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升對企業的附加價值,會計學應該加強對競爭生態與競爭對手的討論。而為了更深入分析企業競爭,筆者曾向讀者介紹所謂的「1325」法(參見會計研究月刊2014 年11月號)。其中,「1」指的是聚焦於一個關鍵的財務數字(例如現金流量);「3」指的是把關鍵的「1」按照營運、投資,及融資活動三大構面進行分解(例如股東權益報酬率);「2」指的是「知己知彼」,例如,把自己與競爭對手,針對重要財務數字或比率,做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趨勢分析。而「5」則可以聯結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的《計》篇,針對「道天地將法」五個面向,讓決策者深入思考自己的勝算為何。
「下駟對上駟」戰法 面對強敵贏得勝利
在本文中,將進一步向讀者介紹筆者所發展的另一個分析工具—「上下都亢法」。所謂的「上下」,完整的說其實是指「上駟、中駟、下駟」,它源起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關戰國謀士孫臏的記載。孫臏發展出「以己下駟對彼上駟,以己上駟對彼中駟,以己中駟對彼下駟」的戰法,讓賽馬整體實力較差者,反而可以因為資源巧妙的配置而贏得勝利。兩千多年來,這幾乎是弱者面對強敵求生存、圖擴張的不二戰法。例如,台積電集中臺灣菁英(上駟)於半導體製造,而先進國家的製造業員工平均而言屬於中駟或下駟,因而增加在全球競爭中取勝的機會;聯發科在發展初期,聚焦於多媒體影音晶片的設計,避開產業中霸主英代爾(Intel)「上駟」匯集的微處理器及周邊產品,因而可以避免過早被強敵鎖定攻擊的危險。對財報分析而言,筆者發現同時分析競爭族群中的「上駟」(國際領導公司)、「中駟」(區域領導公司)與「下駟」(地頭蛇),最具有啟發性。例如,以機電產業而言,「上中下」可以分別設定為美國的愛默生(Emerson)、臺灣的台達電,與中國大陸的匯川技術。前兩家公司,筆者在前文中已做過分析,不再贅述,匯川則非常值得進一步了解。匯川創業於2000 年,技術團隊來自於華為科技,2010 年才正式上櫃。匯川目前員工約2,000人,2012年營業額約為人民幣12億元,利潤約為人民幣3 億元。做為工業自動化產業的後進者,匯川自知無法在產品的廣度和深度和台達電競爭,它的戰法是更聚焦於對行業客戶的特殊需求,而且很快就跳脫產品導向的思維,進入服務與解決方案的領域。例如,匯川發揮地頭蛇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度,聚焦於建築業中的電梯控制方案,並且不計成本的先拿下該行業的幾個頂尖客戶,因此很快的席捲電梯業,並且取得相當優厚的利潤。匯川毛利率高達50%,淨利率約為27%,股東權益報酬率也有12%左右。
中國大陸某些企業,仗著政府融資的協助,往往過度舉債擴充,會在產業不景氣中嚴重受傷。例如,中國最大造紙公司九龍紙業,因為產能過剩,股價在2009年中下跌了97%。但是匯川完全沒有這種盲點,它的長期負債一直控制在1%之下,幾乎可以算是零負債企業。相對於台達電的有機式成長,匯川上市以來就積極的購併同業,著重在工業自動化控制新技術的取得,與充實自己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匯川資金充沛,手中隨時擁有20億元以上的現金,可以快速的進行後續的併購案。目前匯川的主要成長策略是進口替代,主要的攻擊對象正是台達電。而台達電部分事業研發主要在臺灣母公司,而製造生產在中國的模式,容易出現對在地需求不夠深入的缺點,讓地頭蛇有可乘之機。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5.4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