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09期】 2017.12.28每週四出刊 | |
|
|
| 無片名電影院!炒熱冷門片人氣 | 作者:蕭歆諺 攝影:魯皓平 | 看預告片、上網找影評、和朋友討論……看電影之前,這些 前置作業已經成了現代人的必備功課。但,如果只給你提示,不告訴你要播什麼片子,你還願意去看電影嗎? | | 靠近台北六張犁捷運站的一間地下室,每週都舉辦像這樣的神祕電影院。令 人意外的是,不到18坪的空間裡,常常塞滿近60人,幾乎所有觀眾都在放映結束後,給電影近滿分的評價。它究竟有什麼魅力? 這家神祕電影院,有個有趣的名稱:「文青不挑片」。幕後推手是在影像業界小有名氣的「空白鍵影像工作室」。從NIKE、IKEA與騰訊等知名企業的廣告, 到盧廣仲、黃玠和閃靈樂團的音樂MV,他們都曾親自操刀。 工作室於2010年成立,目前有12名員工。特別的是,幾乎所有正職都不是影視科系出身:有化工所出身的導演、念食品科學的美術指導,還有企管系畢業的導 演助理。也許就是這份多元背景與跨界思惟,讓他們能不斷實驗新活動且屢創佳績。 創辦人之一兼活動企劃黃世萱表示,「文青不挑片」的前身,原本只是員工下班後,一起在辦公室的地下展演空間Spacebar_Room看電影的放鬆聚會。 隨著邀約朋友愈來愈多,慢慢演變成一場觀影盛會。直到兩年前才正式開放給外界參加,至今已舉辦超過百場,成為每週五晚上的例行活動。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 | | | 挑畫質、選戲院!觀影加值時代來臨 | 作者:蕭歆諺 攝影:蘇義傑 | 立冬前一週,西門町,天氣異常清朗,絲毫不覺寒意。知名影評人、多年觀察西門町一帶戲院演變的陳煒智,頭戴紳士帽,提著一袋文件快步走進蜂大咖啡。包包甫一落下,袋中的電影封面趕緊探出頭來,彷彿有許多故事急著訴說。 | | 紐約大學藝術學院電影研究所畢業,主持廣播節目的陳煒智,專長是電影與劇場史研究。從電影的放映技術到內容流變,他都如數家珍,宛如一部活字典。 他認為,儘管各種新型觀看電影方式崛起,但電影院仍無法被取代。說起看電影的方法,他從1950年代談起。 1954 年,臺灣電影院迎來一波改革。第一劇場、大世界和萬國戲院紛紛與國際大廠合作,使用「新藝綜合體」(CinemaScope)技術,引進寬闊銀幕和多聲道 音響,帶給台灣民眾震撼體驗。緊接著,遠東戲院與周家的三「聲」戲院等大戲院接連開幕,迎來「全民看電影」的時代。 1956年,政府將電影院分為三級,最上等的甲級戲院擁有空調、沙發座椅和高級廁所,多放映首輪外國電影。 當年,大戲院一個影廳動輒1400個座位,還分為兩層樓,票價10元至14元不等。對比今日,國內座椅數最多的影廳在國賓大戲院,座位僅是近千位,難以想像過去盛況。 威秀影城於1998年進駐臺灣,帶入新型的多廳影城模式,加上臺灣加入WTO,外片配額解禁,能更彈性地安排時段和影片、因應現代觀眾需求靈活調度,20年來大大改變了台灣人的觀影方式。 大廳逐漸消失,大多走向中小廳的多廳布局,以及全面數位化。如今,台北超過50年以上的戲院,只剩下日新、豪華、樂聲和國賓,只能透過照片來追憶當年繁華。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