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為了如實表達日本高齡者貧窮現況,創造了一個詞彙——「下流老人」。「下流」指的是比中流階級還貧窮的低所得層,亦即「下流階級」,並沒有瞧不起或歧視長者的意思。去年6月,藤田孝典的著作《下流老人——總計1億人的老後崩壞衝擊》在日本上市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
或許你已經聽過「下流老人」這個名詞,別以為它與你無關。因為,即使月薪5萬元,即使現在還年輕,如果沒有認真看待環境的變化,還用舊思維面對新挑戰,那麼到了晚年都有可能成為「下流老人」。
下流老人有3指標 收入低、沒存款、無依靠
藤田孝典將下流老人定義為「過著及有可能過著相當於生活保護基準生活的高齡者」,簡單說,就是難以過著國家訂定的「最低限度的健康且有文化生活」的高齡者。他觀察發現,下流老人有3個具體指標:收入極低、沒有足夠的存款、沒有可以依賴的人(社會性孤立)。
如果你以為只有毫無計畫、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才會變成「下流老人」或「下流階級」,那就大錯特錯了!在藤田孝典的諮詢經驗裡,不乏公務員、銀行行員,甚至是公司董事來求助,而生活從「普通」淪落到「貧窮」,更是出乎意料的快又容易。
藤田孝典在書中指出,有幾種典型模式會導致淪落貧窮生活,包括因為疾病或意外而支付高額醫療費、無法入住高齡者照護設施、子女因為工作貧窮或身為繭居族(逃避社會、足不出戶)而依靠父母、熟年離婚、罹患失智症沒有可依賴的家人等。
台灣下流老人 經濟仰賴借貸與救助
其實,台灣也存在下流老人。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294萬人,占總人口比例12.51%,且高齡者比率逐年增加。根據衛福部最近一次老人狀況調查報告(2013年)顯示,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月可使用的生活費用為1萬2875元,當中以「6000~1萬1999元」占28.5%比重最高;其次則是「5999元及以下」,占23.3%。若再觀察主要經濟來源,會發現來自「向他人或金融機構借貸」、「政府或民間救助或津貼」的比重在這兩組別中相當高。
再看另一項統計數字,目前台灣低收入戶戶數有14.6萬戶,人數達34.2萬人,其中有8.5%是年齡超過65歲以上的老人。所謂的低收入戶,各縣市認定標準不同,就每人每月平均所得及動產、不動產有不同的限額規定,以新北市為例,每人每月平均所得低於1萬2840元、存款加投資等動產限額每人每年7萬5000元、不動產限額每戶350萬元。
台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郭吉仁表示,台灣低收入戶人數占總人口比率是1.46%,相較於國際上約5~6%的水準,仍處低水位,「雖然還沒走到大家開始自省問題的階段,但正在邁入。」另外,他也提到台灣的下流階層存在一些特徵,包括上一代經濟條件不佳(貧窮世襲)、教育程度低、健康或精神狀況不佳、發生無法預期的意外、家庭或人際關係發生衝突等,都是導致陷入貧窮的原因。
根據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副教授洪明皇的研究顯示,比較2003年和2013年各年齡層的貧困率發現,老人群體落入貧困的比率有下降的趨勢,為什麼呢?
(全文未完)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 錢》No.104 2016年5月號,各大超市及書店皆有販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