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聯合報社論/新兩國論搧火台海,卻靠前線軍人避戰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考公職e周刊】提供你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的情報,還有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10/08 第581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賴神的颱風遙控器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新兩國論搧火台海,卻靠前線軍人避戰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金磚壯大 中國大陸成關鍵
民意論壇 祖先是唐人 祖國就是中國
賴強硬態度 民眾認為是挑釁而非護台
賴清德祖國論 錯亂歷史偷換概念
反對政治操作的罷免案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三黨不過半 國會好棒棒
兩岸不穩 台灣第6缺待解
碳費大減價 拖垮青年未來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賴神的颱風遙控器
黑白集/聯合報
怪颱山陀兒行蹤飄忽不定,不但重創高雄,消散時還在北台灣留下嚴重災情。更怪的是,颱風登陸前綠營即傳誦「颱風遙控器」之說,雖具有玩笑成分,卻帶有濃濃的「造神」氣味。對照風災慘況,胡亂造神更倍顯諷刺。

「颱風遙控器」說,起於前總統蔡英文八年執政期間不少颱風與台灣擦身而過,均未造成重大災情;有些甚至直撲大陸,釀成巨災。部分綠營人士為此開始遐想:颱風是「護國神器」。賴清德接掌總統大位,也被戲稱「遙控器交接」。

但七月凱米颱風直襲台灣,已讓「颱風遙控器」變成笑話。此次山陀兒在南部外海打轉,遲不登陸,綠委王定宇為首的民進黨人又開始吹捧「神器說」,甚至稱遙控器新增「原地解散」功能。不少綠營支持者也念力大發,說希望把颱風遙控到對岸。

將天災拿來造神,是啼笑皆非的義和團作風。讓造神者難堪的是,山陀兒重創南台灣,這是民進黨長期執政的票倉;颱風消散後釀災的北海岸,則是賴總統故鄉。難不成,「賴神」的颱風遙控器,是拿來毀滅自己人?

要造神,什麼故事都編得出來。山陀兒釀災時,綠營仍硬掰說,颱風「讓大陸軍機停止繞台兩天」。拿天災來愚民、神話政治人物,甚至訕笑對岸災情,太缺乏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災難如此輕忽,總是要還的。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新兩國論搧火台海,卻靠前線軍人避戰
社論/聯合報
「國際危機組織」發表報告,指賴總統在兩岸「事實自主權」採取較前任強硬的態度,導致北京升高施壓。報告建議賴清德「蔡規賴隨」,藉憲法和兩岸條例創造兩岸因應地緣政治的彈性空間,別再利用憲法凸顯互不隸屬。鬥性堅強的賴清德不以為意,他在國慶晚會未唱國歌,卻高談「祖國說」,宣揚新兩國論,為兩岸緊張再添柴火。

賴總統擔心國人會錯意,安排官員演繹談話要義,強調「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七十五年」,毋需談論「中華民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五歲以上人民的祖國」那層關係,指那只是國共內戰史觀。亦即,賴總統隨手抹掉中華民國在大陸那段歷史,又把中華民國縮回在台灣的七十五年。那些忙著稱揚賴清德「認同中華民國、放棄台獨」的人,如何解釋他不唱國歌一事?

賴清德的「新兩國論」,無法解決台灣的外交國防困境,反而升高危機。海軍司令唐華接受《經濟學人》專訪,坦言總統上任後,解放軍以「蟒蛇戰略」施壓,隨時可封鎖台灣,「不過我方始終保持克制,避免出錯讓共軍找到鎖台藉口」。唐華並非失言,先前防長顧立雄也證實中共演習規模擴大,越發不易掌握「由訓轉演、由演轉戰」可能性。

對解放軍軍演日甚,我軍方一貫表示,我方皆有掌握及因應。但事實顯示,共軍機艦包圍台灣的數量、種類及頻率快速升級,不僅賴總統缺乏對策,他所倚恃的「國際同盟」也未伸援手。日前德日紐澳軍艦相繼通過台海,雖是對台海和平表達關切,但這對可能的突發狀況無濟於事。尤其,共軍日前成功試射洲際彈道飛彈,所宣示之核威懾力已改變區域情勢,勢必讓歐美重新評估介入東亞問題的得失。賴政府難道不該也檢討台海開戰的應對條件?

