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韓國的仇恨政治vs.台灣的清算文化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聯合文學電子報】提供聯合文學優秀作家群:蔣勳、郝譽翔、成英姝、廖鴻基等的精彩文字,讓你一次展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6/01 第350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怪物殺手之謎
聯合報社論 聯合/韓國的仇恨政治vs.台灣的清算文化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領導能力:張忠謀接班問題的啟示
民意論壇 台灣…南海的「關鍵弱勢」
認清現狀/台灣…美國的人肉島礁
聯合筆記/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女童割喉案/了解行兇動機 莫群情激憤
女童割喉案/不打破心牆治本 要高牆何用
女童割喉案/請司法留下天使 送走魔鬼
女童割喉案/陌生人橫行校園 師生心驚驚
女童割喉案/校園廁所 別窩角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怪物殺手之謎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二○一二年,男子曾文欽在遊樂場拐殺十歲男童;二○一四年,鄭捷在捷運隨機殺人,造成四死廿四傷;二○一五年,龔重安在自己讀過的國小持刀向小二女童下手。比起校園要不要加高圍牆,更值得討論的其實是:這些讓人難解的「怪物殺手」究竟是什麼環境因素造成的?

北投這起隨機殺人事件讓人震驚,學校老師深感自責,醫護人員為之悲泣,許多民眾義憤填膺。相形之下,凶手對自己的犯行絲毫不以為意,龔重安在聽聞女童送醫搶救時,他反問:「怎麼可能,都割她喉嚨了?」在遭民眾追打時,他笑著問警方:「他們幹嘛打我?」如果不是失去人性的「怪物」,一個人怎麼會作出這種事而有這樣的反應?

龔重安行凶時,和曾文欽一樣都是廿九歲,均處於失業狀態中。鄭捷則僅廿一歲,仍是大學生。三人平日均沉溺電玩世界,缺乏社交活動,朋友極少;他們刻意和家庭保持距離,家人對他們的狀態亦無所悉。電玩的暴力及格鬥世界,不僅篡奪了他們的真實人生,也阻絕了他們的人性感受,誘使他們做出常人難解的凶殘行為。這些現象,應由醫界、社會學及心理學界作出系統研究,而不應以幻聽、幻覺、著魔、精神病態等理由含糊帶過。

令人意外的是,龔重安先前任職的保全公司同事談到他,形容他是「氣質很好的年輕人」,「工作認真、有禮貌」,是因另有抱負而離職。一個「氣質良好」的年輕人在短短時間內變成殺人怪物,其中因素,是自己無法承受的人生挫折,是親友有意無意的冷落,還是網路電玩的殘暴刺激,或者是社會的憤怒氛圍所誘發?在爭辯廢死、警力進校園之際,大家是否也認真探討怪物形成之謎吧!

   
聯合報社論
聯合/韓國的仇恨政治vs.台灣的清算文化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韓國憲法規定總統只能當一任五年、不得連任,因此,新上任的總統不知是為了立威或要讓人民有感,總喜歡找前朝執政者開刀,就連同黨同志也難倖免。韓國新任總統常常越過傳統的官僚體制,在青瓦台成立自己想要的委員會,佈下大量親信,以確保自己的意志能徹底執行。這種「大總統」的制度設計,讓每個總統都覺得自己是萬能,所講的話就是真理,能清算前朝就是政績。

正因如此,韓國政治民主化後,在當權者不相信前朝、不信任司法、不放心官僚的心理下,不斷將「行政權」擴大為「司法偵查權」,不斷任命家臣越俎代庖替代司法來清算前朝。在這種氛圍下,無怪乎每任韓國總統下台的命運,不是身陷弊案醜聞,就是鋃鐺入獄,甚至是以死明志。

西方民主體制強調「責任政治」,但也重視政策的延續與體制之健全;但到了韓國,卻變成以「個人」為中心的清算文化。韓國新執政者上台後,幾乎每次都要改變黨名,以彰顯自己是重新開始,而這種「斷代式」的仇恨政治,形成韓國特有的「親信資本主義」,使政策缺乏延續性,也陷入無止盡的政治輪迴。韓國的經濟,也在這樣的惡性輪迴中蹉跎。

