對當今教育的走向也產生再造願景的啟發作用。

教育的傳統使命是培育人才,開發累積知識,然而受到資本主義以經濟優先的考量,高等教育被賦予職業訓練的期望。當經濟景氣下滑,就業市場蕭條,學歷也隨之貶值,教育的功能連帶遭受質疑。此時教育該如何走出困境,貢獻知識的力量呢?

藉由志工服務,走入社會現場發掘並解決問題,是慈濟教育體系得以滾動形塑社會責任和影響力的關鍵。如慈濟科技大學師生藉由投入長照據點的服務,體察社區長者的健康需求,從護理專業背景研發輔助工具,包括開發APP攜帶裝置、聽力放大器等;蒐集長者的健康數據,並提供對個人的健康控管,以協助改善其生活品質。

依據二○一八年世界經濟論壇所指,全球前三大問題分別是氣候變遷、衝突與戰爭以及貧富差距增加。這些影響全人類的重大議題,皆需靠在地的耕耘與互助,教育的知識實踐將更形重要。

本期月刊報導,慈濟援建的校園減災希望工程陸續啟用,慈濟並展開與其他社福機構的公益合作。慈善與教育的密切配合,步步踏實為人才的培育奠基,於此也揭示教育的新出路。

人心淨化 從善如流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
人的腳步走到哪�堙A就把污染帶到那�堙A

使天地人間隱覆著危機;

要努力淨化人心,

不只從善如流,還要如同法輪轉向天下,

人人有善,遠離災難。

培訓委員慈誠尋根暨精神研習會已經開始,各區志工陸續回來精舍,聽大家上臺分享人生的過去,跌跌撞撞難免都有,但知道了方向,走入了這條道路,終於看見曙光;就這麼一路走過來,轉變一切煩惱計較,真誠地蛻換出另外一個人生,也發心立願,從現在到未來。

要會遇到真理很困難,懈怠、起傲慢心、沒有信心,聞法不能信受,就無法踏入佛法之門。《法華經•方便品》中,法華會上,舍利弗尊者代表大眾,請佛說法,在三請、三止之後,佛陀要開始宣說,當場有五千人認為所說之法應與過去沒有差異,所以頂禮而退。

《法華經•化城喻品》則描述,大眾跟著導師一路走過坎坷道路,漸漸接近真實的境界,導師變化一座城讓大家稍微停歇;但有的人想,走過的路已經這麼辛苦,好不容易抵達化城了,不知道再去還有多遠,不如回頭吧。作為嚮導的導師循循善誘:「前面就是了,寶城在近了。」鼓勵大家再接再厲向前走。

這樣的意境真的很明朗,所以常常說鋪路、開道,慈濟在半世紀以前、從「竹筒歲月」開始就已經在鋪路了,克難地走出一條菩提大道;愈來愈多慈誠、委員和我一起把路鋪平,不斷地接引人間菩薩,帶動出浩蕩長的菩薩隊伍,成就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全球慈濟人遍及五大洲。

若沒有走過這一條人間路,就無法與菩薩的這一道門接軌。希望大家能珍惜慈濟因緣,不只珍惜也要精進;培訓尋根之後就準備受證了,要了解自己的使命,道心堅固,而不會像〈方便品〉所說,到了緊要的法的核心就退席。

而我所珍惜的是每位慈誠與委員,我能親自為他授證,把天下的擔子放在人人肩膀上,人人也能負起責任,「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所以為了授證的任務,我也是很努力,天天自我加油,總是一步要再加一步,能穩穩走出去。

雖然現在說話很吃力,但是我總有說不盡的慈濟人、慈濟事;每一天也都很感恩,感恩大家把慈濟的精神廣播在社會�堙A解除了多少人的痛苦,還能度化眾生成菩薩。請大家莫忘初心,莫忘當初接引你走入慈濟的人,珍惜與我們共同開道、鋪路的人間菩薩,彼此感恩、尊重,讓這分愛的力量世代相傳。