面對中共升高威脅,賴總統不放棄主權直球對決,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狂言培養四十萬民兵,絕不簽署「和平協議」,不惜一戰。另一方面,政府也加強宣傳蓄意破壞台海現狀的是中國而非台灣,唐華受訪即出自此背景。但同是宣傳大陸破壞和平,蔡政府時期的作為獲國際肯定,認其立場沉穩不挑釁;而賴政府的任性高調,則頻遭外媒及國際智庫質疑,並促提高戰備。國安系統可察覺風向的轉變?

國際鼓勵台灣做好自我防禦備戰,並無具體軍援承諾。綠營一向宣傳美軍會馳援,實情是,俄烏及中東戰事羈絆美國,部署趕不上情勢變化,美方正將軍力陸續從琉球撤向關島,退到第二島鏈。日本則開始調整戰略,除加強自衛隊防禦能力,並試圖恢復與中對話。這次總裁選舉,主張強化美日同盟與日中對話並行的石破茂勝出,即可見一斑。

因應美國撤離第一島鏈,日本正建構自主的安全戰略,而非升高挑釁。主張「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的對中激進派高市早苗,遭黨內非安倍派系否決;此一轉變,值得賴清德思考。石破上任演說不提「台灣有事,日本有事」,而強調「今日烏克蘭,明日東亞」,旨在避免捲入如俄烏戰爭的不堪處境。賴清德要效法烏克蘭,須先確認其他鄰國願意承擔後援角色。

儘管賴清德拉滿抗中情緒,但民眾都清楚所謂「四十萬民兵」只是畫餅充飢,法源、預算和民意支持俱缺。面對共軍包圍態勢升級,軍方還簡化例行台海軍情資訊,以免影響民心。相形之下,賴總統不斷搧火兩岸情勢,前線軍人反而格外謹慎,節制避戰。畢竟,誰想為好鬥成性的總統當砲灰呢?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金磚壯大 中國大陸成關鍵
社論/經濟日報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16次會晤10月22日至24日將在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首府喀山舉行,這是今年1月1日金磚國家擴員後的首次峰會。本次峰會各方關注的焦點有三:一,是否建立一個能獨立並平行於由美國主導的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系統,以處理國境之間的貨幣支付;二,印度作為金磚機制創始會員國之一,對於成員間的貨幣互換機制,及對於更多以人民幣作為國際支付貨幣的政策方向,持何種立場;三,面對愈來愈多國家有意加入金磚,金磚組織如何擬訂成員國加入的新標準。

從歷史回顧,金磚國家組織的出現、成立與發展,全跟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的無心插柳柳成蔭有關。2001年,當時為美國高盛首席經濟學家的歐尼爾,在撰寫投資報告時,無意間發現有幾個深富投資潛力,值得為投資者作出評估與建議的四個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它們的英文國家名稱的頭一個字母,正好可拼湊成一個有意思的英文單字,即BRICs,取諧音即為磚塊,於是美其名即「金磚」。

2006年,金磚四國外長藉聯合國大會期間會晤,象徵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正式啟動;2009年4月,四國領導人在俄羅斯舉行首次會晤,推升至峰會層級。2011年,在中國倡議下,接納南非加入,金磚機制英文名稱改為BRICS,同年11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在法國坎城20國集團(G20)峰會前舉行首次非正式會晤。金磚國家領導人迄今已進行15次會晤。2024年1月,金磚國家再度擴大陣容,一口氣接納了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埃及、衣索比亞五國成為正式成員,整體規模擴大為十國。此一擴容,增加了金磚集團在非洲、中東和波斯灣地區的影響力。

不僅如此,在擴容為十國規模之後,據了解,又傳出泰國、馬來西亞、土耳其等國正式申請加入;又據報導,申請名單不斷擴大,包括委內瑞拉、塞內加爾、古巴、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巴林、巴基斯坦等國。一個組織,而且還是一個憑著「無心插柳柳成蔭」拼湊出來的組織,為何會有這麼多國家選擇加入,既十分罕見,又令人好奇,揆其原因,主要為:

一,南方朋友圈效應。迄今為止,國際組織多由發達國家號召領銜帶隊,如OECD、G7、G20,許多發展中國家入會無門。BRICS無論原發起國或後參與國,幾全為發展中國家,或抱團取暖,或分享利益。馬來西亞總理安華說,馬國想要加入,是加入有助於鞏固馬來西亞和一眾「全球南方」間的關係。

