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大愛共伴 造福行善 新冠肺炎防疫 慈濟馳援全球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媽媽寶寶電子報】在妳升格當媽媽的那一刻,教妳孕期所需注意的營養、產檢、胎教、產後照護等相關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7/04 第35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愛能化礙
證嚴上人專區 人間菩薩的承擔
慈濟脈動 大愛共伴 造福行善 新冠肺炎防疫 慈濟馳援全球
焦點專欄 和孩子談「死亡」
愛能化礙
自六月七日起,政府陸續鬆綁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防疫政策,國人也大大鬆了一口氣,公共場所出現人群聚集的熱鬧景象。然而,疫情在某些國家地區依然嚴重,病毒也可能在秋冬捲土重來,全民長期的防護措施仍不可輕忽。

對比中南美國家,以及危機原已解除、卻因解封而疫情又重現的國家,臺灣似乎相對安全,但仍難以置身事外。臺灣的經濟相當依賴對外貿易,只要海外的疫情未平息,境外輸入感染者的機會就會增加,臺灣的防疫工作也會很快地又面臨挑戰。

重大災難往往也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各國失業率均創下新高,歐美國家也不例外,各國政府不得不祭出種種紓困政策。此舉也導致巨額的財政赤字,債務負擔由下一個世代承接,將造成後代更加貧窮。

此外,全球央行為求減緩失業率,採取貨幣寬鬆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貸款,反而造就富人投資獲利的機會。貧富「不平等」現象加劇,社會也更容易受到民粹言論的影響而失去和諧。

過去經濟學者預測,蕭條現象往往需要十年左右才能逐漸平緩。目前疫情的終點仍未可知,此一蔓延全球的經濟動盪勢必深遠,我們也勢需改變生活態度和方式,包括如何共體時艱,對有難者伸出援手。

臺灣首波接受政府紓困的弱勢民眾有九十一萬人,四月累計有四十八萬人失業。據估計,全臺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勞工,可能成為媒體所報導的「新冠貧民」。

本期主題報導指出,慈濟志工自四月中旬起,除了原有的照顧戶之外,更回訪近兩年已經結束濟助的案家,共計五萬三千餘戶,評估給予實質的關懷。臺中、彰化及南投的志工團隊更拜訪縣市內八百一十八所學校,協助家庭遭遇困境的學子安心就學。

全球多國慈濟人繼續進行在地的防疫物資援助,物資採購自已復工的中國大陸。廣州、蘇州慈濟人於三月成立防疫物資採購小組,因應原料短缺造成物資漲價,防疫物資出口需要各種證明,乃至國際航班減少導致物流倉儲爆滿等種種變化,志工時常忙碌至清晨,以便將物資送達他國慈濟志工的所在。

我們深深體會,愛能化解因為疫情造成的困頓和阻礙,這也是自我修復的一大法門。

人間菩薩的承擔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林淑女(暗香浮動局部)
路走得愈遠,看到的人間境界,還是苦難人偏多;

人間菩薩承擔起責任,安住人心也安穩了社會。

這段時間以來,天天都在談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全球為了防疫,鎖國封城,進出沒有自由,人與人之間距離拉遠了;到現在,很多國家還是沒有恢復正常的生態。

也感恩科技發達,無論距離花蓮幾萬、幾千公里,幾秒鐘就能視訊連線,同一時間可以和好幾個國家的慈濟人對話;他們能清楚明朗看到師父,我也走進了家家戶戶,彼此互動、心神通達。

連線讓我面對得更廣、更闊,感受到遠方的菩薩們承擔責任,積極為苦難人發放,或者是盡心力請購醫療人員最需要的防護物資;在這一波的疫情,看見了大仁、大勇、大慈、大悲的菩薩在人間。

在菲律賓,慈濟人堅守禁令規戒,也突破各種困難,優先為醫療第一線送上防護用品,同時要照顧貧困居民,志工不斷增加發放數量,已經發出十萬戶米糧。泰國、印尼慈濟人也設法援助失業或斷炊的人家,給予足夠有分量的糧食;物資提起來沉甸甸的,面容卻很開朗,因為安心了,不用擔憂接下來的生活。