氣候變遷令人憂心,

最怕的是心靈颱風,

無風起浪,引發大災禍。

十月中旬,哈吉貝颱風為東日本帶來強烈風雨,使得河川潰堤,災後復建工程浩大;這段時間,美國與澳洲的森林大火,也造成嚴重災情。

天災難以預期,風雨來勢洶洶,科技再怎麼發達,人不能勝天;氣候變遷令人憂心,最怕是心靈的颱風,無風起浪,人心偏移,情緒衝突,小小的事情也會引發很大的災禍。

看到國際的天災人禍,感恩自己的平安,還要提高警覺。其實天地人間都是隱覆著危機,為什麼還要迷茫於欲求貪樂中?人的腳步走到哪�堙A就把污染帶到那�堙A也會擔心和著急人類的未來在哪�堙H還是要努力淨化人心,人心與人生不偏向,還要從善如流,如同法輪在轉,不斷地轉向天下,人人有善,就可以遠離災難。

從自己開始做起,身體力行相互宣導,一個人可以影響一個家庭,從一個家庭可以影響一個社區,社區與社區影響社會,人人心平氣和,日日造福人間。請大家多用心!

讓貧病止步 啟動善循環
撰文•陳麗安 攝影•黃筱哲
在慈濟長期扶助的對象中,有超過七成無法正常工作,

其中許多是因病而貧、因貧而病;

志工提供慈善、醫療與教育等支援,緩解案家成員各自面臨的困境,

讓貧與病的惡循環,透過愛與關懷,轉化為「善」循環。

從印尼遠嫁來臺的麗麗(化名),先生因生意失敗家道中落;一日先生在家意外從高處跌落,當時因無明顯外傷,所以沒有及時就醫,不久卻不幸往生了。丈夫生前所欠下的債務,加上家中高齡婆婆與三名就學子女的重擔,只能由麗麗一人扛起。

儘管有政府的喪葬補助跟後續維持半年的特殊境遇家庭輔助,但兩者均屬於短期補助。身為新移民的麗麗,不清楚臺灣還有哪些社會補助可以幫助他們,也因為一些原因無法取得低收入戶證明,每月僅靠她在食品加工廠的微薄薪水,養活一家五口,卻始終入不敷出。

在艱難的時刻,經由他人提報,彰化地區慈濟志工開始走入這個家庭,並提供生活補助與孩子的助學補助。像遇上住屋發生嚴重漏水時,志工們也會協助居家修繕等等。

「她大小事都會跟我分享。」已陪伴麗麗一家四年多的志工詹女祝訪視時一邊說,一邊問候著孩子們的狀況。麗麗在丈夫尚未往生前,雖然家用不寬裕,每月就有小額捐款善舉;現在面對艱辛的生活,善良的她不曾抱怨,遇到困難也會詢問詹女祝,彼此的關係就像親近的家人一樣。

每當社會上發生重大災難時,總有身穿藍衣白褲的慈濟志工自發性地趕抵現場,在不影響救災行動的前提下,幫助受難者或發送熱食。而在平時,這群志工同樣在社區�堙A盡自己一分微小的心力,溫暖許多陷入困境的家庭,就像關懷經濟困難的單親家庭麗麗一家人。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二○一九年全臺中低收入戶統計數量為十四萬二千多戶,人數則高達三十萬人,因其他原因而無法申請低收入戶的困難家庭,更不在少數。他們雖然不如大型災難那般受到關注,卻是你我周遭都可能正在上演的真實日常。

當家中負擔主要生計者死亡、失蹤、罹患重傷病、失業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工作,導致家庭生活陷於困境,政府與民間其他機構雖有提供「急難救助金」申請,但這些短期或一次性的救助,並不足以解決急難家庭的狀況,後續仍需要社會慈善組織共同撐起支援網。

僅是二○一八年,慈濟基金會於全臺各地的社會服務窗口就接獲一萬五千件需要關懷的個案通報。當中有百分之六十四屬於個人提報,其餘為組織、團體的轉介。慈濟志工在接獲提報後會進一步前往訪視,了解不同家庭的問題,並提供支持與服務。