二,避開美國主導及壟斷SWIFT下的風險。成立於1971年的SWIFT系統,原本有利於國際間資金流動的清算支付,但往往被美國用來制裁對手國家的手段,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通過SWIFT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更令各國畏懼,於是,一個即將於今年10月上線,獨立於SWIFT的金磚國家支付系統,自然受到廣泛期待與歡迎。

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中國因素。中國作為一個南方國家,從來就對所有南方國家有更多的了解與包容。更重要的是,中國有能力對一眾南方國家提供協助;也有巨大的市場,在美國主導的「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下,為全球提供一個新的全球化空間;還有,同樣是在美國主導的SWIFT下,也有能力為南方國家提供一個金磚支付系統。

長期看,金磚國家擴容與發展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其未來表現或成敗,取決於兩個關鍵,一是中國是否持續崛起與壯大,二是同樣作為創始會員國的印度,其政策態度與行徑能否為多數會員國接受,如若不然,能否有較佳方式予以處理及排除。

金磚組織的出現,既是偶然,亦非偶然,因為它也標誌著一個「後美國霸權時代」的來臨。

   
民意論壇
祖先是唐人 祖國就是中國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聯合報
賴清德總統日前在國慶晚會致詞強調,七十五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絕不可能成為一一三歲中華民國之人民的祖國。這段引發爭議的「祖國論」,源頭出在有大陸人民高喊祝賀「祖國七十五歲生日快樂」,而雖有十幾位台灣藝人公開表達「新中國」生日快樂,卻仍有幾位跟著祝賀「祖國七十五歲」。事實上,「祖國」應是指已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中國」,而兩岸就算是互不隸屬的「兩國」,也只是指祖國目前有兩個尚未解決分治問題的朝代政權而已。

清末鴉片戰爭把近代西方興起的「主權國家」概念引入中國,清廷在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英文版中自稱China,而在與其他國家簽訂條約的中文版中,也會使用「中華大清國」的國號。換言之,中華大清國是當時代表中國的朝代政權,其只具有「主權國家」的意義,並不應指稱為「祖國」。

賴清德現階段的務實台獨路線,正是要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於「中國」,而「中華民國」等於「台灣」。遇到大陸同胞慶祝中共建政時,混同了「主權國家」和「祖國」的概念,賴清德抓到可將錯就錯而偷換概念的好機會,即使難得地想起中華民國將一一三歲,但卻是要誤導台灣民眾認為祖國不會是「中國」。

日前屏東東港剛完成三年一次的迎王祭,我們可查知,出駕遶境的各府千歲王爺,祂們和東隆宮主祀的溫府王爺相同,大多是死後成神的唐朝武將和文官。而台灣的閩南語即是唐朝的官話,且更完好保存了黃河流域的「中原」傳統習俗。這些皆可相互印證,絕大多數「台灣人」是「唐人」的子孫,也即是發源自「中土之國」的「中國人」。

屏東內埔建有全台灣唯一主祀韓愈的「昌黎祠」,「唐人」韓愈在〈原道〉一文中有謂:「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由此可知,韓愈或孔子所講的「中國」,並非「唐國」或春秋時代的「齊」、「魯」等國,而可泛指以儒家文化為禮教規範的風俗習慣生活圈。並且,在此生活圈內建立的各個政權仍皆屬「中國」。

台灣人保存了不忘本的中國文化傳統,所以在先人墓碑上仍刻記有籍貫或遷台祖的原籍地。蔡英文前總統的父親蔡潔生,其墓碑上刻記為「楓港」,這是極為少見的情形,意味了後人只願意記得發源自日據時代成為行政區劃的地區。但賴清德總統父母的墓碑皆刻記為「穎川」,說明了賴氏家族的祖籍是「穎川郡」。

穎川郡是中國在秦、漢、隋、唐諸朝代時設置的行政區,大約是現今河南省的部分地區。而穎川的賴姓家族在唐朝時遷至福建,其後有再遷往廣東乃至於台灣者,說明了不少台灣人的先祖是「唐人」,也是來自現今河南省的「中國人」。何況,墓碑上刻有祖籍地或從何處遷台的風俗習慣,正說明了自己仍是中國祖國的一分子。