把視角拉回台灣,這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清算風氣,最近也在台灣蔓延。例如,桃園市長鄭文燦對桃園航空城的態度一變再變,先說要廢,又喊停建,再說要辦公聽會;台中市長林佳龍一上任就放話要廢BRT,後來又改成「優化公車專用道」,隨即再停建台灣塔;台北市長柯文哲更是每天追打大巨蛋、松菸、美河市等五大弊案,動輒要求停工或揚言移送前朝官員。然而,他們口中所謂的「弊案」,多半只是基於黨派差異的政治審判,既缺乏足夠的法律證據,甚至連嚴謹的行政調查都談不上,卻僅憑著選舉勝負的民氣即草率發出指控。

觀察這些綠營縣市長的清算邏輯,大約具有三項特性。首先,他們都故意忽視「法治」或「依法行政」的原則,只要「傳聞」或「直覺」不合常理,便認定是官商勾結,並咬死為弊案。至於過去政府與廠商之間的談判合約,究竟有多少法律約定必須遵守,雙方的權利義務如何,則完全不加理會。柯文哲僅以大巨蛋的「零權利金」即認定馬英九「圖利」遠雄,除了是對大巨蛋案的來龍去脈毫無了解,也正顯示他對BOT的精神一無所知。

其次,這些綠營或親綠縣市長並不信任行政官僚,常常自設體制外的機構,或以家臣親信取代體制官員。柯文哲越過政風處成立「廉政委員會」,寧可聽信市政顧問及小祕之言,卻不相信自己任命之副市長及法務局長,林佳龍成立「BRT體檢小組」,都是「家臣」取代「專家」、「家法」凌越「司法」的例子。這些作法,除了造成決策的錯亂,也可能陷入誤判卻無人負責的泥沼。

第三,他們玩弄制度,也玩弄人性,卻不惜犧牲市政的延續與進步。柯文哲等人的手法,往往是先設定打擊目標再操作部署,而不是根據周密的專業分析作為準據。他們選擇性地洩漏消息給特定名嘴,假藉輿論製造氛圍,再利用輿論審判來塑造行政審判。如此工於心計,就算成功,也只是滿足市長個人「打擊對手」之快,對市政建設的推進其實毫無助益。

柯文哲自稱,過去在台大醫院曾遭行政、立法、司法等五權迫害;遺憾的是,他自己當上市長卻如法炮製,把行政權膨脹為立法權及司法權,把市長當成判官,把廉委會當成檢調機關。正由於他的意識形態還停留在威權年代,他的權力施展便只有清算;正由於他的眼睛還盯著前朝,他的市政治理即難看到嶄新視野。

過去,韓國前執政黨一直把對朴正熙的仇恨發洩在朴槿惠身上,但兩年前朴槿惠上台後,她學習放下了仇恨,不再使用仇恨式的語言,也不對前朝進行政治清算,讓韓國逐漸擺脫「仇恨政治」的宿命。反觀台灣,去年九合一選舉後興起的清算浪潮,逐漸有走火入魔之勢,不僅不利法治的建立,也不利於地方建設的延續。事實上,只要認真落實民主和法治,就能讓弊案水落石出;至於另有他圖的清算伎倆,終只會落入庸人自擾之境。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領導能力:張忠謀接班問題的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有「半導體教父」美譽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在一場演講中表示,不太可能找到能力、知識與他相仿的接班人選;如評估接班人條件,他最重視能否維持台積電的價值觀及公司治理。張忠謀曾兩度交棒,但談到接班人問題,態度上仍有所保留。半導體教父接班人難尋,凸顯出領導能力的重要性,這對企業的永續經營是如此,對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

自1987年台積電成立以來,張忠謀就一直擔任董事長,在他強力領導下,台積電快速發展茁壯,創造專業晶圓代工製造模式,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企業之一。台積電的卓越成就,是台灣企業經營的最佳典範,張忠謀也幾乎成為台積電的代名詞;他的成就和風範備受社會推崇,是數十年來最受台灣社會尊敬的企業家之一。

