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師孤獨一生的轉捩點,深入作家壓抑赤裸的內心世界
內容簡介:
本書是愛爾蘭作家柯姆.托賓,創作生涯至今最重要的代表作,榮獲IMPAC國際都柏林文學獎,並入圍布克獎決選。托賓的作品:冷冽、精準、複雜又深沈,他筆下人物的「沈默」,已成為個人風格。托賓在本書中機智內斂地結合史實與逸事,選擇詹姆斯在密集寫出晚年高峰代表作《鴿翼》、《奉使記》、《金碗》之前消沉的五年歲月,對時代氛圍的掌握極為準確,並且精準使用大師豔驚當世、典範流傳的意識流手法刻畫詹姆斯的內心活動。托賓描寫「大師」敏感纖細的內心且隱藏於作品後高度壓抑的私人情慾生活,臻至虛構文學的頂峰,最好的傳記作家不敢也無法達到的目標,打造出一個為寫作而孤寂痛苦的靈魂,逐步揭開一位文學大師為了追求完美所付出的代價和生命中的失落。
作者介紹:
柯姆.托賓
一九五五年出生於愛爾蘭。著有八部長篇小說,三度入圍布克獎決選,包括處女作《黑水燈塔》、《大師》、《馬利亞的泣訴》,其中《大師》榮獲IMAPC國際都柏林文學獎。《布魯克林》榮獲柯斯達文學獎。另有兩本短篇小說集。托賓作品授權超過全球三十多國,內容多描繪愛爾蘭社會、移民生活,探索角色個人認同、性別認同。先後在史丹福大學、德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以及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寫作。定期為《紐約書評》、《倫敦書評》供稿,撰寫文學評論。現任紐約「頂尖國際作家論壇」(Pen World Voices)主席。
搶先試閱:
蜜妮在三月過世,就在他倆最後一次見面後的一年。他人還在英格蘭。知道她的離世,他感覺自己的青春也就此流逝,他知道到了最後,她也同樣恐懼死亡。想必她寧可放棄一切,只要能讓自己繼續活著。隨後幾年,他總是渴望知道如果她還在,會對他的小說和故事有什麼看法,他也想知道她對於他的人生抉擇又有何話可說。失去了她深刻直接的回應,格雷、荷姆斯與威廉也都悵然所失。他們全都殷切想知道,蜜妮對他們的看法與想法。亨利更納悶她現在過著什麼樣的人生?她心思細膩,尋求挑戰,又該如何應付這個處處為她設限的世界?他唯一的安慰是,至少他比這世界更瞭解她,人生沒了她儘管痛苦,卻是他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青春年少的他曾有幸與她相處。人生依舊運轉,他知道她的音容終將引領他的智慧,這是他賴以寄託與追求光明的準則。
說蜜妮.檀波在他心頭流連不去,還不如說他終究無法離棄她。走到哪他都能看見她,無論是回到父母的家,或是後來他到法國與義大利旅行,到處都有她的身影。在宏偉大教堂的暗影下,他看見了她,她那玲瓏高雅又深富好奇心的身影,只要看到藝術品,她便驚訝得說不出話來,然後努力想找出適合當下情境的言語,豐富自己全新的感官人生。
在她死後不久,他寫了一篇故事《旅伴》(Travelling Companions),內容描述威廉從德國前往義大利,在米蘭大教堂巧遇她,看見她站在達文西畫作〈最後的晚餐〉前方。他喜歡讓她撐著一把有紫蘿蘭花邊的白色洋傘,動作眼神與嗓音透露她的聰慧。他現在能掌控她的命運了,她已不在人世,他能讓她體驗她會想經歷的,為她那提前結束的殘酷人生加點戲。他不知道前輩作家是否也曾經這麼做,或許霍桑還是喬治.艾略特,也曾經讓死者復生,日以繼夜,猶如魔術師或煉金師,抵禦命運、時間與其他難以克服的因素,創造另一個神聖的生命。