慶祝中華民國國慶日的關鍵詞有武昌起義、南京臨時政府及國父孫中山等,但從蔡總統執政以來的國慶文告,這些中國元素長期已不復見。賴總統既然注意到了誰才是「祖國」的問題,期待他也能講述中華民國開國先祖的事蹟與行誼,並說明中華民國如何繼承了中華大清國代表的「中國」國際法地位。

   
賴強硬態度 民眾認為是挑釁而非護台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全球/聯合報
聯合報的「二○二四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兩岸的緊張情勢不斷升溫,從政治、軍事到經濟,台灣民眾面對中國大陸的威脅感逐漸加深,政府的兩岸政策也面臨著愈來愈大的考驗。隨著台灣內部對於國家認同及兩岸政策的分歧加劇,如何在這樣的局勢下找到一條既能維護台灣利益,又能緩解兩岸緊張的平衡之道,成為執政者和整個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根據調查,六成六的台灣民眾主張台灣應該在美中之間保持等距,不應傾向任一方。這顯示出人民普遍希望保持自主性,不願被迫選邊站。即便面對大陸的軍事威脅,有四成九的民眾相信美國會派兵協防台灣,但仍有四成二持懷疑態度,這樣的分歧反映出社會在台美關係和兩岸關係上,缺乏共識。

另一方面,政府近年來的兩岸政策似乎走向愈加強硬的路線。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多次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拒絕接受「九二共識」,這樣的論述並未能獲得全民支持。調查顯示,有五成四的民眾認為這種論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弊多於利,而僅二成一的人認為利多於弊,顯示政府的強硬態度在部分民眾看來,可能更傾向於挑釁而非保護台灣。

在兩岸政策上,賴清德強調台灣主體性,並呼籲台灣社會團結,避免被中國大陸「吞併」,這一立場獲得了深綠支持者的認同,但也引發了對台灣內部認同分歧的擔憂。賴的言論不僅沒有促進台灣社會的團結,反而進一步加深了藍綠陣營之間的矛盾,造成社會撕裂。對於主張在維持台灣主權及與中國保持互動兩者之間找到平衡的人來說,可能無法接受這種對抗式的論述。

兩岸經貿互動的趨勢也逐漸呈現競爭態勢,四成八的民眾認為兩岸經貿關係正處於競爭狀態,這個比率較去年明顯上升。雖然有八成七的民眾認為兩岸有必要保持溝通管道,但整體而言,台灣社會對大陸的戒心仍在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民眾對赴大陸就業與發展的態度也逐漸轉變。許多民眾因為兩岸關係緊張,對赴陸發展心生顧慮,特別是對於賴清德政府的強硬路線是否能有效保障他們的安全和利益感到不安。

台灣社會內部的意見分歧,讓兩岸政策變得更加複雜。一方面,民進黨政府試圖鞏固其基本盤,以強硬的姿態吸引深綠選民支持;另一方面,大部分中立和保守的民眾則希望在維持主權的前提下,能夠減少兩岸之間的緊張,找到一個更為和平的解決方案。

最終如何化解兩岸間的敵對情緒,促進實質性的溝通合作,或許才是當前政府應該思考的重點。在強化國防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尋求對話機會,以減少誤判和衝突的風險。台灣需要一個既能捍衛主權,又能促進和平的政策,總統若能在國內外尋求更廣泛的支持,或許才能真正為台灣創造一個穩定與安全的未來。

   
賴清德祖國論 錯亂歷史偷換概念
孫揚明/資深媒體工作者(新北市)/聯合報
賴清德總統日前在國慶晚會上公開表示:「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七十五年,不必再去談論這層關係,但是如果有人要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快樂,祝賀詞要特別精準,切勿用『祖國』兩字」。短短一段話暴露了賴總統完全不懂歷史、不懂國際法,甚至是精神錯亂的一面。

首先,身為國家元首,怎可承認在你的國家領土主權範圍內,有另一個國家的存在?國家的領土主權是由憲法所明訂,豈是一個總統所可以任意更改?這是極其嚴重的內亂外患、分裂國土重罪,是縱為總統之尊,都不能在任內免於刑法追訴的罪行!這從賴清德上台的第一天,在其就職演說中表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就已經開始;這是他繼承前總統蔡英文女士二○二二年國慶講話的分裂國土主張,只是於今尤烈而己。

其次,賴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這段話大概只有賴清德自己講過。不然大可以全世界找找,或從聯合國中找起,有哪一個國家是同時承認/能承認/敢承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存在的?

