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蘿蔔皮搗泥調味成醬,一個是蘿蔔蒂頭磨成泥再上味。這道蘿蔔前菜算是見識了,阿嬤慎重地說今天的菜肴設計就「從根本做起!」蘿蔔就是大根,就是「根本」!至此,我確認今天的午宴,不僅是美食品味,更是「震撼教育餐」,從來沒有對這個平凡的菜頭,如此認真尊敬過!……
餐桌上微妙的小挑戰
●王浩一
當網路篇幅充斥美食資訊,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地在自己的臉書、IG、微信、Twitter等等領域公開「撲菜」,分享自己的飲食經驗與渴望。這些美美的秀色照片,似乎也代表自己的「小成就或是獵物戰利品」展現。但是除了一張張照片,關於美食,許多人也有一些精采或是難忘的經驗,美食美酒是其中一部分,另外的元素有精湛的食材、熱情的主人、共食的來賓,甚至是談話裡有啟發性的主題等等。當然,不會像是「鴻門宴」那樣殺機四伏,也不會像是「青梅煮酒論英雄」那般霸氣十足,更遑論像是「乾隆千叟宴」如此奢華壯闊。
可是,我多了一些印象深刻的經驗,不同於「純粹美食」的讚嘆。因為寫了一些關於美食的書本,博得「愛吃鬼」稱呼,醺然竊得一些羨慕眼神或是讚語,卻也添加了「微妙的小挑戰」。偶有橫亙在周遭的高手,他們會稍稍地、微妙地、若有若無「露兩手,讓你知道厲害」,挫挫銳氣,也有確認「你是否浪得虛名?」的試探。其實,我都會「很卒仔」地退讓,我深知高手在民間,那些隱身江湖深處厲害的美食廚手,他們除了一身功夫之外,那些獨門暗器才是令人防不勝防……
阿嬤的下馬威:薄醬燉蘿蔔
多年前,我受邀到一位阿嬤級的「先生娘」家中作客,理由是我「斗膽地」寫了《慢食府城》,一本「台南古早味全紀錄」的書本,結果受到江湖的議論與矚目。透過輾轉來的訊息:這位擅長美食烹調的前輩要鼓勵我,想要烹煮她的私房菜讓我嘗嘗,午宴地點在她家。我「傻傻地欣然」同意赴約!
代為傳遞消息的高中國文女老師,她也帶了兩位女老師當是陪客。一行人抵達,這位七十好幾的醫生娘在玄關等著,熱情招呼中,她正「冷眼」看著我們脫下來的鞋尖有否朝外?我立刻警覺前輩在端詳我們幾個的「家教」,我提醒大家這個「脫鞋禮貌」,內心深處慶幸這個基本禮儀,小時候媽媽有教過……我的汗毛微微豎起。
在阿嬤的帶領之下,大夥先參觀了醫生娘家裡設施與收藏,過程中,我認真地讚美了掛滿屋子的「她畫的油畫」。大家上桌,有兩位女老師進廚房幫忙,第一道菜端上來時,我就知道今天的飯局,是阿嬤的下馬威:今天,是來上課的!
