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正主導全球新一波的產業革命。去年底ChatGPT令人拍手稱奇的擬人化應對能力,突破人們對人工智慧(AI)的想像界線。資訊科技如何平順地融入社會,成為政府最需重視的課題,行政院因此在今年初推出「臺灣AI行動計畫2.0」。金管會隨之於8月初公布「金融業運用人工智慧之核心原則與相關推動政策」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未來並將要求產業遵循。先進國家金融業者運用科技,突破營運藩籬限制,提升服務品質早已內化於DNA中。過去囿於政府求穩心態,以及金融業本身結構的特殊性,使得科技導入台灣金融的步調略顯遲滯。儘管五年前立院通過《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希望以「監理沙盒」加速科技與金融整合,卻只收到雷大雨小的成效。
金融科技的發展包羅萬象,讓人目不暇給,而政府對新科技的理解與接納則影響產業發展與民眾的觀感。舉例來說,金管會被批評忽視im.B包裝P2P外衣,實為二胎貸款媒合平台的弊端,竟造成許多投資人損失。政府慣性地對金融科技應用採取「鋸箭法」管理,固然掌握既有金融機構的風險,卻無視「金融活動與弊端無所不在」的社會現實,最後傷害了自身威信。
政府因不熟悉而不納管創新商品是會危害金融穩定的。以加密貨幣為例,這已是市值過1兆美元,近1萬種幣別,在800個以上的交易所交易,並且還衍生出價值超過1,300億美元各種不同類型穩定幣,形成幾無管制的複雜幣圈生態。去年因美國聯準會升息,竟引發加密幣投資機構與平台的倒閉危機,差點釀成美國中型銀行金融風暴。這說明政府對「體制外金融」視而不見,並無助於金融穩定。
金管會這次加速公布運用AI核心原則,則有化保守被動為積極主動的「典範轉移」意義。這在科技主導時代,機構責任、個人保護與系統安全的重要性,是涵蓋層面完整的政策綱領。金管會預先架構金融業者應用科技的原則,可以節約開發新商品的時間與成本。台灣金融業在減少自我限縮制約後,未來應用金融科技發展的前景因此可期。
「魔鬼藏在細節裡」。金管會的宣示固然對金融業運用科技具有指標意義,但其執行與監理的實際過程,才是考驗政策落實度的開始。金管會除要求金融業遵循科技應用發展原則外,更須「反求諸己」,檢視自己對金融科技的正確認識,以及既有監理模式可能無法配合的落差。
的確,金融業過去應用科技與金管會的監理都有可改進之處。以理財機器人為例,三年前金管會金檢指出,業者對客戶KYC不確實,機器人給出幾無差別的投資建議,而質疑業者未驗證演算法的合理性。不過,金管會要求驗證演算法,是因業者任意套用第三方技術,還是認為AI「深度學習」可以用傳統的邏輯剖析?前者重視金融科技導入的嚴謹機制,但後者就須斟酌管理者的資訊科技素養了。
金融科技,尤其是人工智慧,將被金融業更廣泛應用。金管會除了以開放的監理態度應對外,更宜與業者在開發過程中,共同論證新金融商品與流程的適切性。政府重視機構風險、消費者權益與隱私保護,而業者則關注商品市場性與流程提升經營效率的可行性。政府與業者需要形成溝通密切的「夥伴關係」,建立彼此認同的科技應用驗證機制,而這將有助於日後金檢時,雙方能用「共同語言」進行對話。
金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之際,沒有人是無所不能的萬事通,政府自然也不例外。金管會要求金融業遵循核心原則運用金融科技的同時,也須檢討自己組織體系是否具備自我學習,明辨金融科技本質的能力,與時俱進,才能完善金融監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