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與川普的會面是大新聞,卻也不令人意外。川普以「美國優先」做為施政主軸,力圖把製造業工作帶回美國。郭董也證實將優先考慮在有精密機械基礎的賓州設置面板廠,投資規模可逾70億美元、創造3萬至5萬個就業機會。此一事件可望啟動川普時代的新台美經貿關係—在川普新政下,台灣廠商赴美投資趨勢恐不可免。對於此一發展趨勢,對台灣固然有產業外移、就業機會流失的疑慮,但我們寧可正面看待,或許這正是台灣產業轉型發展的契機所在。
首先,台廠赴美投資有助於增加美國就業,也有助於鋪陳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有利氣氛。台美自貿協定在雙邊友好氣氛及川普雙邊貿易協定優先的主張下已頗有機會成真,其中的關鍵除了美豬美牛的開放問題外,如何說服美國可增加其就業機會也是重點。台廠赴美投資既有助於增加美國就業,自也有助於減緩台美經貿摩擦,奠定自貿協定的成功基礎。
其次,台廠赴美投資不會切斷台美的生產鏈關係,只是生產鏈的一部分移轉至美國。台灣廠商可藉此機會更加融入美國生產鏈與美國市場,這有助於台美長期經貿連結,對於台灣廠商的技術提升、參與國際產業標準的制定、直接掌握市場通路等皆會有所助益。台灣經濟已長期陷入微笑曲線中段代工製造微利的生產模式,欲自拔而不可得。台廠赴美投資有助於台灣產業往微笑曲線兩側的研發與市場端邁進,優化產業結構。
再者,台灣實無需過慮產業空洞化及就業機會流失。過去台灣對中國大陸大量投資由於無助於產業轉型升級,的確產生下游產業空洞化,對美投資則意義完全不同。以就業而言,台灣已不需擔心就業的「量」,如何提高就業的「質」與創造適合青年就業的機會才是重點。對美投資雖不一定有立即效果,但連結先進國家,長期有可能因技術優化而帶來就業品質的提升,與適合青年的勞心而非勞力工作機會。
面對無可避免的對美投資趨勢,台美間的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BIA)便顯得重要而迫切。台美BIA除了提供投資保障之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可同時解決美國對台投資的障礙,例如飽受批評的法規、管制及政府效率等問題,進而吸引美商來台投資。更進一步,若台灣可藉此調整法規、健全軟硬體各項基礎建設,也可發揮綜效,吸引歐洲、日本等其他先進資本來台投資。基於以下原因,這對台灣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也有重要意義。
第一,台灣的外人直接投資較之亞洲各國明顯偏低,外人直接投資不足現象已持續多年,其中尤其缺乏來自先進國家的優質投資。台灣早年的經濟成長,得力於美日歐各國的直接投資甚多,而今台灣產業升級轉型緩慢,缺乏優質外人直接投資是原因之一。
第二,台灣產業結構多屬各產業的中上游,已缺乏下游最終產品,導致出口不易擴張。相較於韓日中美已積極建構完整產業鏈,台灣務須急起直追。欲重建下游產業殊為不易,必須借助先進國家的優質投資。
第三,無論欲發展完整供應鏈或強化現有產業結構,尋找互補性的關鍵廠商或技術非常重要,這也有賴優質外人投資。吸引外人投資的重要性已不在創造就業,而是填補生產鏈或技術缺口。
台灣過去經貿投資高度連結中國大陸,目前顯然已遭遇若干困境,中國經濟下行、紅色供應鏈崛起及兩岸政治因素都導致台灣必須積極開拓下一階段的國際連結。透過台美自貿協定來鞏固與發展台美經貿關係是下一階段的重要解方。但自貿協定除了本身即龐大複雜之外,還涉及美豬美牛開放及國際政治等難解因素,恐需耗費若干時日,緩不濟急。因此,若能先完成較容易的台美BIA簽訂,再努力談判包含投資協議在內的台美自由貿易協定,應是較可行而值得政府努力以赴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