中共從未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他們的主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台灣人民的祖國」,因為在中共的理論中,中華民國已滅亡於一九四九年,而中共已於同時「建政」;所以中共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取代/繼承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在國際法中就是所謂的繼承原則。

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的日本大哥哥,早在一九七七年法院審理本屬於中華民國的光華寮案時,即認為中國的合法政府既已從中華民國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光華寮應交予後者;二審我方勝訴;但二○○七年日本最高法院又判決指出,依據日中共同聲明,認定中華民國政府在光華寮問題上不具有訴訟權,發回重審。不管喜不喜歡,這個「中共取代/繼承中華民國」的概念,在一九七一年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案後已成國際社會主流,這也就是為何我國外交處境艱困的重大原因之一。

賴清德表示,「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七十五年」,這如果不是他算術不行,就是歷史不行,最慘的是連概念都搞錯!他大概不知道,台灣早在一九四五年就已歸還給中國,中國取回台灣已經七十九年,中間的四年,不知被賴清德藏到哪裡去了?

而最重要的是,一九四六年的中華民國制憲國民大會中,就有台灣的國大代表十七名,中華民國憲法中自始就存有台灣元素。

一九四七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施行時,就是針對整個中國,這個中國即是大陸加上台灣,所以正確概念應是:我本大戶人家,生活和樂,奈何盜匪入侵,在奮力抵抗後不支,遁入柴房,繼續對抗。這怎麼就成了我在柴房落地生根了?賴清德短短一段話就能出這麼多錯,還夾帶偷換概念,也算是前無古人囉!

   
反對政治操作的罷免案
陳萬全/科技業(桃園市)/聯合報
颱風剛過,但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仍方興未艾。自從罷免門檻下修後,不論被罷免者是藍或綠,絕大多數的罷免案我都不支持。與其說筆者不支持謝國樑市長的罷免案,毋寧說,筆者反對一些背後有政治目的操作鑿痕的罷免案。

這些被提案罷免者,有內亂?外患?貪汙?瀆職?我想大部分是沒有,如果有,台灣是法治國家,自有法律制衡;如果單以個人主觀的做不好,或是黨同伐異而提案,這個問題亦有輿論公道,進而在下一次選舉時得到解決,這不就是民主社會的價值?何必另提罷免案?

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是民主國家公民參政的基本權利,但台灣自從罷免門檻下修開始,上至直轄市長,下至村里長,罷免案開始遍地開花,其理由往往不符合比例原則,勞民傷財不說,更有可能激化社會對立。顯而易見,這幾年大多數的罷免提案在本質上已淪為政治惡鬥的工具。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三黨不過半 國會好棒棒
周韻采/聯合報
自賴清德總統就職以來,台灣政壇盡上演總統或行政院銜命與在野黨對幹戲碼。賴總統對任何反對或監督的力量,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譴責他們「青鳥會飛出來」,或者譏諷「莫忘世上苦人多」,製造社會亂源。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我們從立法委員兩項主要職權—提案與質詢觀察,最新一期(立法院第十一屆第一會期)的口袋國會評鑑結果顯示,本會期的法律提案數為一六一一件,遠勝於自口袋國會有資料開始之第八屆同會期的七七一件、第九屆的一一二三件及第十屆的八八八件。本會期的法案通過量為三百件,亦遙遙領先第八屆同會期的一五○件、第九屆的八十五件及第十屆的一百件。

我們同時發現,本會期的法案通過率為十九%(=300/1611),亦高於第九屆同會期的七點六%(=85/1123),及第十屆的十一%(=100/888)。本會期的質詢量為四○一七人次,僅遜於第八屆同會期的四六一六次,但仍超越第九屆的三一○○次及第十屆的二七六六次。

這些數據顯示民進黨政府一味指責執政黨居少數的國會製造政治惡鬥,或為施政效能不彰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假新聞。迥異於媒體報導的朝野鬥爭,三黨不過半的國會反較過去一黨獨大時代更認真,議事更有效率。如同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勢均力敵的政黨完全競爭,再加上外部監督,不僅不會相互拉垮,反而會更努力表現。