為讓台積電永續經營,張忠謀兩度啟動接班計畫。2005年7月將執行長一職交給蔡力行,但在2009年6月以78歲高齡回任執行長,為受到全球金融海嘯衝擊的台積電進行改造計畫,並成功地將台積電推上另一個高峰。2013年11月張忠謀再辭卸執行長一職,由劉德音及魏哲家擔任共同執行長。或許如張忠謀所言,他自己的情況較特殊,在半導體領域工作時間超過60年,因而認為要找最好、最有經驗的接班人,也不會比他更強。

然而,台積電是台灣首家總市值逾4兆元的龍頭企業,也是台灣最具全球競爭力的主力出口企業,張忠謀已屆84歲高齡,接班問題不免受到普遍關注。誠如張忠謀所說,和他能力及經驗相當的接班人難覓,惟台積電的成功是在卓越的領導,如果能從領導能力的構成因素切入,可以期待台積電不致後繼無人。

大致而言,張忠謀和他領導的團隊能獲致卓越成就,可歸納為幾項因素。第一,引領方向的掌舵能力。在全球資訊化的時代潮流下,台積電改變半導體業遊戲規則,開啟專業晶圓代工製造模式,為眾多無晶圓廠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從事代工服務,因而帶動設計業蓬勃發展及資通訊業快速進步,台積電也迅速茁壯為能夠和英特爾等專業半導體巨擘相抗衡的重量級企業。這樣的掌舵能力,讓台積電在潮流中找到自己的藍海策略,在全球供應鏈中打下一片基業。

第二,價值領導。台積電自創辦以來,在公司經營及治理方面,張忠謀始終堅持一貫的價值觀,包括誠信、正直、承諾及創新,也變成根深柢固的企業文化,這樣的價值領導可說是台積電可以不斷成長、屹立不搖的重要關鍵。

第三,創新及服務。作為專業晶圓代工製造公司,台積電為滿足客戶不同需求,在製程技術上不斷精益求精,而且持續投資,打造核心競爭力。同時,堅守提供服務的角色,不同於三星、英特爾,和客戶形成夥伴關係,絕不相互競爭,因而取得更多客戶信賴。

第四,重視人才。張忠謀一直視人才為公司最重要資產,他對金融海嘯期間公司因經營困難而裁員的舉措耿耿於懷,在回任執行長後立刻做出補救措施。台積電亦重視員工的創意和價值,不吝於支付高薪,以提升員工生產力來創造公司更高的附加價值。

第五,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張忠謀憂心社會貧富差距擴大,認為應擴大經濟贏者圈,應有良好的社會安全網、公平的稅制及平等機會。此等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也體現在台積電的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上。

綜合以上這些因素,就是引領台積電邁向成功的卓越領導能力,也是張忠謀選擇接班人應該重視的條件。從更宏觀的角度,這樣的領導能力也是國家元首應該具備的條件,我們也期許2016年可以選出有能力領導台灣迎向未來挑戰的新總統。台灣最高首長應速正視此一課題的嚴重性,並採取行動,以免台灣製造業真的被邊緣化。

   
民意論壇
台灣…南海的「關鍵弱勢」
林泉忠/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聯合報
中國大陸在南海大規模造島並疑似正在加速建造軍事基地,而剛發表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則明示將迎接「海上軍事鬥爭」的新時代。另一邊,按捺不住的美國終於出動軍艦軍機監視巡邏,以行動高調介入南海爭端。此外,剛和美國簽署了新防衛指針,刷新了美日同盟的日本也積極部署,勢要在南海分一杯羹。世界三大經濟體聚焦南海、各有盤算,戰後七十年來南海前所未有的新競逐格局正在急速成型。

在此南海局勢日趨詭譎之際,戰後持續在東沙群島與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太平島駐守至今的台灣也不再坐視觀望,馬英九總統於五月廿六日提早發表醞釀多時的《南海和平倡議》,強化了台灣在南海三強競逐格局中的「關鍵弱勢」角色。

南海爭議由來已久,不過在一九七○年代之前較為平靜。一九三五年國民政府公布「中國南海各島嶼圖」,確立南海四大群島即東沙、中沙、西沙、南沙為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從戰敗的日本手中收回被占的南海各島。一九四七年國共內戰已經爆發,國民政府仍繼續運作,內政部公布了影響至今的「南海諸島位置圖」,其中包括了今日話題不斷的「U型線」(十一段線,一九四九年後北京改為九段線),奠定了大陸教科書中也明示中國領土最南端是曾母暗沙的基礎。