前菜是「薄醬燉蘿蔔」,像是關東煮裡的蘿蔔大塊,上下圓的邊角都事先削去,因為燉煮時這裡的邊邊角角容易過爛,為了講究口感一致,所以「一些挑剔的大廚」會多此一舉,削角處理顯示「慎重」的心情,我懂。醬汁味道輕醂優雅,阿嬤強調細嫩蘿蔔的清甜、微香和口感。特別的是,這道蘿蔔配有兩種蘸醬,味道不同,分別要佐食提味之用。問題來了,先吃吃看這兩種醬是什麼做的?阿嬤問道,也神祕地笑著。
一碟偏淺灰,一碟則深綠微辣,試吃嘗味。我把所有舌蕾的記憶庫全翻了出來比對,完全說不出來裡面添加的味道。我投降!請阿嬤宣布答案吧!一個是蘿蔔皮搗泥調味成醬,一個是蘿蔔蒂頭磨成泥再上味。這道蘿蔔前菜算是見識了,阿嬤慎重地說今天的菜肴設計就「從根本做起!」蘿蔔就是大根,就是「根本」!至此,我確認今天的午宴,不僅是美食品味,更是「震撼教育餐」,從來沒有對這個平凡的菜頭,如此認真尊敬過!之後,精緻有序的料理,我是吃得汗流浹背。
老饕的創意心思:橙汁櫛瓜麵
有位心目中的超級美食家,她又搬家了。她家廚房設施的重裝備,一直讓我們一群食客粉絲嘖嘖驚呼,現在她的新家已經就緒了,聽說廚房大大小小設備又升級了,大夥期待著她的「竹苞松茂」喬遷美食宴。二月底星期六中午,台南已經有些春熱,我們要去「朝聖」新家廚具了。
賓主共十人,剛好坐滿一長桌。我們甫一抵達新居,大夥先是參觀廚房,爐子上的麻油栗子雞香味,宣告今天的「入厝大餐」一定胃口大開,食量超載。我仔細參觀偌大廚房的各式「傢私」,從幾個不同功能冰箱到餐具杯盤的多功能收納櫃,再從大大烤箱到精采造型的抽油煙機,我笑著讚美這些「廚娘玩具」真會讓人流連於廚房,快意人生。
其實,已經品嘗過幾次她的家常廚藝,每次總是讓人多了驚奇。這次不提烤海鮮小鍋等等美食,我對於其中的櫛瓜麵卻是興趣滿滿,從食材到醬汁的「視覺享受與味覺平衡」印象鮮明。首先說明此麵非彼麵,挑選兩只前後粗細一致的黃澄澄鮮脆櫛瓜,再加上一根胡蘿蔔(配色用,也增加風味多元),以螺旋刨器,將它們全部削成麵條狀,放入冰箱靜置十五分鐘使其軟化,但不失爽脆口感。取出淋上橙橘味的橄欖油、具有提味功能的精選海鹽,最後淋上一只熟透茂谷柑的現榨果汁,攪拌後,二度進入冰箱靜置。食用前的工序,是將已經烤得郁香的松子,大量鋪撒表面中央。略深凹的白色大瓷盤,有著藍色花稍細緻弧邊,讓此清爽優雅橙香的沙拉,口味輕盈,視覺隆重,這個厲害!
總鋪師到家裡辦桌:五柳枝
朋友們裡總有幾位臥虎藏龍等級的老饕,懂吃,愛吃新菜,也講究傳統滋味。為了什麼特別理由宴客,已經忘了。我受邀去他家吃飯,僅記得許多人圍著一張大桌。當天不惜大本,邀來了台南首席總鋪師到他家「僅僅煮了一桌菜肴」,不是幾十桌那種喜宴大拜拜式的辦桌,而是「精銳盡出」的私房大菜,理由只是要讓大夥吃得開心。
當天,他為了激勵總鋪師身手大展,私下向他放話「席中有美食作家」,我被瞞在鼓裡,直到每道菜上桌,總鋪師說菜時眼光一直朝向我,我才恍然「被出賣了」,難怪他的眼神之中有誠懇,也有微微殺氣。幾道經典大菜陸續上來,我已經察覺這些都是早年府城「阿舍宴」佳肴,豐盛、精緻也道地。如果說土豪,那是這一代才開始有錢;如果說阿舍,則是已經至少富過三代,早已懂得吃穿品味了。
五柳枝是台南老饕都熟悉的一道經典,名貴的紅魽或是白鯧等等,先將厚厚魚肉斜切五道,下鍋油炸成酥香,另外起一熱鍋製作五種柳條狀的配菜,可以肉絲、胡蘿蔔絲、筍絲、蔥絲、香菇絲等等,陸續炒過煸味,注意火候,再調製勾芡成濃稠羹料,趁熱澆鋪在魚身,僅僅露出魚頭魚尾兩端。
席中,我也向他說說此菜的典故,那是當年杜甫避難於成都,他的書僮從浣花溪釣得一隻大魚,杜甫親自洗手作羹湯,滋味萬般,一群與他一樣的寒士友人,起鬨說此魚稱作「杜甫魚」吧!杜甫說「陶淵明先生是我們敬佩的先賢,而這些五顏六色的配菜,都切成柳絲了,就叫『五柳魚』吧!」如今這些柳絲細枝美食,成了府城名菜。快哉快哉!
