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最近陷入浩鼎案風暴。在翁之前,中研院有七任院長,從蔡元培、朱家驊、胡適、王世杰、錢思亮、吳大猷到李遠哲,歷任院長還沒出現過公私不分的質疑並引發朝野關切。
若從器識和視野論,翁啟惠之前所有院長幾乎都以爭取人才和經費為已任,並備受折磨。不僅如此,在民主化之前還要能抗拒政治干預,並預想未來院長人選。
朱家驊犯上,院長一代十八年
中研院首任院長蔡元培以兼容並蓄尊重學術獨立自由治理北大,成立進德會,在追求人權的抗爭中,和蔣中正愈走愈遠。抗拒的辦法就是不入南京,從中央研究院成立伊始,蔡元培選定在上海開第一次院務會議,而不是南京。而這也確認了政治和學術獨立之間必要保持距離。
知識分子窮且益堅,蔡元培不治產,窮到沒有房子,一九三五年,胡適、傅斯年發起募捐,要為他買房養老,這是師友佳話。
蔡元培逝世到中研院評議會依法選出三位院長候選人朱家驊、翁文灝和胡適。
蔣中正原向評議會推荐顧孟餘,但一票未得。而朱是蔡元培任上最後一任總幹事,也是國民黨中宣部長兼特務機關中央調查局長,卻不能揣摩蔣的意旨,這讓蔣極為難堪。蔣原想圈選時任駐美大使胡適,經王世杰勸阻。因極不滿意評議會選舉結果而拖了半年,最後蔣圈選朱,但有點意氣地加上「代理」兩字。
朱家驊一「代」十八年。胡適回憶朱家驊:「朱先生當了十八年的院長,像傅孟真、陶孟和(社會所)、李四光(地質所),共有十多位所長,都是很有脾氣的人。他能維持十八年之久,我真佩服他。」
一九四一年,教育部部長陳立夫有意將中央研究院納入轄下,而蔣中正則欲將其轉隸考試院,將其層級壓低。朱家驊還寫信給傅斯年,倘若蔣中正一意孤行,他將辭職以示抗議。朱雖是黨官,但在學術上也不容政治干預。
院長就職,胡適直說總統「您錯了」
抗戰勝利後中研院遷回南京,一九四八年選出第一屆院士,各所本已大興土木,然而國共內戰接連失利,隔年朱家驊預見形勢轉移,已先著手遷台,但只有傅斯年領導的史語所大部分人員和文物圖書,和姜亮夫任所長的數學所圖書遷台。大多數院士除在美國外,都選擇留在中國。
一九五七年胡適擔任院長。出任前要先經評議會選舉,胡適以最高票獲選,蔣特地來參加胡適的就職典禮,但在講話時連帶批判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胡適當時直說「總統您錯了」,道德倫理本非中國文化所獨有,五四的意義在於提倡「民主」和「科學」,而科學的精神正在於「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並不是內戰失利遷台的原因。
現場目擊者呂實強形容:蔣中正聽後怫然色變,意欲拂袖而去,所幸副總統陳誠扯其衣角,強自隱忍。
對照當天蔣的日記,蔣還是忍不住大罵胡適:「今天實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橫逆之來。……我不知其人之狂妄荒謬至此,真是一狂人。今後又增我一次交友不易之經驗。而我輕交過譽,待人過厚,反為人所輕侮,應切戒之。惟仍恐其心理病態已深,不久於人世為慮也。」
胡適逝世,蔣送出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不論用什麼角度詮釋,至少說明蔣在公開場合,不得不給予胡適高度肯定。
胡適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整個中央研究院的預算才八百萬元台幣,他不僅沒有獨立辦公室,整個總辦事處也都安置在各個所擠出的空間。蔣中正對他雖尊崇,卻不願意挹注大量經費,胡適總是想盡辦法從別的管道為中央研究院爭取經費。
這位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還曾把夢想投向當時台灣最有錢的兩個單位:台灣外匯主要來源的經濟部台糖公司,和省政府依為財政支柱的菸酒公賣局。
胡適籲請這兩個單位,分別包辦植物所籌備處和化學所籌備處,這兩單位當然也不可能有所回應。胡適想望的兩大金主始終也只能是夢中情人,但也證明胡適為了中研院有多想錢。
王世杰推動所長任期制
胡適樂於幫助年輕學者且出手大方,但本人並不治產,清廉自持。他留下的幾乎全是書籍和手稿,最大宗的財物只是一、兩千美元的存款摺子。
王世杰繼胡適出任院長後,最重要的政策是:藉由學術交流讓台灣科學生根。王世杰當時構想,台灣的自然科學嚴重落後,人才嚴重不足乃根本癥結,因此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四年之內扶植二十個以上的健全大學或獨立研究院所,培養各種所需師資,使科學在台灣生根。這工作若要有所突破,就須借助美國。
陳永發寫中研院院史形容王世杰是「龍困淺灘」,不過王世杰較胡適更用心用力於爭取美援。王世杰為貼補家用,不止一次出售個人收藏的書畫;辭世後家人遵囑,將那些捨不得賣的稀世珍藏全數捐贈故宮博物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