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台北畫刊625期/女子風格圖鑑 台北女生的摩登群像


【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MUZIK AIR】與你分享更多與音樂相關的大小事,讓所有人都能毫無障礙的接觸美好音樂。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2/27 第45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台北與世界的社會住宅 適合在地生活的住宅計畫
友善台北 陪伴街友的溫柔力量
台北與世界的社會住宅 適合在地生活的住宅計畫
臺北畫刊聯合新聞網
▲韓國世宗大學教授金秀顯(右二)交流與分享台北、首爾兩地的社會住宅政策。(圖/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文□林佳蕙 圖□台北市都市發展局、于欣可

熙攘的城市,是眾人築夢營生的集中地,伴隨而生的家宅聚落,則讓本地的世代住民和外地遷居者有了安身立命的根基之所。而在這樣的版圖中,政府為照顧不同收入階層而建設的「社會住宅」,不但為城市的生活和成員納入多元的可能性,亦豐富了鄰里活動的樣貌。

台北市政府近幾年將興建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列為重要的施政目標,為此,北市府也積極借鏡各國經驗,從社會住宅發展悠久的歐洲到鄰近的韓國,都有所研究和交流。

長期關注居住正義議題、現為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都市學博士候選人的于欣可,研究範圍擴及歐美與亞洲多處城市,他認為儘管台灣因為歷史因素,在法規訂定上受到不少美式城市的概念影響,然而自然發展而成的生活型態與巷弄鄰里結構,與歐洲的歷史老城其實更為相近,因此在都市規畫方面,歐洲有不少可供取借的體例。

他以荷蘭為例,1901年通過意義重大的《住宅法》,當地政府雖不能擔任興建社會住宅的角色,但可以資助非營利、財務獨立的住宅協會建設這類屋舍,而協會則在房屋落成後負責社宅的出租、經營和管理,他說:「社會住宅不是短期獲利的工具,不會有建商直接投資,所以初期需要政府協助,落成後可以自給自足,政府的財務負擔就會降低,甚至可以推新案。」

與國際接軌的社宅規畫

而韓國由地方政府出資成立的公法人「首爾住宅都市公社」(SH)也是台北的主要觀摩對象之一。世宗大學都市與不動產研究所教授金秀顯在去年11月來台的演講中,即指出韓國首爾於2018年發布的公共租賃住宅資料中,SH所建住宅在首爾公共租賃住宅的佔比已達70.3%,而公共租賃住宅則佔全市屋宅的8%(台北約為0.8%),顯示公部門的挹注與支持,將有望降低住屋問題。

而台北市截至去年11月,已完工、施工中及待開工的社宅達47處,已決標及招標中的社宅4處,合計達1.3萬戶,後續規畫基地亦會陸續動工,預計興辦戶數可超過1.9萬戶。而除了新蓋的社宅,未來也將持續引入民間資源,一方面透過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回饋,另一方面則盤點閒置或低度利用公有土地,及修繕市有閒置眷舍,以取得興建社會住宅的用地。

因應時代需求的長期投資

面對台北的現況,于欣可表示城市應將社宅發展視為長期投資,而非以短時間的建量取勝,例如荷蘭便花了120年才建立穩定制度。在政府的監管下,荷蘭的社宅品質不僅得到保障,隨之新設的老人日照中心、托兒所、公共設備,亦帶動社區鄰里空間的更新。在批次性的建設規畫中,設計也可彈性調整,推出適合長者的電梯樓房、單身貴族的套房公寓,以及適合傳統家庭居住的屋宅等多種住屋選項,對應不同世代和階層的需求,並適時反映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十分值得借鏡。

他也進一步解釋,社宅不是只提供給窮困的人住,而是配合整體都市規畫和政策,供應不同社會階層混居的集合住宅。「所以『社會住宅』指稱的不是特定的建築物,而是一種制度,有些建築可以混合社宅與私宅,這是社宅最關鍵的概念。」而回歸到根本,無論世界各處如何實踐社會住宅,回歸在地條件與居住權益,始終是不變的方針。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二月號625期】。

手機、平板請下載

【《現在玩臺北App》iOS版】。

【《現在玩臺北App》Android版】。

 
友善台北 陪伴街友的溫柔力量
臺北畫刊聯合新聞網
▲夢想城鄉企畫謝宜潔(左)與陳亮君(右)參與許多協助街友新生的活動,同時也跟他們建立如同朋友的關係。(攝影□莊智淵)
文□陳怡如 攝影□莊智淵 圖□夢想城鄉

街友,也是城市中的一員,長期關注街友議題的「人生百味」,在熱鬧的台北車站旁,為街友打造舒心的溫暖歸所;深耕萬華的「夢想城鄉」,則協助弱勢者化身為導覽員,連結社區店家、景點,述說萬華生命故事。透過對內、對外雙管齊下,為台北的各個角落引入溫暖陽光。

就在繁華的台北車站旁,隱身在巷弄裡的「重修舊好」,是間非典型的暖心小食堂。三層樓的空間,既販售簡餐、飲品,也無償提供街友洗澡、洗衣和打工換餐,這是長期關注街友議題的「人生百味」團隊在去年7月最新開張的空間據點。

對內有家,打造街友安心的歇腳據點

這個共好空間,原是台北市公共運輸處的老舊宿舍,團隊接手後,打造成街友的歇腳據點,不僅讓他們免費洗澡、洗衣、烘衣、打工換餐,也連結社福資源,甚至開設藝術工作坊,「我們希望大家可以在這裡修復元氣。」重修舊好專案統籌鍾世柔說。

