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水天遼闊、尋味百年風景:淡水、三芝
說「淡水」是台北早期經濟文化的濫觴應該不為過吧!
從十七世紀荷治時期開始,淡水的人文薈萃,各式各樣不同的外來文化如浪潮般推湧逆襲這個小鎮,可以想像以前淡水街頭曾經矗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留長辮的中國人、穿著和服的日本人及戴著斗笠辛勤工作的台灣人。如今淡水這小鎮仍在我們觸手可及的不遠處,而見證歷史的痕跡只剩下一幢幢老建築斑駁的風華。
百年的擺渡頭 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讓人遙想起擺渡人家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當然那已經是上一世紀初的事了。出了淡水捷運站沿著河岸走,對面觀音山正在用不同的風姿和旅人打招呼,往來河面上的渡輪正一艘接著一艘接引兩岸的乘客,在非假日時間裡走下船的是對岸的住民、是準備趕上課的學子、是帶著單車的騎士,更多的是獨行的旅人。
不同於假日的擁擠人潮,平日來到淡水不妨搭上渡輪,到對岸八里走走、在河面上看著瀲灩的水波,自然進入放空境界,或用用另一種角度看淡水街市的熱鬧。
淡水第一條老街
離開了渡船頭,走回中山路,也就是人稱的淡水老街。熱鬧的人潮跟假日一般熱鬧,各式不同的小店攤販叫賣聲此起彼落,卻又不見「老街」該有的質樸。
很多人不知道,從淡水中正路的福佑宮旁邊的小巷子石階往上走,原名「九坎街」的重建街才是真正的淡水第一條老街。以前在地的政商名流多居住在這條街上,還看得到清朝時期留下的老房子,路上不起眼的建築不特別提起,你不會知道已經有百年之久。老屋雖然矮小,卻是先民生活的記憶,政府單位曾計劃要拆屋拓路,幸好最後被古蹟保存的社團阻攔。不來重建街走走,就不算走過淡水老街。
眺望淡水的好地方:淡水紅樓 從淡水熱鬧的中正路轉進小巷中,拾級而上,石階像是一段朝聖的山道,領人走進歷史的時間長廊中;「紅樓」位在半山坡,1895 年建的磚造樓房,是在當時巨賈船商李貽和財富的宣示象徵,不過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以破產收場。幾經轉手後,現在的主人是經營魚丸生意的洪家,早期他們將紅樓作為住家使用,也曾隔成學生雅房出租給外地來淡水求學的學生,還有建商看上這居高臨下的好風景,想蓋新樓,但是被屋主回絕。 淡水紅樓曾經空了十年,現在古樓的主人家族找到新的使用藍圖,將它轉變成餐廳的新概念,讓旅人可以稍稍緬懷一下當年淡水港未淤積前的美景。淡水紅樓旁有個庭園草地,在這裡點杯咖啡或與陌生人一起用餐談天,眺望淡水街市及對岸的觀音山,一個人的小旅行不必急躁,用放鬆的視角看看景色、看看周遭的人們,這樣才是跟自己一起的絕佳旅行。
從淡水紅樓後邊的小門出去,是一條小小的窄巷,別看巷子窄小,這可是淡水百年歷史的老街巷,往右走會走到百年老街「重建街」;往左側走會到馬偕博士的紀念館,據說當年馬偕博士行醫時還走過這條路呢!
遠渡萬里、懸壺濟世的台灣女婿:馬偕故居 在中正路的中段圓環中央有一尊馬偕博士的頭像,當年馬偕博士就在淡水中正路附近行醫傳教,朝圓環斜坡往上走越過文化路走進真理街,這條路充滿正港淡水的老味道,路上可以吃到真正的老牌阿給、看到真正的老屋建築,從國小到大學,台灣各階段的教育體制都濃縮在這條街上,難怪有人說:「住在真理街,念到大學都不用離開家。」說到「家」,馬偕博士的家也在這裡,1875 年在馬偕博士的設計規劃下,蓋了幢西班牙式的白堊孤廊建築,成為他在台灣的家。他在這裡娶妻生子,也在這裡步入人生終點。站在優美廊廓造型的騎樓前,可眺望淡水河與遠方的觀音山。這裡算是在地人的祕境,來這裡領略一下百年前淡水的殖民建築風華吧。 北台灣碩果僅存的石滬群:三芝石滬 聽過澎湖的雙心石滬,但可能不知道在三芝也有人採取這樣古老的捕魚方式吧。在三芝新庄里的海邊有一段被列為古蹟的石滬,先民用卵石堆積成半圓的石滬做捕魚之用。不管你是開車或搭車,往三芝方向去,經過新庄里的小漁村,詢問當地住民往海邊礁岩區走,會看到一條條羅列的礁石延伸至海中央,偌大的海岸旁好幾條石滬礁岩有秩序地堆疊排列。每到退潮時候,就會看到當地的居民在石滬群中捕撈漁獲,其實知道這地方的人很少很少,站在石滬邊,除了海風聲及遠處拿著撈網捕魚的老婦外,彷彿時間在這裡凝結靜止了,充分感覺渺小的自己獨存於天地間。
淡水三芝好好食 淡水和三芝能吃什麼?跟著觀光客或導遊的介紹?那就俗了!淡水街上到處在賣魚酥,但內行人都知道中正路福佑宮旁邊的「許義魚酥」,才是數十年的老味道;三芝街上的「老地方小籠湯包」價格平實又好吃,非假日也大排長龍;回來的路上會經過「廣泰香」,如果遇到麵包出爐的時間,別忘記買幾個菠蘿麵包,各式各樣的夾心,建議多買幾個回家當點心。還有三芝公路邊的「石花凍」口感有點像蘆薈或蒟蒻,也是清涼解渴的特色飲品,別處吃不到。 許義魚酥: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184 老地方小籠湯包:新北市三芝區淡金路二段21號 廣泰香西點麵包:新北市淡水區淡金路三段347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