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小男孩裡都住了一個小英雄,免不了會經驗打人和被打的生命過程。恩典在三歲時初進到新團體,有很長一段時間被其中一位比他年長兩歲的男生欺負,我因而開始尋求身邊父母的建議與想法。有的跟我說,如果不會太危險(如對方手上沒有危險物品),不妨先保持一段距離,讓孩子自己學習去面對衝突與學習反擊;有的父母則建議我去要求對方父母多管教孩子。 其實,孩子三歲後,很多父母都會面臨到孩子在團體生活裡的大小衝突,可能小到單純為了搶玩具,也可能大到被其他孩子以暴力攻擊──在這個階段,小男孩們正開始學習使用各種力量來展現他們對自我的建構。只不過,如何在這個階段的探索中,引導男孩們將力量導向正向、健康的發展,父母與幼稚園老師都必須要有相當程度的覺察與介入。 當孩子打人和有欺負行為時,除了教導孩子這是不對的,並透過引導孩子認錯,協助他釋放犯錯的不安之外,我們更要去瞭解孩子們行為背後要傳遞的是什麼情緒:打人的孩子,是否有很多情緒不知該如何疏通與宣洩?他的爸媽最近是否生活壓力很大?打人的孩子,如果父母狀況都好,那麼,是不是孩子本身的性格使他與其他孩子相處時,碰到了無法處理的挫折與憤怒? 我們要如何去看待孩子間的肢體衝突?孩子們肢體動作所釋出的,不只是我們表面看到的意義。他們年紀還小,無法像大人一樣正確表達出內心的情緒,也還不懂得壓抑情緒,因此,當孩子與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我們有必要去理解:這可能是孩子正在表示:「為什麼我不能先玩那個玩具?」而另一個肢體動作可能表示著:「我不想比你弱,我是對的,你聽到我了嗎?」 孩子們的身體動作總是比頭腦快一步。他們的頭腦還相當單純,大都使用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在探索並接觸這個世界的人、事、物。因此,當孩子與孩子之間發生肢體衝突時,非常需要大人們更加細心與耐心地瞭解他們肢體動作背後所表示的意義。 至於恩典被幼稚園同學欺負的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反覆思索,我慢慢釐清了一些狀況,關於習慣欺負恩典的那個男孩,他母親正處於工作與學業都面臨高度壓力而焦慮的狀況,而父親則態度冷酷、不太說話。小男孩或許是接收了媽媽太多的壓力與焦慮,又沒有從父親那邊得到需要的關注與愛,所以才開始出現輕微的暴力傾向。大部分家長都知道,這個孩子不只欺負恩典,也欺負別的男孩。 關於被打這件事,我先生慢慢地教育恩典在被欺負的當下可以做的幾個回應,例如:如何運用身體力量保護自己不被傷害、迅速離開現場、向父母或是幼稚園老師反應等。 德國有許多家長會教育孩子,由於碰到衝突或肢體暴力時,難免會有父母與老師都不在身邊的情形,所以必須學習適度的反擊,立即離開現場。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是很重要的,但同時德國父母也會教育孩子,拳頭只有在非逼不得已的狀況下才揮出,離開衝突現場後必須向老師或父母回報之前的處境,而大人們在協助處理衝突事件的同時,也一定會告誡孩子們:真正的力量不是將拳頭揮向任何一個人,人與人彼此和平相待才是最大的力量。 一年多後,那個男孩欺負其他小孩的次數,終於在媽媽的壓力警報解除後變得愈來愈少,而恩典也因為長了一歲而變得更堅強。現在的他,要是被欺負了,會直接去向對方的媽媽告狀,要媽媽好好管教打人的小朋友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