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如何在這個對人文閱讀產生嚴苛考驗的現代,找到出路?我想,兼顧不一樣的閱讀需求是必須的;一方面積極找尋一般大眾需求、能創造市場佳績的「賺錢」的書,一方面為那些具優質內容的深度作品,找尋讓它們能不斷被閱讀的方式……
網路新科技時代,各種形式的閱讀媒介推陳出新,這幾年有關出版最常聽到的不外是「紙本書沒落」、「沒人在讀書了」、「出版要如何走下去」……其中,最受到衝擊的文類,人文文學可謂最大之一。
作為一個在書籍出版行業多年的文學編輯,曾經也經歷過《聯合報》、《中國時報》「二大報十大好書」的輝煌時代,確實對這樣的出版氛圍,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奈。但雖說無奈,卻仍然不願放棄,也不想灰心,因為深信好的作品,永遠存在一定的需求價值。只要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不管這個需求是精神層面或者實際生活層面,關鍵在如何找到「優質的內容」,以及把這個「閱讀需求」找出來,想辦法讓它繼續被發現與閱讀。
我想就二種不同閱讀需求作分享,一是一般大眾的閱讀需求,一是重度知識菁英的閱讀需求。這裡就以近期我們公司出版的幾本書為例:
今年4月出版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完整十集劇本&幕後導讀訪談記事」,這是公視年度旗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相關出版品,主題與當代大家關心的隨機殺人、廢死等議題有關。這本書主要內容是「劇本」,加上相關議題的探討專文,以及劇中主要演員的訪談。整體而言,它算是一本劇本書,一般而言,「劇本書」的市場並不會太大,但因為這部戲的主題具社會意義及話題性,以及此劇的編劇呂蒔媛女士的優質劇本加分許多,再加上戲劇口碑好,製作團隊及公共電視的旗艦劇規格、話題行銷,讓原本不被看好的劇本書有了超出我們預期的亮眼銷售成績。這本書對讀者的閱讀需求應該是「流行話題」,而這樣的需求可以擴散至許多一般大眾讀者。這是一個對準社會氛圍、優質內容加強力行銷的成功案例。
另一個是我們5月推出的「書癮PLUS」新書系,第一波二本書《非軍事區之北——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書癮PLUS」這個書系的出版初衷,主要以邀約「當代作家選書」為主概念,計畫邀請文學作家,將他(她)們各自喜愛、也從中受益的書,以兼顧個人化與普及性的角度,介紹給讀者。這是我們一個新的出版嘗試,文類不拘,但主要選書範疇仍圍繞在具思想深度的翻譯書。第一波由房慧真、童偉格共同選書,《非軍事區之北》是童偉格選書,作者安德烈□蘭科夫(Andrew Lankov),研究北韓近三十年、曾在北韓生活的俄裔北韓研究專家;這是一本有關北韓的平實報導作品,它在眾多有關北韓的書中,以「平實不獵奇」及「蘇聯觀點」而顯得突出。《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則是《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作家愛德華□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的另一部重要作品,由房慧真選書;書中談到的拉丁美洲政治及民生問題、強勢大國對弱勢國度的剝削掌控,直到今日,我們仍隨處可見。這二本書主題都不輕鬆(雖然內容並不難,且非常具可讀性),它們都或多或少反映了現在的世界局勢與問題,並且引領我們思索,如何不要讓自己變成迫害他人的醜陋劊子手,以及避免自己成為被迫害宰制的對象。我想它們所引發的閱讀需求,是那些認同童偉格、房慧真的讀者,是對「民主」的追求、對「人權」的捍衛、對國際問題關注、抱持反思精神的知識菁英會有興趣的內容。
再來是今年8月出版的《悲傷》(新版),這是台灣重要作家舞鶴的最重要中短篇小說集,距離2001年初版出版至今,近二十年重新改版上市,此書仍然具有當代的閱讀意義。書中收錄的每一篇作品,都或多或少反映了台灣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社會文化面向(包括二二八、國家帶給個人的精神創傷、個人面對生存的虛無焦慮……),除了小說主題緊扣台灣之外,舞鶴小說的藝術技巧,代表了台灣文學突破傳統的重要特質。
舞鶴這位作家,資深文壇前輩葉石濤稱他是「台灣文學界的天才型作家」,知名評論家王德威稱「二十世紀台灣文學,始於舞鶴」,知名小說家朱天文說「台灣文學,止於舞鶴」……總的來說,大部分熟悉台灣文學的作家或讀者,應該會認同舞鶴是台灣文學「最具原創風格」的作家。這樣的作家,他的作品肯定具有思想深度,寫作手法也不會是千篇一律的路數;他的文學追求是「原創」的,這也是所有藝術的核心精神。不敢說他每一部作品的創新實驗都能成功,但從「創新」的角度,就是成就台灣文學的重要里程,我想這也是台灣有一票喜歡舞鶴作品的讀者的「重要閱讀需求」。同時,創新不見得就是難讀,這本《悲傷》本身就深具可讀性;「創新」的文學藝術追求,永遠能帶給我們驚奇與驚喜,這是我認為舞鶴作品在當代值得被重視的「閱讀需求」。
上述幾個出版實例,不管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書癮PLUS」書系,或者舞鶴的作品,它們各有不同的閱讀需求,在出版社的出版理念上,都扣緊一個重要的核心:它們必須符合「優質內容」的條件,具有能引領讀者反思、提供我們作為一個進步的世界公民提升內涵的特點。
回到現在的出版困境,我們要如何在這個對人文閱讀產生嚴苛考驗的現代,找到出路?我想,兼顧不一樣的閱讀需求是必須的;一方面積極找尋一般大眾需求、能創造市場佳績的「賺錢」的書,一方面為那些具優質內容的深度作品,找尋讓它們能不斷被閱讀的方式,不管發散的形式是紙本書、電子書或者課程講座、視頻音頻……
我認為不管是針對一般大眾或者深度知識菁英,一個是市場成績,一個是精神使命,二者同等重要。同時,我相信每個時代都有對深度知識及創新藝術有渴求的人,作為知識的傳播者,除了賺錢之外,提供不同角度的好書,幫助讀者進化內涵,是身為出版人的使命,也是讀者的福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