他忍不住猜想如果她還活著,現在會在做什麼,她的人生又會是如何?在他妹妹愛莉絲面前是不准提到蜜妮的,因為妹妹忌妒蜜妮擁有的一切:她獨具一格的美與魅力,她的自信,她的深刻與嚴肅,她對男人的影響力。後來,愛莉絲甚至忌妒蜜妮先過世了。
威廉很喜歡揣摩蜜妮的人生,討論這個話題時,他與亨利都同意她不知道自己該嫁給誰,如果她還活著,她一定會太理想化,過度魯莽或甚至矯揉造作。兄弟倆都同意蜜妮的婚姻絕對會失敗,想必她這麼複雜的一個人,一定早已體會這一點,知道自己身無分文又過度聰明,這將是生命難解的悲傷課題。他與威廉都認為就多數層面而言,狹隘的人生無法侷限她的靈魂。她的性格與行為,在亨利看來,似乎都指向同一個結論──她的生命終將鬱鬱寡歡,讓她提早香消玉殞。
他常想像她嫁給格雷,或荷姆斯,或威廉,她的地位將微不足道,終日在婚姻中奮戰,卻怎麼樣也贏不了。在《可憐理查》(Poor Richard)中,他讓她去了歐洲,終生未嫁。到了《黛絲.米勒》(Daisy Miller),他筆下的她魯莽衝動,從不按牌理出牌,最後死在羅馬。而《旅伴》的她嫁了人,他也描述她與伴侶在浪漫義大利相遇的情節。他絕對不會讓她落入家庭雜務俗事的窠臼,更不可能讓她在無趣男子的陰影下苟活。
一直到他看了《丹尼爾的半生緣》(Daniel Deronda),他才頓悟自己之前沒注意到的一件事──一位活潑的女子毀於一場窒悶的婚姻,這可是很能大書特書的題材。恰巧這段時間他也在看特羅洛普的《費尼斯.芬》,雖然他只是打發睡前時光,但洛拉.甘乃迪夫人的婚姻卻令他大受震撼,他很好奇其他讀者是否也會同情這位勇敢聰明的女主角,面對不幸的命運,幻想終有一日能奔向自由人生的渴望。
他開始寫作。當時他已經在英格蘭住了幾年,感覺自己應當能用更客觀的角度看美國。他想讓美國清新自由的精神融入她的生命,隨時準備好擁抱人生,對他人與自己抱持開放的態度。他將他筆下的年輕女孩擺在他奶奶位於亞伯尼的大房子,場景裡只有奇怪擁擠又陳舊的房間,後來,有錢的托榭太太出現了,她立刻下令要拯救依莎貝.亞契,帶她到英格蘭冒險,那裡也是他筆下許多女主角最想望的地方。到了英格蘭,他安排了三位追求者:一是直來直往的嚴肅男子;另一位男子溫柔高尚;第三位可能因為生病或個性不合或語氣尖酸而不適合當她丈夫,後來卻成為她的莫逆之交。
他在佛羅倫斯寫作,每天早上他在河畔旅館醒來時,或稍後到了貝洛斯瓜多時,他總認為自己身負重責大任:他必須讓蜜妮能漫步這些可愛的街道,讓和煦的托斯卡尼陽光撫觸她溫柔的臉龐。但不只如此,他想要更細膩描述她的道德特質,手法必須空前絕後。他想讓這位身無分文的美國女孩開創一個能自在紮實呼吸的宇宙。他給了她金錢、追求者、別墅與宮殿,她身旁更有了新朋友,體會更不一樣的感官享受。他從來不覺得自己這麼有力量過,這是他的責任;他在佛羅倫斯的街道與碼頭散步,腳步輕盈踏上貝洛斯瓜多的蜿蜒山丘,這種輕盈活力都讓他寫進了書裡。他的文字優雅自然,彷彿蜜妮正呵護著他,俯瞰著他。他設想並寫下某些場景後,偶爾甚至不確定它是否曾經發生,抑或他想像中的世界終於取代了現實。
但多年來,蜜妮卻是再真切也不過,比任何他認識的新朋友或是遇見的人更為真實。她屬於他誓死守護的那一部份本我,他隱藏的自我,在英格蘭沒人知道或瞭解他的這一面。在英格蘭天空下好好守護她容易多了,這裡的人不會像他想念表妹這樣緬懷死者,在這裡就只有當下,只需注意禮節規章。在這裡,他賦予她力量,讓她走路有風,而那風中迴盪著一首繚繞悠長的老歌,那哀愁的音符更與他如影隨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