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樣年華》正熱映,原本相約觀影的友人臨時缺席,我在現場兜售多出的票券,落單的L成為我銷售的對象,我們被迫比鄰而坐,一同觀賞有關背叛的電影......
香港金雀餐廳驚傳歇業,遠在香江的舊式餐館,口味或許不為饕客所熟悉,風情卻早已烙印於影迷的記憶裡。潮濕的記憶,曾經的花樣年華,已逝不能回返的美好過去,王家衛電影裡的那對璧人就是在金雀餐廳裡對坐用餐,各自咀嚼遭伴侶背叛的鬱憤心事。
在電影《花樣年華》的一場戲裡,梁朝偉和張曼玉雙手各執刀叉,使勁切刺盤中肉排,有意無意搭著話,餐具割劃出內心的不甘,也碰撞出彼此曖昧的情意,濃烈影像風格迸放出情緒的蓓蕾……我年輕時特別喜歡王家衛的作品,而和L也正是因為王家衛的電影而結識。
結識在花樣年華因電影緊密連結
那年《花樣年華》正熱映,原本相約觀影的友人臨時缺席,我在現場兜售多出的票券,落單的L成為我銷售的對象,我們被迫比鄰而坐,一同觀賞這部有關背叛的電影。
黑暗中,我倆即便陌生,竟也在相近的時間點偷偷拭淚。走出戲院,我和L皆沉默不語,直到將朝相異的方向搭車,L把電郵抄在票根上遞給我,希望我能告訴他自己對這部片的看法,接著他揮手離去。
回到宿舍,我對這位陌生人感到好奇,上網使用創立不久的Google一查,發現L是某BBS藝文站的版主,經營一個我經常光顧的電影版面(當時「部落格」和「臉書」可都尚未問世呢)。原來,我倆早在虛擬的網路相遇。
我把觀影心得直接貼到版面,得到L的長篇回應,對彼此的印象更加深刻。網路和電影將我和L緊密連結起來,只是我遲遲未向L表明身分--年輕時以為這種柏拉圖式的交流,純粹且不帶有任何雜質,才能真實觸碰到一個人的本質。
當時的大學生幾乎人人都有要好的網友,「見網友」是常態社交活動,而我們歷經了好一陣子的網路談心,最終還是拗不過L的要求,答應出來見個面。記得和L相約校園附近的泡沫紅茶店,內斂的L見到我時,短暫地流露出訝異神色,我完全看不出他到底驚喜還是失望。
念哲學的L像極王家衛電影裡的人物,有些憂鬱,寡言但喜歡朗誦詩句,內心壓抑了許多讓人無從捉摸的想法。至於我和L的首次相約也恰似電影裡的情節,兩人對坐吃飯,各自低頭看著盤中食物,有一句沒一句。
以電影彌補空缺因現實漸行漸遠
原以為L對自己不感興趣,未料當晚就收到一封文情並茂的電郵,我開始有些不知該如何面對L只在電腦上才會流露的情感。不過,我倒是經常答應L的看片邀約,畢竟他們學校電影社放映的影片實在太精采了,也因此越走越近,逐漸走在一塊。
我倆出沒的地點不是電影社就是戲院,電影或許比彼此更像自己的戀人,我們一塊狂戀電影,一同孵著電影夢,視電影為救贖,足以彌補生命裡的蒼白空缺。
然而,電影畢竟不是現實,現實困難多了。畢業後,面臨就業問題,我選擇公職之路,L服完兵役後毅然報考電影所,就讀碩士班。相隔兩地,我和L聚少離多,然後不知從哪個時間點開始,我倆終究漸行漸遠,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彼此生命裡的過客。
近年來,於各大劇本獎項屢見L的名字。原來,L仍堅持在夢想的列車上,我則提早下車,忙於工作與育兒之間,甚至鮮少走入戲院,好好觀賞一部影片。偶爾想起過去的電影時光,那些消失了的歲月教人感懷;不過,走出了幽暗戲院,迎面而來的,又豈止是另一番風景。
歲月更迭,人來來去去,金雀的歇業告示或已道盡一切:未能與您走到2046,榮幸與您度過花樣年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