撤離大陸後,總統蔣中正雖然被迫放棄離海南島較近的西沙永興島,但仍堅持駐守東沙及遙遠的南沙太平島迄今,造就今日北京也默認稱頌的對南海「長期有效管轄」的有利事實。同時,老蔣總統即使對守衛南海諸島意識較強,卻也無力在南海其他主要島嶼擴大駐守範圍。

胡志明於一九六九年過世後,北京與越共矛盾日深,一九七四年即北越統一建國的前一年,北京在與南越爆發「西沙海戰」後,控制了整個西沙群島。不過,引發搶占南海各島的多國競爭局面,則與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公布密切相關。一九九四年生效的該公約提供了二百海里排他性經濟區的劃分,加快了南海各聲索國各自搶占島礁,並在島上大興土木等作為。在此競逐激烈的過程中,台灣並沒有加入奪島行列,加上北京的打壓,因此在南海的競爭遊戲中逐漸淪為配角。

二○○二年北京與東協十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卻將台灣排除在外,讓有效控制南沙最大島嶼太平島數十年的台灣很不是滋味。

在南海議題上被北京無情擠壓的台灣,一直在思索如何突破「弱勢」的困境。如今在中美日三強摩拳擦掌之際,馬總統選對時機,發表貫徹和平理念的「南海和平倡議」,既提高了台灣在南海議題上的能見度,亦凸顯「和平製造者」的高度。且隨即贏得美國支持,同時獲得北京「不反對」的表態,算是在困境中成功地扮演了「關鍵弱勢」的角色。

   
認清現狀/台灣…美國的人肉島礁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美國防部長批判大陸在南海島礁搭建平台,破壞穩定,矢言美軍機軍艦將頻繁出入。適逢蔡英文訪美,以及報導揭露在台的愛國者飛彈基地建設,無疑提醒蔡主席及國人宜認清,台灣就是美國的戰略島礁、人肉島礁,須謹慎控制自己幻想美國關愛,自作主張,才能免遭莫名之禍。

在南海,大陸是最後一個建設島礁的國家,比台灣還要晚,華府針對大陸反對,而沒有針對其他國家反對,理由是大陸搭建的特別快又大,這個理由不在其合理,反而在其不在乎是否合理。華府自己的戰艦自由頻繁出入區域海面,卻覺得北京的靜止平台對別人是莫大威脅,其霸氣四溢,不可一世。但台北無暇跟著嘲弄大陸,最好自己緊盯華府的眼神,免遭遷怒。

台北作為華府戰略棋子,為華府建設愛國者飛彈基地,美其名為提升台灣的國防,但國人不宜自我欺騙,華府遂行的乃權力是尚的叢林主義,台灣沒有不配合的空間,除非台北敢於援引解放軍來平衡美軍對台灣的頤指氣使。試想,建立美國飛彈的基地若是為了台灣自己,那台北可否也幫解放軍的東風飛彈建個基地,而華府會欣然同意呢?

台灣需要愛國者飛彈的基地,是為了防衛什麼呢?防衛解放軍嗎?解放軍為何要攻台呢?是因為台獨嗎?台灣沒有美國同意能推動獨立嗎?如果能的話,蔡英文何必向華府保證她會維持現狀?所以,解放軍攻台唯一的可能,是華府基於自己的考量,命令台灣獨立,替華府打代理戰爭。台灣純粹是美國的戰爭基地,有這樣的基地,華府等於有一塊人肉島礁,當然就不需要建立水泥島礁。

人肉島礁勝過水泥島礁之處在於,水泥島礁的主人必須負全責,與水泥平台有關的一切,包括設施、人員、政策等等都要負責。相形之下,人肉島礁表面另有主人,則顯得有能動性,如果透過台北為代理發動任何事件,如台獨,可以歸罪於人肉島礁自己,華府躲在後面撇清。這就是為什麼當其他各國建立水泥島礁時,華府不但不反對,甚至暗自竊喜,或竟是華府主動慫恿他們的。各國的島礁都成為華府發動事件的代理。

二○一六年大選將至,眾人皆認為蔡英文是堅定的台獨,不得華府信任。華府現在遏止台獨,是時機不對,但若根本無此選項,不是自斷手指?如今美中在南海爭霸,洪秀柱卻主張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推動軍事互信,展開政治談判。請問台灣選民,華府會希望自己在兩岸之間的這座人肉島礁,變成是一個無法御用,不能打代理戰爭的和平場所嗎?