吃出人間的情味
●韓良憶
安的神祕香料檸檬烤雞
給浩一下馬威的醫生娘,讓我看著看著,忍俊不住,尤其是她以一雙冷眼瞧著訪客脫鞋那一段。話說我有一回就曾因沒將脫下的鞋子腳尖朝外,而遭到台南府城世家出身的長輩責備。這位醫生娘也讓我想起我在荷蘭的好友安,安的丈夫阿奇是眼科醫師,所以她也算是醫生娘,只是她有自己的專業,在大企業擔任法務主管,事業之成功,並不在另一半之下。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安算是特別低調的一位,從不把名牌標誌穿上身,打扮並不顯眼,符合其律師角色,可是仔細一看,會發覺其衣裝從剪裁、作工到質料都精細考究,並非凡品。
我直到造訪了她和阿奇住的農莊,才發覺這對夫婦財力雄厚。記得我第一回走進那據說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農舍」,看見牆上竟掛著幾幅美術館裡才見得到的名家畫作,忍不住倒抽了一口氣,安和阿奇原來如此富有。
我和約柏即將移居台北前,曾應邀至他們家晚餐,那一晚的客人就只有我們,安的女兒也不在家,去同學家開睡衣派對了。是阿奇來開的門,安是大廚,那會兒她正在廚房裡。
按荷蘭習慣,大家先在客廳喝點開胃酒,吃小點心。安看來不慌不忙,也坐下陪著聊天,快開飯前才又進廚房準備。
晚餐上桌了,前菜是韃靼鮪魚,盛在深盤中,圓形的塔有三層,端坐在看來以醬油打底的黑褐色醬汁中。塔的底部淺綠,應是酪梨丁,其上酡紅的自然是生鮪魚,亦切成丁;頂層為黃褐色碎末,看來像堅果,最上面還撒了翠綠的芝麻菜。「我們第一次相約外食,吃的是日本菜,記得你還對我愛吃生魚片和山葵表示驚訝哩。」安邊上菜邊笑盈盈地說。
當晚主菜是檸檬烤雞,阿奇說菜,「安給今天的檸檬烤雞加了神祕香料,讓你猜猜看是什麼。」我切了一小塊,連皮帶肉一起入口,皮脆肉多汁,除了淡淡的檸檬味外,果然還有股獨特的香氣,有點熟悉,但一時說不上來是什麼。
「我加了你從台灣帶回來的香料啊,」安宣布謎底,「你說那叫『山上的胡椒』。」原來是我不久前送給她的馬告。就在這時,我察覺到安和阿奇其實是在藉著食物,記錄我們四人友誼的軌跡!
坦白講,安主廚的這頓晚餐並不是我這輩子吃過手藝最精妙的一餐,然而箇中蘊藏的情味,是那麼真摯,我永生不會忘記。
我這是吃了什麼?
去年七月我陪同丈夫回荷探親時,亦曾在約柏老友家中吃到別緻的櫛瓜冷麵。我讚美主人退休之後廚藝突飛猛進,這麼費工的菜都做得來,結果這位老兄坦承說,那是外頭買來的現成貨色,他只需要撒上自家陽台種的蒔蘿就可以。我後來得知,低卡的櫛瓜麵近來在荷蘭頗為流行,就連在超市也買得到,一大盒「麵條」附了配料與醬汁,打開包裝,統統拌在一起,就是一道菜了。
雖說荷蘭亦有老饕,但大體說來,深受新教喀爾文教派影響的荷蘭人,並不特別注重美食享受。是以,我到荷蘭親友家作客用餐時,對菜色多半都不懷著高度期待。說實在的,荷蘭人注重隱私,人家能邀你到家中吃飯,表示認可你是朋友,這份心意已是盛情,菜色什麼的,不重要,能吃得下去就好。只有一回,我真不知下廚請客的人是手藝太差,還是太不用心,總之,那是我最嘗不出誠意的一頓家宴。
琳也是華人,跟我一樣嫁給荷蘭人。我們是透過外籍配偶俱樂部認識,由於語言相通,加上住在同一城市,很快就熟了起來。琳每隔一陣子會拜託我充當baby sitter,把三歲的混血女兒送來我家玩一個下午,以便她出門辦事。我後來才知道,酷愛投資理財的琳在兼職仲介房地產,顧客多半是華人。
替她當保母好幾回後,琳說要謝謝我,約好隔兩周的周五到她家吃晚飯。當天,我們準時抵達,正要按門鈴,後方傳來琳的聲音,她掏出鑰匙,開門讓我們進去。她的丈夫已回家,坐在客廳中,正陪著女兒玩樂高。
琳匆匆進了開放式廚房,我隨口問她要不要幫忙,「歡迎歡迎,那麻煩妳替我淘米洗菜。」敢情她連食材都還沒準備好,米飯也沒進電鍋煮。
琳一邊從冰箱中掏出菜和肉,一邊解釋說,她上午送女兒去托兒所後,去市區的銀行和理財專員開會,下午到鄰市拜訪客戶,回程路上遇到塞車。我心想,她的行程也太滿了吧。
琳拿出兩個袋子,是調味粉,我看了外包裝,一袋號稱南非風味,另一袋是希臘風味,她將清水注入兩口鍋中,然後加進調味料,攪一攪,鍋中玩意逐漸濃稠了,琳將絞肉啊茄子啊還有洋菇什麼的,分別倒進兩口鍋裡,「這些調味粉真好用,我事情多,沒時間做飯的時候,都用這個,省事極了。」事情多又沒有時間,何必請人來家中作客呢?
