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書評】伊斯坦堡的噪音

聯副電子報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跟我學日語—高級報】每週文章介紹日本相關資訊,讓你不僅可認識日本,更可藉由閱讀文章來加深日文程度。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4/30 第533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書評】伊斯坦堡的噪音
【書評】生死負片

  人文薈萃

【書評】伊斯坦堡的噪音
聯合報 言叔夏/

推薦書:奧罕.帕慕克《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麥田出版)

無意間窺見了帕慕克的隨筆,那除了「我的名字叫紅」之外的,另一道「別樣的色彩」。不知是不是譯筆的緣故,這部書封異常乾淨的作品,使人驚見了帕慕克隱含在他那嚴肅而沉重的小說寫作之外的另一副聲腔。這聲腔與他時時在(作為虛構的)小說寫作中閃現的地

《別樣的色彩》書影。 圖/麥田提供

點/場景「伊斯坦堡」,維持著一種極有意思的距離:作為他多部「小說」各種裝置的意義所指,在這部隨筆集中,「伊斯坦堡」被那略顯搖晃、明亮地一如午後日光的敘事聲腔,曝曬得爽朗而清晰。那是作為「無意義性」的「伊斯坦堡」,帕慕克的「日常」;一如他在書中所提到的「伊斯坦堡的噪音」──車子喇叭聲、巴士的隆隆聲、摩托車的嗶剝聲、建築工地的響聲、孩童的尖叫聲、流動攤販車上與清真寺尖塔的擴音器聲……這些散亂而充滿岔音的「噪音」(或「雜訊」),形成了這部帕慕克少見隨筆集中的環繞音響。它們零碎、片段,且從來沒有被邀請進入小說中。它們是以「奧罕」這一真名作為真實生活的小說家帕慕克,那激進的小說作品的畫外音。

我非常喜歡集子裡的一輯「生活與憂慮」。如果可以,真想拆下來帶著它去各處讀書。等車的時候,等待開會的時候,又或者等一份簡餐上桌的空隙裡,帕慕克都能忽然入座,絮叨如一偶遇的路人。我對帕慕克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拔高的音階,「有事」的作家,但這輯子是一顆透明的音符,如此似有若無,有時也帶著一種簡潔的輕快;從寫作開始:「我對文學的依賴想必也同樣讓我呈現半死狀態吧……對我而言,文學就是一種藥,一如他人以湯匙餵送或針筒注射的藥劑。」、「萬一有一大段時間無法接受筆墨治療,無論是因為旅行、沒繳瓦斯費、兵役(曾經有過一次)、政治事件(較近期發生過),或是任何其他阻礙,我都會覺得痛苦像水泥一樣壓在心裡。我的身體變得活動困難,四肢關節僵硬,頭腦石化,就連汗水的味道似乎也變了。」如此從個人的書桌漣漪般地往外波盪,那包圍著這個人的「寫作的房間」的「伊斯坦堡」,它的風景,天氣與氣味,它的「現在」,遂漸次在這看似「沒事」的隨筆集子裡,清晰了起來。

帕慕克曾說,如果能在選編此書時,與一位好編輯合作,賦予這部集子一個中心、框架或意義,那麼作為「文字狂」的作者,他會高興許多。我卻覺得這部由他親自編選的書裡的每個輯子都是能獨立拆卸下來的;作為一部向華特.班雅明致意的書──「總有一天我也要寫一本只以零碎斷片組成的書。」令人想及的是班雅明和他的星叢。或許對身處在複雜的土耳其政治境況中的帕慕克而言,這部由零碎斷片拾湊而成的書,也是屬於奧罕.帕慕克的星叢?在其中,歷史、政治、個人的時間,以及那看似無意義的日常,都是星體,各自輻射折照出一個關於意義的星座。在這個意義上,「別樣的生活」或許是小說家奧罕.帕慕克的光源,是他關於「寫作的寫作」。


【書評】生死負片
聯合報 周芬伶/

推薦書:蘇偉貞《旋轉門》(印刻出版)

