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為了支援台積電前往設立生產據點的法律修正案,在本月6日通過內閣決議,趕在年底前臨時國會的會期內通過,顯示日本政府對台積電設廠極為重視。這也是日本政府首次為外資企業提供龐大金額作為工廠建設補貼。日本政府不僅為台積電修改法源,同時2021年度追加預算案中,也準備了6,170億日圓,在「經濟安全保障」的政策目標下,用來確保國內半導體供應。6,170億日圓中的三分之二,約4,000億日圓將單獨支援台積電,作為熊本縣工廠建設費用(約為建廠成本的一半),剩下的2,000多億日圓,預計用於補貼美廠美光、日廠鎧俠(東芝半導體)等。
不將經費用於補貼國內廠商卻給予外商,日本國內也出現反對聲音,例如知名的半導體產業專家湯之上隆就指出,美國給予台積電設廠補貼有其必要,但是日本則沒有。
台積電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置月產2萬片的5奈米晶片工廠。美國給予補貼是因為台積電目前是全世界10奈米以下晶片生產企業的王者,占全球產能的九成以上,三星占剩下的一成不到,美國本土企業市占率幾乎為零。再者,5奈米晶片已經應用於軍武生產,就國家安全的觀點,美國必須確保國內有5奈米晶片的生產據點。
但是台積電在熊本縣是要設立28~22奈米的晶片工廠。28奈米並非是業界最先端技術,不只台積電,聯電、格羅方德甚至中國大陸的中芯都有能力生產,日本政府花大錢卻沒讓台積電在日本設立最先進工廠,顯然投資效應不如美國。
此外,台積電在熊本縣的工廠預計月產4.5萬片,湯之上隆認為投產後,包括CMOS感光元件與車用半導體,日本企業所需要的晶片不到1萬片,剩下的都是外銷。日本政府出了一半建廠費用,但三分之二產品都將出口,似乎日本政府白白浪費了稅金。
短期來看,日本花大錢請台積電設廠不見得是個划算生意,但從長期來看,卻是一個必要的策略抉擇。關鍵在於日本境內已沒有日企有能力生產40奈米以下的邏輯晶片。雖然日本有世界頂尖的半導體材料與設備產業,但是中下游的半導體製造明顯落後。
過去日本電子業重視垂直整合,半導體廠產品往往只為自家企業產品所用,生產線稼動率低與產品高單價問題,拖累日本半導體廠無法進行大規模投資,最後邏輯晶片的製程就只停留在40奈米。
台積電立足日本是將日本國內的邏輯晶片生產能力,從40奈米推進到28奈米。此外日本經濟核心的汽車產業,非常需要28奈米製程來生產關鍵零件的MCU(微控制器),並且隨著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時代的來臨,汽車所需的MCU將會愈來愈多。
所以經產省官僚們願意花大錢請台積電設廠,並非是希望重建日本邏輯晶片產業,建立最先進的生產工廠,而是冀望在智慧車時代來臨時,日本國內有足夠的邏輯IC產能,現在深深痛苦日本汽車業的晶片不足問題不再發生。
從建立汽車產業充足電子零件供應鏈的觀點,就會發現日本政府邀請台積電是個非常合理的選擇,因為全球MCU市場近九成集中在恩智浦、瑞薩等六大廠,而這些大廠委外的六成到七成是由台積電代工,台積電在全球車用MCU生產占有關鍵地位。
全世界現在有40奈米以下邏輯晶片生產能力的國家,只有美國、台灣、南韓與中國大陸。美國的晶片代工產業尚未成熟,或者經營能力不佳;南韓與日本的外交關係複雜,有貿易戰的風險;從國家安全角度思考,晶片生產依賴中國大陸不是經產省官僚會接受的方式。今後日本經濟與產業的發展,將深深依賴台商的晶片生產。台積電的熊本縣設廠,只是台日半導體產業合作的序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