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步行是一把鑰匙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幸福講義 當心打開的時候:日常的「偏見」
步行是一把鑰匙
2021/12/27 第1457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當心打開的時候:日常的「偏見」
(照片/張伯權提供)
文/張伯權

坦白說,如果自己問自己,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是不是幾乎都認為自己是個既明理又講理的人?

其實,那樣的想法往往未經實際考驗,大半一廂情願,執意程度有時甚至達到「難以動搖」而不自知的地步。說來,我們每一天每一時刻,所思所為,多少無不受到一些不問情由不分是非的「偏見」或「成見」所左右。有時候自己也許可以感覺得到,只是不肯承認,更多時候則毫無意識,任其存在,任其牽拉。

什麼是「偏見」?「偏見」又怎麼來的呢?

通常,那是我們從小自周遭生存環境中一點一滴「汲取」來的,雖然即使活在同一個時空,基於種種來自大腦與心理因素,每個人面對相同事故的反應並不必然一樣,甚至大相逕庭。

偏見的組成元素無數,不過最普遍的成分,乃是從眾習得的「刻板」印象與價值,可以是負面(進過監牢的沒有「好人」),也可以所謂正面(學歷高、書讀得多的人比較有「智慧」)。

再舉例子,一般較少經過心智思辨的流行觀念中,醫師這個特殊行業在我們社會豈止「精英」一詞可以完全包含,民意代表跟「做官」沒有兩樣而且官愈大「學問」也愈大,警察沒有「壞人」,大學教授不會作奸犯科,男生跟理工畫等號,女生皮膚白皙比較好命,爸爸負責吃飯媽媽洗碗,我的年紀最大每個人必須尊敬我,你貧窮是因為你懶惰不然就是不夠聰明。在日本,認為講大阪方言的人比較笨;在澳洲,亞裔很難免除遭受內隱的歧視;在瑞典或法國,穆斯林不想討打最好不要戴頭巾。

簡單地說,「偏見」就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對另一個人或另一群人,做出沒有道理的價值裁斷,或表現出自己也說不出好理由的喜厭好惡。

科學家說,我們大腦從嬰兒時期就不斷對外在事物開始分類、貼標籤。四條腿會吠叫的動物叫做狗,會彈會跳的圓形物體叫做球,玩具跟食物是不同東西。不過,我們大腦不單只對物做工,對人亦然─人事所以變複雜,人與人之間會彼此傷害,就是從這�媔}始。

是的,大腦深處心頭角落倘若存有什麼「壞」的念頭或感覺,不能說犯法,要緊的是行為。當一大群人,甚至整個社會,都抱持相同偏差不公的成見而且訴諸暴力行動,整個社會每個人都有可能付出代價,譬如勸導別人戴口罩,卻招來拳頭或刀傷。

科學家利用神經影像科學,例如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撩撥偏見進而刺激化成有形無形,有軟有硬各樣暴力的,卻是源自「鄙視」、「嫉妒」、「厭惡(仇恨)」,以及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傲慢」情緒。

不錯,凡人很難擺脫這四種情緒;那麼,偏見有可能袪除嗎?

有,雖然不容易。

首先,明白並承認你我每個人都擁有某些「偏見」,邁出這第一步,再不斷反芻練習,猶若跑步一樣,腳力會愈來愈強,也許跑不出第一名,至少跑贏了自己,愈跑愈快,偏見愈來愈少。

 
步行是一把鑰匙
文/陳予

回到最原始的交通方式:步行

每日步行上班途中總會有一些變化的跡象:翩蹮的蝶、慢行的蝸牛、蹣跚傻氣的稚犬,帶著季節遞嬗的消息及新生的歡喜。

步行也讓我更敏於環境的變化。

這些年,氣候異常,逼得櫻花與木棉同臺競豔。三十五度的昨日,十七度的今日,吝惜不撒的雨水,明明該是雨紛紛的掃墓時節,卻陽焱焱地燒烤祭祖的人們。多元並存的時代,開放的窗口傾瀉各式的語言,莫衷一是,無序可循,無信可守,連春信都不可信了。

每日在相同時間走著固定的路線上班,久而久之,總有幾張面孔因常常錯肩而過,開始點頭、招呼;隨著時間愈久,短暫錯肩成為幾分鐘的並肩而行,而致人生故事的傳承與分享。我和王上校就是如此。

八十六歲的他,步履沉穩,精神抖擻。一九四八年,他隨抗戰勝利的浪潮來到這一塊充滿希望的小島,黃埔軍校在臺復校後一路深造,將一生奉獻軍旅。軍旅生活訓練他習於操練的肢體,以及剛正不阿的性格,他笑說自己有潔癖:「聲譽可是軍人的性命。」面對事情他追求公正公允,看見如今扭曲的環境,變質的價值,他帶著湖北口音感歎:「現在是在自毀根源啊,根本就是文革啊。」我頗有同感,這一份喟歎成為我們山路上共負的凝重。

老人家幼時受教私塾,他提及兒時看父輩在禮簿上寫著「禮尚往來」,還疑惑著「上」、「尚」之別。他複述八十年前老父的告誡:「這『尚』字有著崇尚、注重的意思。禮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要有來有往,禮才可能存在。」司馬光在千年前訓誡兒子司馬康時提及:「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進而興發的「今不如昔」之感,不知千年之後的現在呢?

科技讓生活如此急速運轉,「會」往往透過一個無溫度的第三者召開,彼此間的問安行禮更早被各樣制式化圖片字型取代。每日互「Line」,然心靈從來未敢輕鬆互「賴」;每日都有飄忽的聯繫接觸,卻都缺乏踏實的溫度傳遞、氣息的共融。當我們以為電子產品是為生活開啟更多可能的鑰匙,實則往往被反鎖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以自以為有效率的快速滑動、一心多用,日復一日努力吐絲作繭自縛。

回到最原始的交通方式─步行後,為避免踩到不該踩的,絆到不該絆的,我必須專注於眼下足下。

步行的速度正好可以陪送月落迎接旭日,一路往東,陽光明晃晃,草地上微濕的昨夜,日日新生的美好從腳掌蒸騰而起。步行是一把鑰匙,轉動此間此時此刻的鎖,鬆動了觀察創思的拴閥,更打通了人際的橋梁,在素樸的節奏�堙A啟發單純存在的況味。

 
Copyright ©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