疫情嚴峻,五月中旬黃蜂颱風又為菲律賓中部帶來災害,志工前往急難救助,家園殘破的景象,讓人感慨人間之苦。慈濟已經走過半世紀,這五十多年來,常常看到的景象就是這樣;以為時光的過程能夠減少苦難人,但是路走愈遠,沿途所看到的人間境界,還是同樣苦難人偏多。

緬甸慈濟志工五、六月持續為失業家庭發放,已將白米和食用油送給近兩萬戶;連線時,幾個響應「米撲滿」的村莊村長、「米撲滿」會員也在現場,回憶過去收到慈濟援助的稻種,米用完了,但米袋上寫的靜思語,讓他們很感動,甚至貼在牆壁上當成座右銘。

他們也響應做好事,日存一把米,每月志工收集回來的米撲滿,差不多有三千公斤,照顧村莊�堜t寡老弱溫飽;數年來,每個月捐出的米,沒有影響到任何一個人的一頓飯,還帶動善的風氣;慈善的心不可斷,我希望他們一定要再繼續。

住在偏遠村落的烏耶杜昂,行動不便,平時為人算命,領取小費,妻子有時也幫人打散工。聽到一把米也能救人,烏耶杜昂告訴太太,只要有一餐可以吃,就要把這餐的一把米捐出來,幫助比自己貧窮的人,就像慈濟在他們一家人困難時給予的援助一樣。

烏耶杜昂四肢無力,一隻手能夠抓的米沒有多少,他告訴志工:「我掌心的力量只有這麼多。」志工感恩他:「您掌心的力量匯入功德海,這一把米大如須彌山!」他們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每天一把米救人,讓人很感動。

現代社會物資豐富,消費風氣盛行,快速地買、快速地丟,人人習慣往高處看,很少有人會低頭看看暗角;看遠一點,就能看到在其他國家還有多少窮困人家需要幫助。有些貧民倚賴垃圾山度日,進入垃圾堆找尋生活所需甚至三餐,將心比心,難以想像該怎麼辦。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即使無親無故,但只要有苦難人,就要去找尋有緣人會合愛的力量扶困,讓社會安穩。慈濟常常說「膚慰」,靠近他、疼惜他、安慰他,膚一膚;「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傷在他的身體,痛在我的心�堙A這就是菩薩心。人人如果有這一分切膚之痛,大愛無私的心,即使社會有貧病之苦,也會遇到溫馨的接濟,翻轉人生,甚至還能夠幫助別人。請大家多用心!

大愛共伴 造福行善 新冠肺炎防疫 慈濟馳援全球
葉子豪撰文
全球防堵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戰疫」已滿半年,

人類走向另一個全新的生活常態,

身為跨國慈善組織的慈濟,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救援模式。

海內外志工遵循防疫措施、減少外出,

透過視訊與花蓮本會聯繫,共識救援方向。

能做的事,因居家避疫政策而受限,

然膚慰苦難的悲心,卻一直暖熱著。

在疫情相對平穩的臺灣,志工於口罩最短缺之時,

動員縫製逾二十萬個布口罩;

經驗豐富的訪視志工,致電關懷鼓舞居家檢疫者;

香積志工送來熱騰騰素便當,

為守護生命的醫護警消加油打氣;

待疫情稍緩,許多志工更走入長街陋巷,

找尋因疫情而陷入困境的弱勢者。

海外地區的慈濟志工,

面臨人少、資源少、疫情卻嚴重千百倍的艱難處境。

但他們不退縮,除了與臺灣本會密切合作,

將寶貴防疫物資送到世界各地,

充實全球醫療人員自保及對抗病毒的能量外,

也戮力將必要的防護物資、衣食資糧及公衛知識,

傳送給弱勢的貧民與難民。

愛的行動,仍在持續;

愛的能量,來自點點滴滴的匯聚。全球防堵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戰疫」已滿半年,

人類走向另一個全新的生活常態,

身為跨國慈善組織的慈濟,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救援模式。

海內外志工遵循防疫措施、減少外出,

透過視訊與花蓮本會聯繫,共識救援方向。

能做的事,因居家避疫政策而受限,

然膚慰苦難的悲心,卻一直暖熱著。

在疫情相對平穩的臺灣,志工於口罩最短缺之時,

動員縫製逾二十萬個布口罩;