二○一八年慈濟慈善行動力與行動數據顯示,單單「社會救助」這一項所動員的慈濟志工,就高達一百八十三萬餘人次。

慈濟志工走入個案家庭,並不是簡單的傳遞救助金,還會進一步照顧家庭成員的身心靈,除案主本身,如果孩子就學或家人有醫療需求、生活環境及空間有安全疑慮時,志工都會視實際狀況適時幫忙。許多照顧戶已持續關懷十年或更久,他們的心靈都有溫暖的安身處,而直至脫離困境、可以自立後才結案。

貧病相循,現代屢見

一九六六年,慈濟慈善志業在花蓮起步。證嚴上人在長年的全臺訪貧中與許多苦難人相遇,歸納出「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的惡性循環,並認為預防貧窮的方法,就是先幫助貧病者重拾健康,讓他們可以恢復工作並循序漸進回歸正常的生活。

時至今日,在慈濟接獲提報的個案當中,因家中成員生病、發生意外,家境貧窮而無法醫治的狀況依舊占大多數。貧與病的循環,即使是在現代,仍是社會常見的現實常態。

臺中潭子訪視志工朱盧素貞關懷的個案當中,從事電子代工的李太太發病初期,一家人都以為她只是得了小感冒,沒想到經過多次檢查後確診罹患血液相關罕見疾病,治療期間一度洗腎與視力退化。

儘管後來因為參加醫院臨床試驗,免去負擔一週一針、一針八十五萬元的高額費用,但是在這之前投入的醫療相關支出已數十萬。且為了挽救因病退化的視力,後續還需要接受高壓氧醫療,家中有兩名就學孩子,加上李太太無法工作,原本尚可的家境因傾力投入醫療而負擔沈重。還好有慈濟基金會提供補助,李太太才得以度過經濟難關。

臺灣一九九五年開辦「國民健康保險」,除了健保,政府跟醫院還另外設立「醫療救助金」,讓弱勢家庭因傷病就醫遇到健保未給付的醫療費用時可以申請。醫療急難救助金能夠緩解緊急狀況,但若遇上需長期接受治療狀況,家庭還是可能會因經濟負擔,陷入困境。

慈濟有許多案家都有類似的家庭背景,慈濟基金會有感於此,對於扶困的對象不僅以「個人」而是以「家庭」為單位,透過全家、全面、全程與全人的「全方位」照顧,協助案家維持基本的生活,且在長期陪伴、關懷的過程中,也希望能溫暖、豐富家庭成員的心靈層面。

受罕見疾病所苦的李太太,雖然還要持續接受高壓氧治療來維持視力,但病情已經穩定並重新開始工作。她沒有忘記困難時受到的幫助,如今不只小額捐款,更在體力可以承擔的情況之下,與先生一起擔任社區和醫院志工。

這些受過幫助的家庭,願意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成為手心向下的人,幫助其他人度過難關。「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的循環,雖然難以避免,但是在志工與案家自己的努力之下,可以透過愛與關懷,轉化為「善」的循環。

投資教育,增加機會

家扶基金會於二○一五年訪查發現,弱勢高中職學生的家庭,月收入不足兩萬者過半,超過七成無力支付子女學雜費。教育一向被視為脫貧的途徑之一,完成基本學歷,才有可能謀得收入較穩定的職業,進而改善家中的經濟困頓。然而弱勢家庭子女,因為缺乏家庭支持,求學之路更為艱辛。

為了避免孩子因貧失學,慈濟除了提供「助學補助」,還於二○○七年創立了「新芽獎學金」,激勵弱勢家庭的孩子,讓他們明白學習能帶來許多回饋,更能為家庭翻轉貧困。而光是二○一八年,臺灣就有兩萬五千多人次學童接受慈濟助學、新芽獎學金幫助,投入訪視陪伴的志工更高達五萬七千餘人次。

許多在弱勢家庭長大的孩子,特別珍惜學習的機會。訪視志工詹女祝表示,像麗麗一家就有申請助學補助,而孩子也都很爭氣,小女兒每學期都名列在學校成績優異榜單;就讀高工的兒子更不遑多讓,高一時的程度就已經可以參加高二才會參加的技師考試。麗麗曾對詹女祝說,若不是有助學補助,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二○○八年開始投入社區慈善訪視的詹女祝表示,陪伴的訪視戶中,不少例子都是從孩子小學開始,一路相伴到高中甚至是出社會。陪伴照顧戶不單減輕生活方面的壓力,孩子的教育當然也要照顧,除了提供助學補助,志工也希望能夠帶給孩子正向的價值觀,讓身處弱勢的孩子能建立起自信心,並在日常生活中有同理心與愛心。