   
聯合筆記/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謝邦振/聯合報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金門行諸多點撥,尤其放言若金門開放博弈,大陸不排除關閉小三通,這句話很不受聽,好像就要海禁遷界。

清初對明鄭實施海禁遷界,鄭經棄守金門,結果是什麼,大家都知道。

中華民國不一樣。金門曾經歷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砲戰,中華民國不曾放棄金門,而且金馬臍帶維繫台灣與大陸象徵性關係。對台灣人來說,此地的精神意義大於地理意義—這裡是捍衛台灣誓守的前哨。

金門有這雙重意義,張志軍的話台灣人聽得不舒服。要不要博弈,在台灣是立法規範、民意決定的事,無關兩岸協商內容;張志軍在夏張會外神來一筆借箸代籌,不知為何而來?如怕金門開放博弈成了小三通陸客腐化的淵藪,或成為貪汙洗錢的天堂,也未免道德化得太勉強。貪腐的剋星乃是法治,打貪去腐如只為固權,那是政治。政治加道德,是共產統治的一套,台灣早就走向法治,張志軍在台灣前哨疾言厲色,徒增反感而已。

以老子的話「今解」兩岸最貼切不過,所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建立好的思想、好的策略,別人願意接受,就不會遭拔除;能抱守得住,是因為對方喜歡而不掙脫。張志軍的一套顯然離得遠了。張的一席話,不免令台灣人擔心,兩岸將來互設辦事處,大陸駐台辦事處會不會是香港中聯辦的翻版。

台灣最想要的「陸客中轉」,談了好幾次,就是不見定案,這算是「不拔」的兩岸工程,雙方都有利,但仍卡在證照的政治角力上。大陸一味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穩定的基礎,即使馬政府維護九二共識不遺餘力,但大陸對台仍缺「不拔」、「不脫」的巧思與作為,中轉還在泥沙裡釘陀螺。

九二共識如果是國共之間「不拔的基礎」,則應構思如何轉換成兩岸間「不脫的策略」,不能只是「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狠話說盡。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各自表述」,一中原則的一端清楚,各自表述的一端模糊,馬英九與朱立倫最近都將模糊朝另一端清晰化,朱習會時朱立倫兩岸同屬一中的說法,尤為深刻。從馬英九到朱立倫,深恐九二共識弱化,也看得出國民黨二○一六怕不能勝選的內心幽微(憂危),敗選的話,此刻一再為九二共識固樁,毋乃刻舟求劍式的阿Q。

大陸從總書記習近平到張志軍,這一個多月來不斷提醒兩岸和平發展與九二共識的重要,其實也都是說給蔡英文聽的,加上台灣一些學者不斷警告蔡英文,幾乎到了眾人傅之眾人咻之的地步,蔡英文會不懂?

九二共識在民進黨執政後要轉化為兩岸不拔的共識,還有賴民共努力找出一條可行之路來。大陸方面固然在等蔡英文的說法,蔡英文更應了解,馬朱刻舟求劍的舟是不能失的,舟即中華民國。四年前,蔡英文在總統大選上因兩岸政策不明,從自己的「台灣共識」敗下陣來。九二共識畢竟是中性名詞,關鍵在內容,蔡如何強化中華民國這個底線,並闡述令人相信的兩岸關係藍圖,充實空洞的維持現狀,正是民共關係的考驗。大陸能不能在「一中原則各自表述」清晰模糊間調整,就看妳怎麼說。