相反地,蔡英文執政時期,立委不僅提案數與質詢量低落,議事效率更是不彰,法案通過率僅十分之一,表示民進黨不重視依法行政,也不在乎立法保障人民福祉。故蔡政府屢屢以特別條例空白授權,或以行政命令行事,更甚則動員黨籍立委封殺法案,不受立院監督,乃至產生快篩劑、超思雞蛋或高端疫苗等採購弊端。

我們進一步分析,本會期獲得全院優質、優良立委評比者共十三位,六位民進黨籍,占自家立委比率為十一點八%;七位國民黨,占自家立委比率為十三點五%,兩黨不遑多讓。原先民進黨抵制韓國瑜,認為在野黨籍院長不配合行政院,一定一事無成,殊不知無法照單全收的立法院長,反而大大強化立院主體性,連同黨籍立委亦可盡職發揮,不用配合行政院意旨,當表決人偶。

我佩服台灣人民的智慧,讓在野黨居國會多數,反而能強化立院主體性,提高問政品質及議事效率。賴政府不應存僥倖心態,將一切施政缺失賴給立院。當立法院已繳出四屆十六年來的最佳成績單,行政院自組閣以來毫無建樹,如何能拒絕監督?更有甚者,自大法官、考試委員至NCC委員被提名人,都拒填在野黨及專業團體的問卷,形同拒絕審查。面對表現最佳的中央民意代表,這些被提名人有什麼底氣跟立院叫板?不過夜郎自大罷了,如果被否決,也是剛好而已。(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兩岸不穩 台灣第6缺待解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聯合報
最近全國工業總會發表了「二○二四年工總白皮書」,過去曾多次提及的「五缺」問題如今似乎更加嚴重。其中有些導源於天然因素,比如缺水及缺地,深受台灣天然地理條件及土地面積影響;但缺電、缺工、缺才的問題,則更多要仰賴政策的修正,才可能沉□得治。

以缺電而言,由於再生能源發展落後,加上核電持續退場,產業界及大眾都對是否能穩定供電充滿疑慮。尤其台灣高科技產業,包括半導體、5G通訊、電動車等都是用電大戶,現在政府又要積極發展AI,電力的需求將會更高。近來我的好友童子賢董事長力主政府應重新思考「非核家園」政策,因為核能的技術日新月異,且符合國際減碳要求,歐美諸多先進國家已重新擁抱核能,藉由新核能的引進,可提供穩定電力,終結缺電隱憂,維持台灣產業競爭力。

至於缺才缺工則已是產業常態。台灣人的就業觀念改變,年輕人不太願意從事勞動力工作,加上工資低難以吸引就業人口,整體勞動參與率低。而缺才更深刻影響國家競爭力。台灣產業龍頭的半導體業就已面臨人才短缺窘境,遑論其他科技產業及傳統製造業。我們的高等教育一直為經費有限所苦,教職人員待遇也和鄰國相差甚遠;政府除應增加每年大專院校教育科研預算,也可考慮將功能重疊的研究機構如中研院或新成立的半導體學院等予以整合,透過資源整合,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能量與品質。

此外,台灣目前的高等教育弱化了STEM基礎教育,導致相關畢業生及留學生大減,素質也日漸低落。如果情況持續惡化,我們高等教育的人才將無法因應產業發展需求,那麼不單單是半導體,台灣高科技產業整體優勢及前景將受到很大影響。全面提升國內STEM人才的水準是當務之急。除了國家資源挹注,政府也可透過減稅或抵繳等方式激勵企業金援大學STEM相關科系,或提供獎學金鼓勵青年學子投入此領域,甚至出國留學,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另外積極向國外引才也是充實人才庫的管道,政府必須鬆綁法令,讓國外菁英願意來台灣實踐他們的理想。

最重要的是兩岸關係議題。早在二○一七年起,我就提出台灣的「五缺」固然嚴重,但其實還有「第六缺」才是掐住經濟發展的咽喉,那就是缺乏「穩定的兩岸關係」。一旦兩岸關係陷入緊張,那麼即使內部「五缺」都已補足,但面對戰爭的風險威脅,有誰會甘冒風險到台灣來投資?兩岸關係每況愈下,第六缺影響愈來愈明顯。最近中國大陸陸續取消ECFA多項產品關稅,台海也被視為是全球最危險的地區之一,甚至CNN還以「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變得更加危險」來形容。不論從經濟或政治上來看,第六缺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