「這個孩子真的讓人覺得很感動!」臺中志工朱盧素貞則是分享一位屢屢取得校內、外獎學金的男學生,父親因車禍而癱瘓後,家計全由母親一人扛下,他選擇就讀夜校,以便能在白天時幫忙照顧父親,減少看護的費用支出。成績優異的他十分懂事,將取得的獎學金全用於分擔家中生活,也主動向朱盧素貞說家庭已受到慈濟很多幫助了,現在也有所改善,「希望讓其他更需要的人去領新芽獎學金。」

二○一八年內,有超過十一萬人次弱勢家庭學子受到慈濟助學、課輔、營隊等教育扶助;許多受到助學補助的孩子,如今都已順利畢業進入職場,並幫忙改善家中經濟,在他們身上一再見證到「教育,能夠翻轉貧困與弱勢」。

一直以來,慈濟都是以直接、務實的即時行動與補助,以及後續長期的關懷,在最平凡不過的日常當中,陪這些家庭走過生命的低潮。

秉持濟貧教富、教富濟貧的初衷,慈濟協助脫貧的目標是希望「受助者能夠自立,乃至於能助人」。而許多照顧戶也受志工影響開始做起環保,或是在能力範圍內捐善款來幫助更需要的人們。

長街陋巷中,志工與這些家庭,因貧苦或意外而相遇,也用陪伴溫暖了陷入幽谷的他們,幫助他們重新點燃希望的燈火,共同散播愛與力量,更讓善緣得以延續。

外籍漁工遭遇南方澳斷橋意外 我想要回家!
撰文•廖月鳳(宜蘭人文真善美志工
斷橋事故搜救行動結束後,

一切歸於平靜,漁船繼續隨波逐流,

外籍漁工心情也隨著漂流,

不時遙望家鄉的方向。

請為他們祈禱平安而歸,

親愛的家人在等著他們!

米塔颱風遠颺,夜�堙A車行下了蔣渭水高速公路交流道,進入蘇澳港往熟悉的方向直行,南方澳第三漁港�堙A岸邊像蘑菇的繫纜椿,綁住近六百艘躲避颱風的漁船,一艘緊靠著一艘微微搖晃著,整個漁港擁擠得有點喘不過氣來。漁港內隨處可見警察,不由得跟著緊張了起來。

車子緩緩地繞著碼頭前進,眼前的畫面是那麼熟悉。六年來,每年兩次由宜蘭縣政府勞工處、移民署、漁業署、蘇澳地區漁會與慈濟合辦的「外籍漁工義診」,志工都是在活動前就沿著碼頭,對靠岸的漁船一艘一艘呼喚,漁工一位一位地邀請來看診。

不諳外語的志工,看到這些外籍朋友,只得用手比劃代替語言,像義剪就在頭上喀嚓喀嚓、眼科就比著眼睛、看內科雙手就在肚子上摸一摸、推拿就搥搥肩,有時候比劃了許久,他們終於有點懂了,志工與漁工就笑成一團。

那些畫面停留著,久久不去,快樂的回憶現在成了擔憂。

那張黝黑的笑臉

以往義診的場地第三魚貨拍賣場已經拉起封鎖線,進不去了;魚市場一旁的高架橋下可停車,也是漁工補魚網的地方,遮雨又遮陽,大家坐在地上,邊補網邊聊著家鄉話,看到藍衣白褲的志工,就靦腆露出笑容。每一次我都想著,黝黑的臉龐下,不知道他們的心�媟Q些什麼?是家人?還是計算著日子等待回家?

那座由高架橋延伸的跨海大橋無預警地崩塌了,水泥橋面重重壓住三艘漁船,船上有六個人未及逃出。什麼原因我還不想知道,只擔心著,這群常把笑容掛在黝黑臉上的外籍漁工,您們好嗎?

