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生活進行式】銀色快手/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哈佛商業評論電子報】包含領導、創新、策略、管理等四大領域精彩內容。歡迎訂閱,與世界一流的管理接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7/30 第4748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銀色快手/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
【青春名人堂】印度尤/台灣飽島家鄉味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銀色快手/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
銀色快手/聯合報

這樣的她走進了一間書店

雖然我並不知道她抱著怎樣的疑問造訪位於菜市場邊的這間書店,但曉得她來自一個嚴謹的軍人家庭,出生的城市有著燦爛的陽光和面向海洋的碼頭,而她總能細細收納那些沉默暗啞微小的事物,像是一個天生的收訊者,擁有敏銳纖細的感受力,可以搜尋文字最深層的意義,與書之間的靈魂對話,並靜默地潛入閱讀者的心中。

除此之外,她也能輕易地理解那些在生命中短暫出現的心流,並希望所有美好的時刻都能被好好地保留下來。她選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感知這個世界,即使會痛苦也會掙扎,會哭泣也會受傷,仍擋不住她試著前行的腳步,而這樣的她走進了一間書店。

當她也開始懷疑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存在這世上,迷惑前方的道路為何總找不到明確的路標,日復一日,像夢遊一樣似夢非醒地過著現實的生活時,她選擇從外文系轉到設計系;這不是來自父母的聲音和殷切的期盼,而是一場激勵人心的講座,促使她鼓起勇氣。

她猶記撥電話給父親的那天,從沒有如此堅定而決絕的語氣,彷彿有個未來的自己在遙遠的地方召喚著:不要怕,妳來,故事是自己創造的,妳是故事的主角,妳可以決定自己該走的路。就這樣,她順利從設計系畢了業,以新鮮人之姿進入複雜萬變的職場,一路跌跌撞撞走來。她常問自己,我這樣做及格了嗎?是當初想要成為的自己嗎?還有沒有夢想呢?

我知道她有好多事沒有對自己交代清楚,也有好多回憶在多年之後依然耿耿於懷,而我只是慢慢聽她訴說,不急著去回應一些答案。

畢了業以後,人生這張試卷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點她很清楚,可是依然會徬徨,依然會迷惘,走了很遠依然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遠方。開一間書店會是自己的夢想嗎?她藏著沒有問的問題,我隱約知道,線索就在眼前不遠的地方。

那時候的她就像走在命運交織的城堡,我大概就是樹上的男爵吧,為她指引一座看不見的城市,那裡有著無人能懂的語言,奇幻的地景和複雜的建築形式。憑一張地圖,任何想去的地方都會在路上出其不意地顯現。

我告訴她,既然妳的心是自由的,想做的事為何不放膽試試呢?

她的表情和剛才有些不同,有什麼從她的內心深處甦醒過來,還無法用正確的詞語去形容,但我知道她和剛走進來的那個女孩不一樣了。她的眼神告訴我,有火焰在她心中微微燃燒,不管前方等待她的挑戰會是什麼,我默默地祝福她前行的路,永遠有理念相同的朋友相挺陪伴。

那個落雨的黃昏我記得是春天快結束的某個星期六,她帶著訊息而來,開啟一頁全新的故事,而我在她的故事裡看見自己從前的模樣:涉事未深的少年闖入野獸的叢林,遍體鱗傷又恐懼迷惘,誰來為我點一盞黑夜的燈,誰能為我指引正確的方向?

把目光放在想去的地方

「妳曾想像過自己一年後的樣子嗎?」我問她。

「我沒有確切地想過一年後的自己,但是有想過十年後的自己。」她回答得很快。

「試試看想像妳一年後的模樣,甚至更近,一個禮拜後的自己。」我鼓勵她:「夢想是可以從很小很小的地方開始的。」

她似乎有些明白了,原來夢想不是在那麼遙不可及的地方,如果願意去行動,機會是屬於那些做好準備的人,不管是攝影或寫作,畫畫或歌唱,經營一個空間,讓自己喜歡的元素都可以被妥善收納,有書有咖啡,有音樂有話題,能讓人找回自己的地方。她開始描繪未來的藍圖,開始懂得要把目光放在想去的地方,而不是擔心的地方。她帶著訊息而來,我相信,未來她要帶更多的訊息給需要安慰的人。

