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媽媽的課題
小佑媽媽是印尼華僑,大學畢業後在家鄉的工廠上班,認識了來印尼公出的小佑爸爸。兩人交往一段日子後結了婚,但來到台灣她才發現先生說的情況與實際上有很大的出入,然而已經嫁了,也只好認命。
在印尼,特殊兒童的資訊並不是很流通,所以小祐一直到上了幼稚園,老師請媽媽帶孩子到醫院做檢查,才經由醫院轉至社會局早療通報轉介中心,並在取得家長同意後,將小祐的案子委由信義南港區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早資中心)處理。
起初,由於溝通的落差,小祐媽媽不曉得早資中心是來提供協助的,認為社會局要把孩子帶走,所以抗拒得一再強調孩子沒問題。後來,我們邀請她親自到第一社福參觀,她終於慢慢放下警戒心,願意配合。
小祐媽媽是位非常有毅力的人,一旦下定決心,就會貫徹到底。在過程中,她曾向負責的社工提及外籍身分使她無法在台工作,家中經濟完全由先生一人支撐,所以小祐三、四月大時,她就幫他戒掉使用尿布的習慣。而這一份堅毅,也同樣展現在面對孩子的早療上面:看不懂評估報告書的她,非常積極地請社工逐條解釋給她聽,並配合報告書中的建議,與社工討論在家可為孩子複習的簡單技巧。此外,為了能找到更多資訊,原本會說不會讀中文的她,也開始學習第二語言。
在與媽媽相扶持下,現在的小祐已由原先診斷的重度自閉症轉為輕度智能障礙,是個念普通班的帥氣高中生。而小祐媽媽經過這一段旅程,現在精通兩國語言,展開了翻譯工作,甚至還有餘力幫助教會裡重度憂鬱症的教友。
家長與孩子一起進步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是小恩與小恩媽媽。
小恩媽媽透過幼兒篩檢,發現孩子有發展遲緩狀況及自閉特質,因而來到了社會局早療通報轉介中心。中心在取得家長同意後,便委由早資中心介入協助,開始一連串的服務。
剛認識時,小恩很怕生,不太與人互動,口語能力也不是很好,常以哭鬧表達需求;或許因為如此,小恩媽媽的臉上也少有笑容,總是滿懷心事的模樣。看見她背負的壓力,早資中心社工運用跨專業合作模式,邀請家長參與諮詢服務,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密集討論,小恩媽媽逐漸學會該如何調整對孩子的教養模式,並且積極配合,期待透過自己的力量協助小恩。從情緒行為表達及控制,到人際互動練習、飲食食材調整、刷牙等生活自理的訓練,只要小恩遇到問題,早資中心都陪伴在他們身旁。
在小恩媽媽努力不懈及不放棄下,這兩年來,大家都看見了小恩的進步,從不想進陌生的早資辦公室,到現在笑瞇瞇地邀請他人一起參與活動;從不太會說話,到能夠念故事。
在小恩的早療路上,小恩媽媽承受許多壓力,但因著孩子的進步、早療團隊的支持,她臉上的線條不再那麼僵硬,多了許多笑容,重拾開朗及自信。在療育課程以及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她也有能力再去協助其他家長,傳遞溫暖與正面的能量。
在早資中心工作,會面對到各式各樣的家長,社工有時是家長的朋友,有時是教練,一方面傾聽家長的心聲,一方面也要確認家長帶養孩子的進程並給予建議及討論。難題不曾少過,但每次看到家長和孩子又往前了一步,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好的回饋,也是我們願意繼續下去的動力。
●本文作者為信義南港區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副組長、社工師。
邀請您一同參與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身心障礙者全方位需求支持服務」勸募活動,詳情請見:https://www.diyi.org.tw/,劃撥帳號:05175271,或撥捐款專線:02-272241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