最近報載政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預計培訓四十萬可恃民力,目標之一是「必要時支援軍事行動」,賴總統也數度表明台灣要積極「備戰」。當然增加自我防禦實力是必要的,但我們都不希望真正發生戰爭,因為一旦戰火點燃,台灣數十年來的基業盡毀,焦土殘垣如今日烏克蘭。因此政府要以「避戰」為出發點,改善兩岸關係,降低台海戰爭的機率。尚盼朝野能有共識先解決「第六缺」問題,畢竟只有放下成見,拋開敵視,才能讓台灣有足夠的力量躋身世界舞台,讓產業有發展的空間,也讓全體國民均能安居樂業。

   
碳費大減價 拖垮青年未來
潘采紅/高中生(台北市)/聯合報
環境部碳費審議委員會拍板費率,台灣終於邁入碳有價的年代。但是受到資本家壓力而偏低的費率,甚至高排放的財團們還敢嫌優惠費率不夠低。對照各大上市上櫃公司寫得漂亮的永續報告書,言行不一就違反了企業倫理;當大人們這麼公開虛偽的漂綠,又要動員親子去淨灘,難怪青年世代面對氣候危機,多數人表現得愈來愈虛無。

「氣候變遷因應法」二○二三年初就通過立法,但在大財團拖延戰術下,遲至二○二六年才會實質徵收。氣候法前身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早在二○一五年就立法,到當下還在要求緩衝的人,是活在靜止的「龍宮時間」裡面嗎?國外的環保團體「氣候滅絕」,直接癱瘓地鐵和鬧區交通,也衝到金融街公司大廳要求對化石燃料撤資,台灣的青年世代和環保團體實在太溫和了!上一屆立法院在野黨提案要求政府基金對化石燃料撤資,卻被執政黨封殺,這一屆國會的在野多數,應該在這個預算會期重新提案。

大家要知道,碳費起徵點的二點五萬公噸很高,像是離島的澎湖,最大私人排放源的旅館也才六千噸左右。也就是說,收費對象約二八一家企業/五百廠,都是大財團,沒有任何一家算是中小企業,全是各產業領頭的前段班,占盡市場競爭優勢,絕對有能力、有技術來減碳,就可以少繳碳費;甚至定價轉嫁給下游或民眾,而透過以價制量機制,全民一起來減碳。但是,他們卻做了最壞的示範,透過政商關係拖延碳費上路、壓低碳費費率,要求優惠費率折扣的大減價。

難道才剛放完颱風假就忘了,極端氣候致災是氣候變遷的後果嗎?氣候變遷是環境正義的課題,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就點出,沿海和山區是淹水和土石流的高風險區;身處氣候難民第一線的離島和原住民,他們並沒有排放太多溫室氣體,卻要遭受這個痛苦。碳費徵收只是要求排放者負起一絲絲責任,這些財團斗膽討價還價,真是沒有良心!尤其是,他們在財經媒體的公關演出,說減碳是趨勢不得不做、技術有多好,掌握綠色轉型機會財,怎麼都不會臉紅?

環境部碳費給五十、一百優惠費率,百貨公司周年慶折扣都沒那麼低,經濟部和工總竟還說偏高,要求和日韓競爭對手做比較。但是全世界第三便宜的工業電價,和東亞鄰國相比最低的油價,要不要也合理化地向上看齊呢?

三十年前,競爭力大師波特就說,這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經濟綠色轉型與產業現代化的機會」,請政府和龍頭大企業真心減碳向前行,別再貪圖對化石燃料的補貼,倒退嚕而拖垮競爭力和青年世代未來!

   
00940紅到韓國 金融中心20年大夢能成真?
「金南基(韓國資產管理業龍頭「未來資產」的ETF部門負責人)來,主要是談一檔台股指數的授權。」劉宗聖證實,當天對方的提問多半圍繞在「台灣價值高息指數」。今年3月引爆瘋狂搶購潮、代號00940的元大台灣價值高息ETF,就是追蹤這檔指數。如果取得指數授權,下一步,未來資產可能會在韓國「複製」一檔00940。

電動車銷售減少 製造商改變生產計畫
在過去12個月,電動車銷售成長率已趨緩,因為一些汽車買家對電動車和電動卡車高昂售價及充電問題感到猶豫。消費者想法轉變,如今迫使許多汽車製造商撤銷激進的投資計畫,並至少部分轉向內燃引擎車,這類車仍占新車銷量的大部分及公司利潤的一大部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