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家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充滿人情味的人。
有時候我覺得,香港最美的風景也是人,假日歡聚於鬧區的那些移工。
那時,我初到香港長住。某個禮拜天到中環赴會,才走出地鐵站就被一片非常奇特的景觀所震撼。那就是因為休假從各方匯聚於此的各地移工。她們遍布鬧市各個角落,人數比在地人、比觀光客都多得多;音量就更不用說了!歡樂、急切的言談和各種聲響,把整個空間烘托得像個快樂的巨大鳥園。這個景象讓我對香港人、香港政府一下子有了生疏的好感。最近,再從一樣的地鐵出口走出來,迎面而來的依舊是鬧熱滾滾的移工日。
眾所周知,香港是一個重效率、重管理,極有秩序的現代都會,有時也不免讓人覺得是一個頗為現實、勢利而缺乏溫情的城市。
這樣一座道貌岸然、光鮮亮麗的城市,竟然可以容忍這樣一種未預期、未規畫,自發性的擁擠與雜亂在最精華的市中心長期、定期存在,相較於歐美社會近年來的排外、歧視與壓制,我覺得實在是遠為文明的舉措。
香港總是隨時快速地流動著,任何人在街頭上慢下來或停了下來,就可能被嫌擋到人潮或別人的去路。我們也注意到,在香港,許多地方是沒有座椅的,它似乎也意味著:除非是工作、消費或移動,一個站或坐在鬧區的人是多餘的。
香港的鬧區幾乎沒有座椅,但是一到周末,特別是禮拜天,歡聚的移工們把每個地方都變成了座椅。
這些來自菲律賓、印尼、越南或其他地區的移工,在辛苦工作一個禮拜後,相約在各個交通方便、熱鬧又好玩的地方放鬆一下,感覺就像學生在郊遊的集合地點就地郊遊一樣。她們或者仔細打扮,或者輕鬆著裝,把舊紙箱、塑膠布鋪在地上或圍成框框,三五成群、密密麻麻地坐在人行陸橋上、陸橋的樓梯上、大馬路邊、小巷弄裡、騎樓下、草地上、公園裡、欄杆旁、廣場邊、地鐵站前,悠閒自在的聊天、打牌、睡覺、野餐、玩手機、編頭髮、塗指甲油、拍照、買賣東西,甚至還有好幾個團體在空曠的地方表演、排練舞蹈或集會演講。
而在相鄰的場所,屈臣氏、麥當勞、吉野家,賣場裡、速食店裡,也一樣擁擠著印尼的、菲律賓的、帶頭巾的、不帶頭巾的職業婦女,用餐、購物、匯款、兌換錢幣,忙碌、自在而熟練。其中,往IFC的陸橋、往中環地鐵站和SOHO區的過道、維多利亞公園一帶的歡聚最為壯觀。
當過兵的我,永遠記得假日放風時的歡欣,因此完全能體會她們想好好過一天的心情,也真心替她們感到高興。
記得有一次,台灣的媒體也報導,由於人數愈來愈多的移工聚集於台北火車站,引發了一些旅客的側目與相關論戰。看起來,台灣最美的風景還不太能適應香港最美的風景。但是我覺得,並沒有什麼人需要被責難;這只是辛苦的移工朋友和在地人互動更加緊密、頻繁時,彼此學習與溝通的契機。重點是:當移工朋友在此工作、生活時,他們的身分就不僅是移工-他們更是我們的鄰居。而有關單位在訂定處理辦法時,可以先來香港看看。
我一直相信,本質上,華人社會是極為包容、寬大的,這不是來自於政治正確的理念,只是將心比心的善良,和來自人性的體諒。我也相信,為了讓辛苦的出外人有個方便又愉快的假日,除了交通安全不可以打折之外,大家都願意為美麗的風景付出代價。
(作者為作家、詩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