兩岸關係攸關中華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也是蔡英文此次大選求勝最後一關,訪美期間兩岸言論是一次試煉,明年一月投票前,台灣民眾接受不接受是最終考驗。前此,大陸方面,鳴鏑可以少放些,像張志軍離開金門時撂下的,「當和平失去後,才感受到它的可貴」這類訓斥的話,缺乏反求諸己的自省,無甚助益。

   
女童割喉案/了解行兇動機 莫群情激憤
沈政男/醫師(台中市)/聯合報
刺死台北女童的龔姓嫌犯不認識被害者,也沒有兒童青少年被殺案常見的家暴、尋仇或性侵原因,可說是一起隨機殺人案。

龔嫌在公廁選定落單女童為目標,與二○一二年遊樂園男童被殺案類似,這類兇手先想好要殺兒童,再挑選熟悉的處所。挑選兒童乃因易下手。

至於殺人動機,龔嫌在被捕後說「一、兩年來聽到聲音批評他沒工作、沒女友,到廟裡拜拜沒效,想自殺又沒勇氣,或許住進監獄以後聲音就會不見」,而對於刑責,他表示「無期徒刑或死刑皆可」。由此可見他想藉著被關來逃避現狀,甚至有尋求判死的動機,與北捷案的鄭捷類似。

司法必須釐清的是龔嫌到底有沒有精神症狀?如果是在幻聽影響下犯案,就與一般的隨機殺人不一樣,而是類似多年前的螢橋國小與北一女的潑硫酸案,後兩者的犯案對象也都是陌生人,但並非隨機殺人。

媒體這兩天提到的反社會人格,並不足以解釋隨機殺人的犯案動機。反社會人格者在犯下大案前,衝動、涉險與侵害他人的行為大都斑斑可考,但隨機殺人者的犯案紀錄通常一片空白。隨機殺人者大都人格違常,但特質以長期鬱鬱寡歡、自戀居多,而非逞兇鬥狠、素行不良之徒。

一個沒有重大犯罪紀錄,親友也看不出明顯行為異狀的人,為什麼會變成社會眼中的「人魔」?殺害一個無冤無仇,也沒有情感與錢財糾葛的陌生人,是為了什麼?這類案件接二連三發生,台灣社會必須嘗試了解,而非只是群情激憤。

   
女童割喉案/不打破心牆治本 要高牆何用
王延煌/高中校長(南投市)/聯合報
台北市國小女生割喉案,引起全國震驚。柯市長打算加高圍牆,以確保校園安全。此議如付諸實現,恐非教育之福。

首先,違反新教育理念。台北市教育局湯志民局長為國內校園建築知名學者,曾任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理事長,他指出校園建築的新趨勢之一為「學校建築內涵人文化」,其具體實踐策略包括設置公共藝術、擴增生活空間、強化溫馨設計以及「無圍牆」校園等。宜蘭縣在九○年代的新建校園、南投縣在九二一地震後的新校園運動,以及之後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等地的新校園無不採行「微」牆化的建築理念,如湯局長一手擘劃的政大附中就是箇中翹楚。台北市要以「加高」圍牆來保障校園安全,這是對新教育的怯懦表現。想必不是湯局長所樂見!

其次,以偏概全,得不償失。校園安全的潛在威脅因子包括意外事件、暴力行為、管教衝突、天然災害、兒少保護與傳染疾病等。設一發生校安事件,教育當局即採取圍堵手段,未來非將學校變成溫室、碉堡、禁區無以確保安全,但勢必要付出鉅大代價。以北市中小學圍牆改善工程經費就需耗費數十億元以上。這不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最後,忽略心理衛生功能。去年「學生輔導法」終於立法通過,代表我國三級輔導體制向前邁進一步。此割喉案兇手,在校期間的人際疏離、交友及職場所遇到的挫折,早已經埋下反社會的心理。類此個案,家庭、學校和社會如果多一點關心警覺,透過輔導諮商及治療來發揮心理衛生的功能,一定可以大大降低社會風險。

總之,高牆可立、人心難防。唯有全面檢視高關懷個案,建立「長(常)輔」制度,才是確保校園安全的良策。

張育誠/社服機構研究員(新北市)

犯下駭人聽聞校園血案的兇手,被貼上孤癖、打電玩、臉書沒人按讚、怪物等標籤,人們開始批判起開放校園作法。然而,友善校園與校園安全真無法共存?