這場意外來得突然。氣象局在十月一日清晨五時三十分解除直撲宜蘭的米塔颱風陸上警報,上午慈濟羅東聯絡處舉行颱風防災協調會議,正要宣布防災協調中心撤站,有訊息通知南方澳跨海大橋九點三十分崩塌了,這時是九點三十九分。

消息是否真實?情況如何?在防災協調會議現場的林秀鳳、黃國材、吳宏泰偕同幾位志工趕到現場了解,隨即布達緊急行動,接著人員進駐,礦泉水先送二十箱、毛毯準備好,往生被備著希望用不著,召集香積人員就位,準備中午與晚上的熱食。

事發當時,橋上一輛載滿漁船用油的油罐車,就差幾秒鐘,來不及過橋,隨著橋面墜下碼頭。司機被加油站工作人員緊急救出,數分之差,油罐車起火燃燒了,司機重傷送醫,漁工連續被救出。志工準備急難慰問金、祝福禮分頭前往蘇澳榮民醫院、羅東博愛醫院、聖母醫院關懷。

被救起的漁工長年生活在船艙,所有生活用品、衣服都在船�堙F勞工處向洪妙卿師姊尋求協助,羅東聯絡處立即從惜福站�堿D選衣褲,志工清洗、晾乾、摺疊整齊,送到勞工處工作人員手中,同時還有品項齊全的生活包。

深夜�媟贗X的光

船上還有六位漁工下落不明,都是外籍;夜漸漸黑了,慈濟人與搜救人員徹夜守候,希望奇蹟出現,黝黑的笑容一個也不要少。

繞了漁港一圈,來到橋的另一頭,白色橋拱垂掛著鋼索,跨海大橋的橋面則斷裂沈入水中,兩邊的橋墩裸露出鋼筋,能夠想像崩塌時的力道有多大啊!

被壓住的船身一半翹出水面,坍塌橋體堵住航道;為了讓碼頭內受困的船隻能夠在預定時間順利出海,對岸強烈的照明燈照著下方的海面,切割橋面工程正如火如荼在水下進行。

與對岸照明燈相較,慈濟在現場成立的服務中心燈光,在夜�媗蓎o微弱,小小的地方,排上兩張長桌,桌上有熱食、有水、有提神的咖啡,還有志工臨時到附近購買與店家送來的麵包。

白天志工人多一些,對在場的工作人員、各報社記者都會招呼一聲:「別客氣,慈濟那�埵釭F西吃,水也有。」志工二十四小時排班輪值,一碗米粉羹、一碗綠豆湯,飽足感有了,溫心暖胃感也有了。設立服務中心三天下來,受到記者朋友、救援人員聲聲的感謝。

在夜�堙A這一個小小的服務站,燈光顯得既邈邈又渺渺,但是給予人信任與願意親近的感覺,是那強烈照明燈不可比擬的。這�堣ㄢ]防,救援人員來了,隨手拿走飲料繼續工作,記者朋友需要長時間守住鏡頭的方向,咖啡就排在桌上。

闔家團圓夢已空

十月一日深夜十一點十八分,第一具印尼籍漁工遺體尋獲。失聯的漁工印尼籍還有兩位、菲律賓籍三位。

清晨的港口,海面上漂浮著破壞船體後的雜物、油污,怪手在船上的平臺不停攪動,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柴油味。斷裂的橋墩旁就是海巡署蘇澳安檢所,一旁臨海的岸邊,往海上灑下一把一把冥紙的失聯漁工同鄉,不時低頭啜泣。

二日下午,又有四位漁工遺體離開水面;時間拉得愈長,心情愈沈重,同是來臺工作的同鄉就坐在岸邊的繫纜椿上,無助地望向被壓住的船,曾經一起在船上工作與生活,怎麼會不擔心?

