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油價波動劇烈,一度漲破每桶120美元大關,其原因有二:成品油價格高漲,與原油溢價創歷史新高,煉油廠回補庫存壓力拉升原油需求上升;俄烏戰爭不歇及美歐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
先就成品油溢價高漲來看,隨著暑假旅遊旺季來臨與主要國家邊境管制鬆綁,旅遊需求回溫,激勵汽、燃油需求增加。但煉油廠卻受到缺工、薪資上漲、投資意願低迷影響,致產能遲遲未能回到疫情前水準,再加上中國考量能源安全及環保問題下,北京當局縮減50%的精煉油出口配額等因素,推升短線成品油和原油間溢價,汽油、柴油與航空燃油三大成品油價格亦持續飆升。而汽、柴油價格高漲已引起美國民怨,也是導致其通膨率遲遲無法回降、聯準會加速升息的主因之一。
在美國期中選舉時程逼近下,總統拜登急欲抑制能源價漲以平息民怨,除了鼓勵煉油廠提高產能以解燃眉之急外,更刻意地將高油價造成的通膨問題,歸咎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利避開鼓勵化石燃料生產和民主黨長期環保政策相衝突的批評,且可把罪名戴在本是敵對方的俄國頭上。
問題是,要緩解當前居高不下的通膨壓力,且兼顧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並不容易。因此,美國與歐洲盟正在設法成立一個買方卡特爾,其絕對目標是要限制俄羅斯的石油收入,而非限制俄羅斯所產石油流入市場。畢竟,若俄羅斯能源果真自市場退出,必將導致國際油價漲至難以想像的地步。所以,相較於對伊朗原油的全面封殺,目前美國及其盟友則是想設法透過歧視性條件,讓俄羅斯原油吸引力低於國際原油標準合約,使其要順利出售勢必要給買家一定程度的折扣。這樣一來即不會造成全球能源供給缺口擴大,也可削減俄羅斯因能源出口所獲得的收益,以限制其對烏戰爭的金援力道。
其具體作法包括美國及歐洲盟國持續對俄羅斯實施能源禁令,但不進一步限制俄羅斯能源銷往非歐美地區。在買家變少下,俄羅斯原油議價能力自然會減弱,所售的原油價格勢將下滑。俄羅斯原油將被迫大量轉移銷售至中國、印度兩大新興市場,能源銷售將由過去大多由陸路銷往歐洲轉向海運,除了設備不足外,必將大幅增加運輸成本;同時,透過歧視性的石油保險機制限制俄羅斯原油售價,如要求保險業者設定一個油價上限。因俄羅斯石油運輸多由歐盟或英國保險業者承保,限制保險價格上限將導致俄羅斯能源的新買家不願意以超過上限價格購買俄羅斯原油。
然而,就過去一段時間歐美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情形看來,6月15日俄羅斯基準油價烏拉爾原油和布蘭特原油價差達33.67每桶美元,反映歐美的能源制裁確實導致俄羅斯原油價格大幅折價。
惟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顯示,俄羅斯在2021年的財政平衡油價為69美元,而目前烏拉爾原油價格大致在70美元左右,略高於財政平衡油價。即使在戰爭花費及經濟衰退下,現今烏拉爾原油價格應已低於今年的財政平衡油價,但俄羅斯原油成本僅約每桶20美元,為全球開採成本最低的地區之一,是以俄羅斯能源只要還能出口,就依舊會給普亭政府帶來持續性的收益。
綜上,美歐想讓俄羅斯原油打折出售,而不讓國際油價大漲的如意算盤,縱使能讓俄羅斯能源出口收入減少,卻未必能讓普亭在俄烏戰爭大幅讓步。
因此,這個看似兩全的能源制裁方案,充其量只是拜登為美國通膨壓力找個替罪羊而已,加以俄羅斯原油成本極低,美歐及其盟友根本沒有和其打價格戰的優勢,如此作法不過是更凸顯歐美對俄羅斯能源制裁的左支右絀困局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