那一晚,我除了一大盆生菜沙拉(現成的什錦生菜倒進大碗中,淋上現成沙拉醬,拌勻)外,另外兩道主食都沒有多吃,意思意思嘗了幾口便了事,而且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吃了什麼。也是從那一晚以後,我體認到自己和琳的個性與價值觀差太多,漸漸與她保持距離,如今更斷了聯絡。
更願頌讚生命之美
去年十一月,在我姊姊六十歲冥誕前的周末,姊夫舉辦一場家宴,邀請良露生前好友一同品嘗「朱家味與韓家味」。
全斌姊夫是當天的行政主廚,一早便率領擅長廚藝的外甥和門生一同準備食材,烹製朱家的獨門好菜「粉豆腐」。這道菜工序繁複,好幾種蔬菜和辛香料需分別剁碎,混合後炒成餡料,塞進油豆腐,鋪在蒸籠底部,其上疊一層醃好的五花肉,一同上爐蒸熟,最後澆上亦是家傳祕方的醬汁,這道朱家好菜才算大功告成。此菜費工又耗時,聽姊夫說,通常只有逢年過節和大日子才會端上桌,而良露的生日,正是我們的大日子。
比起大陣仗的粉豆腐,我負責複製的滷牛腱和藕餅,這兩道家常菜是姊姊和也已飛天的父親生前百吃不膩的「韓家味」。
我在聚會之前兩天便著手滷牛腱,菜並不難做,加上我一年總會滷幾回,還算駕輕就熟。藕餅則不然,它是父親的家鄉菜,亦稱藕夾,自父親走後,我就再也沒吃到韓家春節必食的這道年菜,只能憑著從前旁觀父親烹調此菜的印象,還有記憶中的味道,試著複製。
藕餅的基本做法兩句話可以交代:兩片蓮藕夾上肉餡,蘸麵糊下鍋油炸。然而「魔鬼存在於細節中」,首先就是蓮藕片的切法,不但需要切得薄,而且第一刀不能切斷,第二刀才切斷,讓它形成「夾子」,方便夾餡。其次,細絞肉餡必須摻蔥薑水而非蔥薑末,蝦米也需剁得很碎,口感才細緻。由於是頭一回摸索著做,成果僅僅差強人意,席間卻無人嫌棄。那是因為,比起口腹之慾,我們更在意人間的情味。故人已遠去,與其悼亡,我們更願意聚在一起,藉著她喜愛的滋味,慶祝摯愛的人一度來到世間,曾和我們共同頌讚生命之美。
●王浩一
負笈地點有南投、嘉義、台北、台南,漂北走南的第一代。雜學閱讀:數學算是元配,歷史則是戀人,建築為小三,美食成了外遇,至於哲學、心理、工業設計、企業管理統統稱之一夜情。最近的自語:我用一個人的旅行練習孤獨,再用閱讀離開孤獨,之後就學會思考了。
●韓良憶
是譯者也是飲食旅遊作家,曾旅居荷蘭鹿特丹多年,如今和荷蘭籍丈夫定居台灣。因為是嘴饞之人,樂於自己動手烹飪,愛旅行,愛散步,生活中不能沒有書本、電影和音樂。曾在報紙和電視媒體工作,當過電影製片,目前為海峽兩岸報刊撰寫專欄,並主持電台節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