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數位匯流的態勢變化莫測,一向昧於國際發展進度的台灣電視媒體越來越不好過,前些日子就傳出3家電視台接連爆出狀況:八大電視竟然開始向三立電視台,過去敵對競爭對手購買,綜藝節目劇及戲劇,主流地位逐漸喪失,開始自食惡果,外表看來財力雄厚的中視突然宣布要精簡人事,進行大裁員,猶有甚者,華視因為不堪連年的虧損,居然考慮將祖產大樓變飯店,讓人不勝欷噓,媒體的問題,恐怕還是要回到媒體的本身去解決,否則來日恐怕無多。 在數位匯流方面的創新,別人的成功,當然有他們自己的條件及機會,未必代表你的成功,但反過來說,別人的失敗,未必代表你不能將其在地化嘗試,未必代表它不值得你去找出自己應用的角度,最怕的是,畏新退卻求茍安,希望等待能帶來生存,但往往最終只是徒失良機,導致滅亡。 有幾個最新情勢,是台灣電視媒體轉型的契機。 目前在台灣仍然是顯學的付費電視隨處可看(TV Everywhere),或是跨螢策略(Multi-screen),在國際上已變成是基本盤,除了UHD 超高解析度的內容之外,現在的主流議題是,如何回到 "第一"螢幕 - 客廳中的電視,也就是回到 Transmedia 的內容本身。當所有業者都推出隨處可看、跨螢的策略後,目前還有 "主場優勢" 的付費電視系統營運商,如何在中、長期的競爭中,找到區隔自己與對手的方法,業界現普遍將之通稱為 Immersive experience TV - 沉浸式 (或擬真式) 的電視體驗;它包含兩種層面,其一為如何將跨媒體的概念溶入傳統的節目企劃中,顛覆節目製作的方式,另一個則是,如何導引匯流世代的觀眾參與電視互動? 總括而言,筆者試著將其分不同條目來說明,讓台灣的電視業者較容易理解。 首先,內容業者與系統營運商如何打破過去制式的內容上架關係,進一步合作,整合出一個結合跨螢與次世代應用的電視介面給觀眾,這不單單是製作幾個像是女王的密室如此這般跨螢互動節目而已,這其中便包含了頻道的再定位 (repurposing) ,內容的再設定等相關議題。女王的密室因陋就簡、活生生地將科技與內容推疊,既無匯流內容企劃的元素,亦無科技應用理應產生的沉浸感,最終證明了市場無法接受它。 其次,當電視已普遍走向跨螢觀看及第二螢幕互動時,業者應該積極去了解,觀眾 (特別是千禧世代 Millennials的觀眾) 是如何重新感知電視的存在?而當觀眾採用第二螢幕,打破了業界長期所描述的傳統觀眾躺著看 (lean back) 的收視習性時,內容製作人又該如何重新企劃新取向的電視節目? 再來,如何利用數位匯流的相關工具及技術,使得未來觀眾也能成為節目本身的一部份,諸如利用平版電腦左移右挪、zoom in、zoom out的動作,讓觀眾彷彿置身電視的場景中,參與其中的各式互動?或是現在越發成熟與商品化的虛擬實境(VR)、甚至是擴增實境(AR),它們究竟可以在Immersive experience TV中扮演甚麼功能? 還有,在螢幕走向更高規格解析度4K、8K時,IP影音串流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又為何?最後,最讓筆者吃驚的是,國際上甚至在討論付費電視的營運商,如何利用及重新設計既有的電視介面,以串起智慧家庭與IOT(物聯網)的相關服務,最新的科技顯然也能與電視有關。 此外,必須再重申的是,在付費電視Cord-cutting剪線速度漸緩,改以Cord-shaving 為主的市場氛圍時,營運商如何將危機化成轉機?在OTT-TV躍升主流的時機,提供"Pay TV Lite"精簡版收費電視,給原非付費電視收視戶,或是已剪線戶,也是一重要態勢。 給台灣電視業者一個建議,當只有你提出多螢、隨處可看的策略時,它的確具有一定的服務延伸或是增加客戶的作用,但是,當所有業者都這麼做的時候,無論是多少個螢幕,多麼跨越時空的界線,你的大電視螢幕內容不好,那些都起不到甚麼做用。回歸內容的本身,讓觀眾能沉浸在你所打造的客廳數位匯流體驗,是國際上數位電視的新顯學。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