蘇偉貞的《旋轉門》,十年成一書,初看來是《時光隊伍》的其後書,細看是面對死亡之複寫與負片,令人想到楊絳的《我們仨》,她那是正片,《時光隊伍》也像正片。在悼亡書這一主題中,此書能開新格局,除了是自傳書寫跨在散文與小說的虛實交織,生死對話,更在那與其說是寫亡者,不如說是直面孤獨的自書,而且是不堪面對的現實,這都是我們較不熟悉的蘇偉貞。

《旋轉門》書影。 圖/印刻提供

她給人的感覺是淡,早期的文章也淡,淡能產生距離的美感,然而也有唯美的危險。大約是從《沉默之島》開始,她的文筆往濃豔的方向走,一直到《時光隊伍》造了一個高峰,然奇怪的,作者自身的影子還是淡的,直到這本書,作者的形貌非常清晰,幾乎是無保留無距離的寫到痛,這些痛也讓人痛,原來以前沒寫的,那些陰暗不堪糾結到肚破腸斷的那些人那些事,是她這個軍人出身的勇敢之血遮住一切,當她走進大學校園當學者,種種百鍊鋼都化為繞指柔,而秀才與兵的犯衝與不搭,讓她像是自己的陌生人,沿著死者未完的旅程繼續走下去,一切突梯光怪陸離已非悲傷所能訴說,文中闖東走北看來是漫遊書,但跟《三十三年夢》之漫遊書恰是兩極。

《三十三年夢》是絕情之遊;她的旅遊是有情之遊。全書大抵由兩條線構成,一條是沿著後大疤的旅程,寫對大疤的後人脈脈含情,兒子孝與楷,楷的兒子漁與樵,尤其是有樵之處都是亮點,也是淚點,作者括弧中的文字是潛意識文,是生死互文,也是負片,特別好且耐人咀嚼;如小鬼樵靠著奶奶(作者,這麼年輕就做奶奶),她感覺「有那麼一瞬,我錯覺在樵身上看見大疤上身」。而樵在醒來時,給他爸爸的電話中說︰「爸,我感覺爺爺跟我一道噢,我昨天睡了十一小時。」爺爺就是大疤。作者與樵的靈犀互通,是在一堆如麻人事中光亮的點,他們的對話不知是第幾次元的:

「你初見嘉陵江有什麼印象?」(奶奶)

「很優雅。」(小學生樵)

「怎麼說?」

「感覺長長緩緩的流過去。」

這些對話如神來之筆,讓我們看見生與死並非相對,中間尚有靈光閃現,樵是大疤上身,未嘗不是奶奶的化身。如作者所述「大疤過世後,追蹤他的足跡,如幽室恐懼症者一次次面對自身恐懼,那晚,夢見大疤說了句不像他會說的:『周身好痛』,在夢中,悲喜交集地淚水直流,你感覺復甦了嗎?你在哪裡呢?這話不是該一起老時才說的嗎?」讀到這裡令人悲摧,如此深情的蘇偉貞是以前少見的呀。

第二條是返回出生地台南「類躲死」,寫愛賭的村人與家人的「醮房」(賭間)史,校園中的單身宿舍與研究室生活,如第二次降生又如觀落陰,世界變形,無路可通,只在一個空心的「單」點迴望一切,原來一切周而復始,「原來沒有一切,過去就是未來。」而過著不養家、不社會化、不夫不父的自閉生活。然她的台灣書寫更進一步︰

南方小城的生活內容物,農村社會復刻版,固著且雞犬相聞,習慣即動線,出校園往東,越過三個紅綠燈十字路口,這條從小走來走去的老路,現在成了幹道,多年前一座二十五層樓大廈商機不明的興建完售矗立在鐵皮屋、日式黑棧瓦風格紅磚老屋或泥作眷村群聚間,像拔天問號。

這段文字令我想到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是憂鬱但又無可奈何,只是蘇多了一些張式的藏閃手法,要很慢讀細讀,才能發現其中的淚光點點。年至六十還有這生猛的筆力真的不易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