經驗豐富的訪視志工,致電關懷鼓舞居家檢疫者;

香積志工送來熱騰騰素便當,

為守護生命的醫護警消加油打氣;

待疫情稍緩,許多志工更走入長街陋巷,

找尋因疫情而陷入困境的弱勢者。

海外地區的慈濟志工,

面臨人少、資源少、疫情卻嚴重千百倍的艱難處境。

但他們不退縮,除了與臺灣本會密切合作,

將寶貴防疫物資送到世界各地,

充實全球醫療人員自保及對抗病毒的能量外,

也戮力將必要的防護物資、衣食資糧及公衛知識,

傳送給弱勢的貧民與難民。

愛的行動,仍在持續;

愛的能量,來自點點滴滴的匯聚。

和孩子談「死亡」
撰文•李秋月(高雄區慈濟教師聯誼
插畫/鍾庭嘉
問:如何和青春期孩子談死亡和悲傷?

答:死亡是自然法則,它隨時可能發生;對死亡的不理解,常造成孩子的恐慌與沮喪,年紀愈小,恐慌沮喪的程度愈高;與其避而不談,不如坦然、真誠地和孩子聊聊,幫助他們理解死亡這件事,這才是真正的生死教育。

生死教育是近年來生命教育推動中的重要課題,但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談論死亡和悲傷呢?

1 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溝通:年齡愈小,對於死亡的認知與悲傷的表達愈不清楚,這時候可透過相關的繪本幫助孩子釐清一切。青春期的孩子,對死亡的概念與成人近乎相同,可藉由影片跟孩子一起討論。在過程中允許孩子提出任何疑問,家長要誠懇回答,千萬不可隱藏、避諱,更要鼓勵孩子勇敢說出內心的感受、悲傷和恐懼。

2 家長要適時表達自己的悲傷:家母是卵巢癌往生,住院治療期間都由我照顧,所以孩子常跟著我到醫院看阿嬤,也會看到我對老人家病痛的不捨;家母安然離世後,我陷溺悲傷中,常莫名掉淚,換成孩子鼓勵我:「去走走、去看場電影、去做您想做的事吧!要不然阿嬤會擔心……」我知道生死教育已在孩子的心中默默地生根、發芽、成長了。

3 預立遺囑,並與孩子一起討論內容:目前每個家庭都少子化,家中長輩往生時,可能面臨不知和誰商量的問題;所以幾年前我們就預立好遺囑,告訴孩子,藥石罔效時不急救、死亡時找誰幫忙、死亡後如何處理遺體,因此孩子們都能了解我和先生的心聲;這樣,相信在我們死亡時,應能減輕孩子的恐懼與慌張。

4 鼓勵孩子到醫院當志工:最好的志工是照顧自己的家人。幾年前公公大腸癌開刀,孩子正好放暑假,我鼓勵他到醫院和爸爸輪流照顧阿公,過程中他學會安撫阿公的情緒;也學會幫阿公擦澡;更學會如何和老人家聊天。去年我開刀,他主動請侍親假,幫我提行李、送我到開刀房、擁抱安慰我不要怕。他已學會關懷,這就是生命教育!我們渴望有更多醫院願意提供青少年服務的機會,讓青少年藉此建構自己的生命價值觀,學會珍惜、善用生命。

5 提供青少年悼念往生者生前點滴的管道:公公往生後,我們為他辦了一場簡單的追思會。我們和孩子一起挑阿公的相片,一起為阿公做回顧影片,也讓孩子寫祭文,讓他在親朋好友面前說出他對阿公的思念與感恩;整個悼念的過程充滿了祝福與感恩。最好的生死教育就是提供一個溫馨的情緒宣洩管道,讓青少年盡情釋放思念與哀傷,讓他們在身心靈上都能得到適當的紓解。

上人說:「父母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社會的希望也在教育。」所以教育非常重要;家長是園丁,孩子是種子,我們要用心照顧、澆灌種子,他才會發芽、成長、茁壯;孩子是家庭社會的根本,與孩子談論死亡,就是啟發孩子的生命智慧,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我們一定要在樹的根源努力、用心灌溉,讓他們成為身心靈皆健康的生命個體!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44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