晚上,印尼之家的工作人員帶動,慈濟人也和大家秉燭,一起為罹難者祈福,也為還在水下的朋友祝禱,趕快被尋獲。

慈濟關懷的範圍,擴及醫院和宜蘭殯葬管理所(員山福園)。曾在印尼工作的劉世超師兄,在蘇澳榮民醫院陪伴受傷漁工,他以人傷我痛的同理心,用親切的印尼話逗得即將進開刀房的漁工安心笑了。劉世超、羅棟文、郭金憲師兄接送受傷漁工的朋友往返醫院照顧,同時了解他們的困難、提供生活上的需要。

尋獲的遺體先送到蘇澳榮民醫院,在事發現場久候搜救的同鄉,紛紛來送好友最後一程,志工待命,隨時出動關懷。

當遺體從蘇澳榮民醫院移靈到福園,蘇澳區的志工在醫院列隊送靈,另一方員山鄉的志工已在等待接靈。福園應宜蘭縣林姿妙縣長指示,設置追思靈堂,以慰在天之靈;四位慈濟志工代表家屬,雙手捧著英文名字的牌位、其餘志工唱誦佛號跟隨在後,莊嚴不失尊重,親屬之禮也尚且如此而已。

緊接著,慈濟在殯葬管理所特地空出作為家屬休息室的禮堂,成立服務中心,提供來臺認領遺體的親屬必要的協助。

趕辦手續搭機抵臺的家屬,看到親人逝去,無不悲慟痛苦。菲律賓籍罹難者的妻子悲傷過度,昏厥在慈濟志工的懷�堙C遠渡重洋工作,不就是為了讓家人過好日子,怎奈闔家團圓夢已空,再相見,已是天人永隔。

如果時光重來,他們會是如何選擇?

航向未知的風浪

十月三日上午十一點二十二分,終於找到最後一位漁工遺體。是晚,蘇澳跨海大橋崩塌事故現場慈濟服務中心撤站,志工續留守福園,等待辦理護照延遲來臺的印尼籍漁工家屬認領遺體。

慈濟急難慰問金送到每一位罹難者家屬的手中,並且陪同前往檢察署領取死亡證明書;考量遺體回國時方便運送作業,四日檢察官開立死亡證明書後,當晚四具遺體即啟程送到中壢殯儀館,宜蘭志工列隊送靈,中壢的志工準備好迎靈,接手關懷。

表面一切歸於平靜,但是內心的起伏還在。出海口開通水道後,被颱風困在漁港的船隻繼續航向大海,船上的外籍漁工恢復海上生活,漁船隨波浪逐流、心情也隨著漂流,遙望家鄉的方向。請為他們祈禱平安而歸,親愛的家人在等著他們!

冬季「外籍漁工義診」預定如期舉行,屆時再見到燦爛的黝黑笑容時,我將捕捉並深深記住。

●南方澳跨海大橋坍塌

慈濟關懷行動

事件

10月1日上午9時30分宜蘭縣南方澳跨海大橋斷裂,行駛中的油罐車落海壓到漁船起火,有3艘漁船受損,16人落海,其中10人獲救;6名受困外籍漁工在持續搜救後尋獲遺體,10月3日結束搜尋任務。

動員

˙ 慈濟獲准於豆腐岬設立服務站,24小時輪班留守協助救災團隊及漁工相關需求,供應毛毯、福慧床、熱咖啡、米粉羹、綠豆湯、紅茶、麵包、熱食等。

˙ 持續院訪三間醫院關懷傷患,致贈慰問金、乾淨衣物。

˙ 宜蘭縣府為往生者於福園殯儀館設立靈位,志工協助並且助念;往生者家屬抵達臺灣瞻視,志工在旁關懷。

˙往生者移靈桃園殯儀館準備返國,中壢志工接力陪伴家屬。

˙ 10月7日、10月8日志工受邀參加由宜蘭縣政府、臺灣港務公司主辦的心安活動,與漁工們一起祈福。

統計

˙志工動員超過300人次

˙早、中、晚餐含點心宵夜共提供1564份

˙提供礦泉水80箱,衣褲90件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36期

「上網」沒什麼了不起!你一定得「上鏈」
一場由區塊鏈技術所帶動的「資料革命」正在開展,未來勢必衝擊許多既有生活。作為技術,人們發現,它其實有很多其他領域的應用空間,它有潛力進入生活、顛覆傳統,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做了「小人」怎麼辦?
我們常說:「遠小人、近君子。」意思就是對於小人應該要防備和遠離。當我們不幸就是別人眼中的「小人」,傷害到別人時,該怎麼辦呢?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