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在中國跟台灣不是新議題,但傳統產業轉型做電商,這股「互聯網+」思維正從中國迎向台灣。馬雲曾說「我要改變的是做生意的方式,讓大企業、小商家不論在何處都方便做生意,因此整個阿里巴巴集團所思考的,是如何構築一個新商務體系」。也是這個思維,可看出阿里巴巴近年為何積極在兩岸,凝聚B2B網商組成各類商圈形式。
日前阿里巴巴邀請中國蘇州網商盟秘書長金嵩,來台分享電子商務的經營策略。會場上,他除了用中國電商角度分享如何經營B2B市場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金嵩提到2015年中國總理李克強把「互聯網+」視為新國家戰略,且「一帶一路」配套扶植政策接續出檯。接著騰訊CEO馬化騰更出書,專門談互聯網+,事實上互聯網+最簡單的定義就是透過網際網路+傳統產業。而中國推互聯網+與台灣有何關係?金嵩說互聯網+的相關政策會影響到台灣商業環境,所以台灣電商或傳產都不能忽略目前這股最新趨勢。
電商步調快網路紅利轉瞬即逝,傳產轉型電商失敗來自錯誤觀念
金嵩說他公司做防潮箱起家,屬於非常傳產的商品,但2010年電商團隊成立,是全中國第一個業者在淘寶商城上販賣防潮箱。當時對電商相關技術一知半解,僅覺得在淘寶上架方便,且出貨量是沒有做電商時的3倍。2011年緊接著做阿里出口通,想把防潮箱做B2B生意出口到全球。後來遇到殘酷現實,一來難找到相應人才,二來發現競爭者出現,網路紅利不再。
後來中國電商風起雲湧,越來越多人加入電商產業。金嵩當時做的決策,認為應該先把一個平台做好,除了把後台的基礎技術搞懂,更需要組成專業團隊專注做好外貿電商。但他發現也不是所有傳產轉型經營電商都能成功,理由為何?
金嵩認為80%傳統產業做互聯網生意,仍不賺錢的問題來自錯誤觀念。許多傳產老闆誤以為把線下經營模式搬到網路就好,所有策略例如經營模式、人力培訓、行銷思維仍使用傳統實體策略。而這樣錯誤觀念帶來的後續情況是:1.老闆什麼產品都要賣;2.明碼標價,但價格線上線下參差不齊;3.產品想要銷給所有人,沒思考目標客戶是誰;4.跨大自己,只說願景卻沒實際行動。
金嵩說要架設公司電商網站,企業主不能認為只是IT或是設計部門的事,而是整個公司的責任。建立網站只是進入電商的門檻,成功轉型做電商的老闆,往往網站是自己公司規畫出來。同時網站是不斷修正的結果,例如網站是否符合搜尋系統,產品SEO才能容易用關鍵字被搜尋出來,最後一哩路還要經過客戶體驗才算通過初步考驗。
真正適合做電商的營銷思維:
1.聽到後想做電商,真的要付諸行動。不能只聽業界消息抄完筆記就停止
2.馬上成立網路行銷的團隊,並制定起公司制度
3.準備好起步的資金做投入準備
4.做好後續網路營銷資金再投入準備
5.用系統思維打造網路行銷及營運管理系統
阿里創造網商分享文化,抱團做電商更省力省時
馬雲過去遭遇到許多人質疑他對電商的天馬行空幻想,他說很多人輸在對新事物的四個問題,那就是「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這句話道出網路市場的特點:及早卡位。電商最實際的情況就是,越早在市場卡位,數據越能累積。大數據影響你的公司知名度;搜尋排名;客戶資料,這些都跟推廣業務脫不了關係。更甚者,電商交易的數據還能累積網商信用,越晚投入的業者想跨過門檻難度越高。
然而,對新創企業或是傳產要轉做電商,初期缺乏資金、人脈、通路管道,阿里巴巴成立B2B外貿商圈、舉辦橙功營,除了吸納更多有潛力的網商加入阿里巴巴平台,更重要是串起電商生態系。
阿里巴巴橙功營
金嵩觀察台灣電商業者習慣單打獨鬥,所以阿里巴巴也正積極在台灣開拓商圈文化,讓越來越多業者願意加入抱團行列。他分享自己加入阿里巴巴商圈後的4個心得:開放、分享互助、品牌落地、共營責任。
開放指的就是成立成立商圈後不能忽略抱團,每家企業都希望自己有成長,但如何報團成長就需要有策略執行。分享互助,則是企業之間互相模仿及經驗傳達。每個企業都有自己擅長之處,不論是工廠、供應鏈甚至績效管理,都可經應傳承。第二步是互助,企業之間走訪,給自己經營帶來衝擊,第三步是互聯,商圈在阿里巴巴平台完成建設後,再協助開拓到其他管道,例如跟政府合作、人才接洽等。
最後,傳產企業老闆想做電商之前,能先問自己三個問題,再思考你的下一步戰略:
1.當前你的企業不做互聯網,企業能不能繼續生存?
2你不關注互聯網營銷,你的企業會不會有損失?
3你不做互聯網營銷,你的對手會不會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