重修舊好的友善氛圍,讓街友展現不同樣貌。有位過去常有鬧事紀錄的街友,來到店裡兩週後,有天突然開口想借廚房,原來有餐飲背景的他,想煮泡麵給另外兩位街友吃,「老實說一開始我有點怕他,但如果我只記得他會喝酒鬧事的一面,就看不到他想煮東西給朋友吃的這一面。當大家在這裡自然互動,就會發現每個人還有很多其他面向。」

相比其他機構以提供物資為主,「我們強調的是重新建立人際連結。」鍾世柔說。除了讓街友在這裡相聚聊天,每月舉辦一次的藝術活動,更透過畫畫、寫感謝卡等方式,鼓勵他們說出人生故事,「在街上久了,很長時間遭受別人異樣眼光,我們希望他們能感受到好的人際互動,和別人的友善回饋。」

鍾世柔認為,一個人會變成街友,甚至精神狀況異常,絕對是經過非常長的歷程,同樣的,要改變也需要很長時間,「我常用失戀形容,明明知道趕快放下就好,但就是會有一段『爛泥』的過程,我們就是陪伴他度過這段爛泥時間。」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現在重修舊好每天都會吸引10到15位街友前來,許多人從一開始的觀望、防備,到現在看到店員忙不過來時會主動開口幫忙,「他們真的把這地方當作自己的家,有認同感,所以才會願意一起整理。」更重要的是,從失序匱乏到願意協助他人,「在這裡可以感覺到他們的身心狀態比之前穩定。」

扮演橋梁的重修舊好,一邊溫柔陪伴街友,一邊也開啟人們和街友對話的契機,「很多人知道隔壁坐的是街友時,都會很驚訝!」其實許多街友不像大家刻板印象中的樣子,「先撕掉一般人對街友的標籤,民眾就有機會重新認識街友,再回到生活中跟別人分享。」鍾世柔認為這跟台北市民的特性有關,不僅更加開放包容、友善程度高,也更願意傾聽街友的故事。

對外發展,和在地社區合作共存

另一方面,台北資源多,服務街友的組織也多,大家彼此互相照應、連結資源,也讓這張協助街友的網絡更加綿密。扎根萬華的「夢想城鄉」,也是人生百味重要的協力夥伴之一。

在面對萬華的弱勢族群時,夢想城鄉透過導覽、藝術創作和手作木工等三大文化方案,串聯經濟弱勢者和在地社區,「我們希望用『合作』取代『驅趕』,用共存的方式解決問題。當街友具備社區角色可以回饋時,就能在他們身上看到價值。」夢想城鄉活動企畫謝宜潔與陳亮君表示。

比如透過繪畫、拼貼□□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敲開街友心防,讓他們說出人生故事,面對外界可以展現自己的價值,內心也能更安定平靜。「手作木工」則強調人際合作,與夥伴一同完成作品,更可和其他社群連結,像是幫忙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Glocal Action)製作課桌椅,送往泰緬邊境。

至於「導覽」,則是培訓經濟弱勢者成為導覽員,揉合景點與街友生命經驗,帶領遊客看見不一樣的萬華,「我們在他們身上找到跟這個社區連結的故事,完全不需要背稿。」謝宜潔說。

像是67歲的樂樂姐,本身是單親媽媽,因車禍後無法工作,親子關係緊繃,後來還有憂鬱症。一開始請她分享故事,她常自我否定,但其實以前她在市場工作,講起店家生態活潑有趣,信手拈來就是一段萬華生意史。

後來夢想城鄉和當地的青年旅館「大可居」合作市場導覽活動,就請樂樂姐帶遊客去市場採買、聽故事,再回到旅館烹煮,量身訂做的導覽路線,讓樂樂姐重拾自信。陳亮君表示,「透過分享故事,樂樂姐開始看到自己的好,現在她變得更加勇敢,有種拿回自主權的感覺。」

然而培訓導覽員並不容易,團隊幾乎要花上一年時間,才能讓這些弱勢者練習與人溝通、不害怕被批評與提問,5年來共培訓10位導覽員,目前有4位提供導覽服務,每次3小時的導覽活動,至今已累積千人參與。

透過生動解說,參加的民眾大都對街友印象翻轉,就連萬華在地的店家老闆也對街友改觀,「有位老闆告訴我們,以前只要看到街友他就會繞過,也無法理解他們為何不工作?現在知道他們其實很願意跟我們一起努力。其實當人們真的理解以後,恐懼也會消除。」陳亮君說。

「一個人要被支撐起來不是只有經濟狀態,他需要有朋友、有盼望,覺得自己有能力才行。」謝宜潔說。她也觀察到政府除了關注街友的工作、居住等外在條件,也積極幫助遊民重建人際關係,加強心理建設,跳脫以往必須有實際住所才算脫遊的認知,並反應在「脫遊指標」定義的改變上,「這都是跟過去很不一樣的事。」

街友的際遇,不僅是個體的生命問題,更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重視弱勢族群的指標之一。今日的台北正以多元開放的姿態,接納各個階層的民眾,讓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發光發熱,找到珍貴的生存價值。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二月號625期】。

手機、平板請下載

【《現在玩臺北App》iOS版】。

【《現在玩臺北App》Android版】。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