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1:植物園特展室中的石葦 | 圖2:石葦的孢子囊群密佈葉背中上段 | 「認植物」是許多植物愛好者頭痛卻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之一。自古以來,人們就以不同方式辨識植物,而植物認多了,自然而然就歸納出一套模式與體系,當遇到不認識種類時,就會以此為為根據作區別,最後覺得是一個新類群,就會給它一個新名字。 每個人背景知識不同,接觸過的事物與受過的訓練也都不一樣,分出來的結果自然是五花八門。有心人統整這些結果,再加以歸納整合,放在一個比較大的體系之中,讓概念越來越完善,最後成為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系統,這就是分類學的起源。 當然,一開始要怎麼為新物種命名是很重要的。人們對於新事物的認知大多是用過去累積的知識做基礎,取名字時就常會以身邊熟悉事物幫外形類似的東西取名,最後很多外形相似通通被放在同一類裡,也就是所謂的以形比類。 如果有一種植物常常出現在石頭上,看起來很像皮革,當然就會有人把它叫做「石皮」。但被叫做石皮的植物很多,其中一種被中國南北朝時的陶弘景(西元456年-536年)描述成:「蔓延石上,生葉如皮,故名石韋」,韋是指去毛加工製成的柔軟獸皮。後人把韋字加上艸字頭,就成為了「石葦」。宋代蘇頌(西元1020年-1101年)進一步的寫道:「背有毛而斑點如皮,故以名之。」 中國古代文獻裡常常用「石韋」來稱呼現在被稱為「石葦」的這群植物。因為外形相像的植物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清代吳其濬所著《植物名實圖考》中特別寫上:「今以面綠、背有黃毛、柔韌如韋者為石葦,餘皆仍俗名以別之。」但在現代植物分類學者眼中,中醫所使用的「石葦」這味藥材其實包含了大約5種不同植物,石葦只是其中之一。 石葦的拉丁文學名中,屬名Pyrrosia是由希臘文pyrrhos(紅色)締造而來,意指其葉長滿孢子囊群時呈現紅色。種小名lingua是「舌狀的」的意思,是描述它的葉片形狀像舌頭。由此可以看出,同一種植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會注意到的地方與描述方式真的很不一樣哩! 本館植物的石葦與其他許多種臺灣原生蕨類植物現在在特展室展示,其中有許多石葦外形相似的種類,歡迎有空來仔細比對,看看它們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私家秘密: 石葦 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 水龍骨科 植物園栽種區域:特展室《蕨類天堂在臺灣常設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