喜歡慢慢走路的她,從迷濛的雨夜街景,似乎看懂了未來這幅抽象畫。

我喜愛的攝影作家張雍曾經這麼說:「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

多年後她也走上攝影之路,走遍島內各地,採訪在地的風景,聆聽人們真實的故事,用她細膩的觀察寫作,用她優雅的聲音歌唱並錄製個人的深夜電台,她透過自己的方式努力去為那些睡不著的耳朵發聲,她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她接觸好多好多對生命懷抱熱情的朋友,她用自己經營的小小空間讓人們得以放下焦慮,暫時窩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回歸本心,則無處不自在;讀書或冥想,都是一種自由。

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我是如此相信的啊。

●註:標題取自小川洋子和河合隼雄的對談集書名《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

●摘自時報出版《解憂書店:出租大叔的人生借問站》

【青春名人堂】印度尤/台灣飽島家鄉味
印度尤/聯合報
「要吃什麼?」

台灣人約見面的起手式,就是先找好吃飯的地方,唯有吃的意願相同,方有見面的可能。

「不要印度菜。」是我的標準答案。回到台灣,台灣味就是我的唯一正解,滷肉飯、蚵仔煎、肉圓、大腸麵線、夜市牛排、鹽酥雞都是我的心頭好;現在年紀已至而立,老朋友們甚至會相約吃些客家風味家庭餐廳或台菜桌菜,儼然邁進了下一個吃食世界。韓食、日料、美式、歐風全都在後面排隊,印度料理則只能墊底。

但我可不是討厭印度菜,相較許多人抗拒辛辣的印度香料、害怕食材煮成軟爛糊狀、討厭過油過鹹過濃的口味,在印度住了八年的我,除了日日在辦公室吃印度家常素食之外,朋友來訪也總拉著我一起「嘗鮮」,印度烤雞、蔬菜香料馬鈴薯、小麥烤餅、鮮嫩羊肉咖哩、南北印度料理……我幾乎全都吃過,還能充當在地美食探險家,依照大家的喜好推薦「台灣人也會喜歡」、「印度家庭最愛」、「印度地方特色料理」等。可是,回到台灣若要我繼續吃印度菜,簡直像要我的命;這樣的邀約不只沒誠意,更如一刀斬斷我們的情誼。給我台菜!其餘免談!

然而,這次回台,我的飲食基本準則卻改變了,不知道是因為之前大多只待上兩、三個星期,這次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而回程遙遙無期的關係,還是與印度的因果牽扯,五月搭乘包機回來至今,居然吃了至少四次印度料理,還吃得津津有味!難道,我的家鄉味已經不只是台灣味,還有印度味?

「印度菜不在印度吃,好像都還滿好吃的!」之前長駐印度的朋友,回台點了一份印度餐廳的外送餐盒,突然冒出這句經典名言,我不禁莞爾。在台灣的印度菜,某種程度順應我們的口味調整,吃起來雖有異國新奇感,卻又是可以接受的味蕾衝擊。此外,心情也非常不同,回到台灣少了思鄉遊子的怨念,反而更能客觀地欣賞印度料理的香氣、口感、美學與智慧,不再只是海外打拚的不得不。

我這才意識到,台灣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印度餐廳,不只為中研院的研究員、新竹科學園區的工程師,以及清華大學的印度學生而生,也為在台灣深耕數十年的印度國際貿易商人、鑽石商人、銀行家,乃至娶了台灣太太而在此定居的印度人夫而生--他們會說中文,有些甚至能講流暢的閩南語;這些低調耕耘的印度群體在台灣據說有數千人,甚至上萬人,可我們卻一直沒有關注到他們的存在,更遑論與他們互動。

有趣的是,印度餐廳在此時成了一座非常自然的橋梁,台灣人以愛吃聞名,印度人則是以自己國家的料理自豪,我們吃不慣他們,他們也吃不慣我們,那些我不願踏入的印度餐廳,事實上是他們的家鄉味,是他們與故鄉的味蕾連結。這次回台,不知道要過多久才會回到印度,從拒吃印度菜到吃起台灣的印度菜,或許,我也是思鄉了。

 
 
 
訊息公告
 
 
 
 
型男攝影12hr教玩淡水 美食文藝復興運動
知名美學攝影師EAN以及一群有著熱血理想年輕人返鄉或移居淡水,正替淡水味蕾興起一股「美食新文藝復興運動」。遊晃過既定印象的淡水老街、穿過遊客如織,轉入小巷內抑或拾街上樓,更能發現淡水新面貌甚至遇見可愛南瓜隧道。

儲蓄險回不去了!你的錢該放在哪裡?
7月1日保險新制上路,壓縮儲蓄險的利率空間,將導致許多保單停賣,「保費收入懸崖」於焉出現。如果因應妥當,儲蓄險退場,或許帶來的不是危機,而是創造保險公司、保戶、保險經紀人與資產管理業4贏局面的契機!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