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主管一天的工作時間,大多是花在向別人索取資訊,像是要求小組領導人報告最新狀況,或是在緊繃的談判過程中質問對方。然而,律師、記者、醫生等專家,在訓練過程中的重點之一,就是學會提問;但高階主管不一樣,很少高階主管覺得提問題是一項可精進的能力,也不太會去思考如何回答問題,可讓談話有更好的成果。 錯失這個機會實在可惜。提問是威力強大的工具,可用來釋放組織價值:它能刺激學習及思想交流、鼓勵創新及績效改善、增進團隊成員之間的關係與信任。它還能發現未預見的陷阱與危險,有助於降低企業風險。 對一些人來說,提問很簡單。他們天生喜愛探詢、擁有情緒智慧,而且有能力理解別人,因此他們隨時能提出適切的問題。但大多數人不僅問題問得不夠,提問的方式也不太恰當。 好消息是,藉著提問,我們自然會提高情緒智慧,而情緒智慧能讓我們更會提問,形成良性循環。本文中,我們引用行為科學研究的發現,來探尋人們架構問題與回答問題的方式,會如何影響對話結果。我們也提出指引,說明如何選擇最佳的問題類型、語調、順序、說法,以及如何判斷要分享哪些資訊和多少資訊,以便從彼此互動中獲得最大益處,而且不只對個人有益,也對整個組織有益。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問 「當一個好聽眾,」1936年,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他出版的經典《如何贏得友誼與影響他人》(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中建議:「問對方樂於回答的問題。」八十多年後,大多數人仍然沒有聽進卡內基的金玉良言。本文作者之一艾莉森,數年前開始在哈佛商學院研究人際談話,她很快就得到一個基本見解:人們問的問題不夠。其實,人們在像是面談、第一次約會或工作會議之類的對話結束後,最常提出的抱怨,就是「我真希望他問我更多問題」,以及「我簡直不敢相信他沒有問我任何問題」。 為什麼許多人對提問躊躇不前?背後有許多原因。有些人是自我中心,也就是急於提出自己的想法、故事、構想,想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致根本沒有想到要問別人問題)。有些人或許是天性冷漠,也就是並不那麼在乎別人,所以根本沒有想到要問問題,或是認為別人的回答一定很無聊。他們或許對自己的知識太有信心,認為自己早就知道答案(有時真的是如此,但通常不是)。也可能他們擔心問錯問題,會被視為無禮或能力不足。但我們認為,最大的絆腳石是,大多數人不明白恰當的提問可以帶來多大益處。如果知道,他們的談話會有更少句子以句號結束,有更多句子以問號結束。 ...【閱讀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