欲犯案者總能覓得下手時機。與其築高牆,要求警察、替代役多奔波,倒不如檢討監視器位置、妥善率,及課後輔導時的教室運用與安全區隔。定期實施校安宣導、集中課後輔導教室、減少監視器死角、出入口管制,校安人員確實監控螢幕且快速反應等,都有助打造安全友善的校園。

若社會思維非以學歷、聲望、收入來評判人的價值,若社會不鼓勵投機,能以公平稅制、社會資源重分配彰顯公義,受挫的「失敗者」是否會少些,他們因外界期待與現實落差而生的壓力是否會低些。

   
女童割喉案/請司法留下天使 送走魔鬼
林瓊嘉/全國律師聯合會社會法主任/聯合報
近期兒童遭隨機殺害層出,殺人的理由荒謬,有想死、找不到工作、孩子吵鬧等,日前國小女童在校園慘遭割喉,急救無效,醫師哽咽得說不出話來,家屬不忍孩子苦痛,放棄急救,讓孩子平安離世;報載:「割喉案小天使走了,不痛了」、「救不回醫師哭了」、「太自責老師淚崩」。比對兇嫌隨機作案的兇殘,殺人後立即自首的心機,被逮捕時面露微笑、嗆法官的張狂,強烈得令社會大眾氣憤,但司法如因循對被告人權保障的迷思,判決最後結果,恐怕又是令社會大眾失望。

翻閱近期兒童被害事件,不論犯案者是否有心智障礙,只要在法庭認罪、道歉,多為有期徒刑確定。最典型案例為兩歲王姓幼童遭拔指甲、灌酒、注射毒劑等虐殺致死。對兇嫌殘忍的行徑,一審法官判處被告死刑;但二審法官以被告有道歉、有送醫,並非毫無良知,改判有期徒刑,法官對被告寬恕,卻忽略了兇嫌凌殺的兇殘、被害人的血淚、家屬的苦痛、大眾的憤怒。被告不僅可以死裡逃生,未來還可假釋出獄,至於假釋出獄後是重新做人還是繼續作案,不是法院的判斷,而是社會大眾自行承擔責任。

過去做為被告從輕量刑依據的聯合國一九六六年「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簡稱兩公約),我國於九十八年四月廿二日經總統公布「兩公約施行法」。另聯合國一九八九年「兒童權利公約」特別強調「兒童最佳利益」是法院、行政機關的最優先考慮。更強調兒童的「生存權利」是與生俱來的絕對保障。該公約我國已於一○三年六月四日經立法院制訂「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從前述公約制頒經過,可得觀察國際及台灣地區人權的保障,為何過去常流於「被告人權」優於「兒童人權」保障的迷思。但從聯合國先後制定兩公約及兒童權利公約,可得確認刑事案件人權保障,早已從「被告人權」進入「兒童人權」保障的思維。我國是兒童權利公約的簽約國,且已在一○三年制訂施行法,落實兒童人權保障至為重要,被告人權絕無法優於兒童人權的理由。

法律人追求公平正義,追求人權保障。面對虐童殺害事件,期待法院不再是「留下惡魔,送走天使」,因為兒童被害成為天使,是心痛下給他們最深的祈福,但任何人沒有權利剝奪兒童的生命權,兒童基本人權的保障,應是國家社會永不妥協的決心。故兒童生命不容剝奪的保障,應是司法偵審的核心。期待未來司法判決可以看到兒童權利公約落實在審判程序與判決書中。

基於對兒童生命的尊重,防制虐殺兒童事件發生,司法機關及行政機關切勿昧於兩公約實踐,而忽略兒童權利公約。如果再因襲過去兩公約對「被告人權」優於「兒童人權」的迷思,不僅違反兒童權利公約,更無公平正義可言。期待「留下天使,送走魔鬼」,能成為法律人最高的價值核心。

   
女童割喉案/陌生人橫行校園 師生心驚驚
林柏寬/教師(台南市)/聯合報
學校拆了圍牆後,馬路上一雙雙窺視好奇的眼睛讓學生成了楚門的世界裡的主角;推銷員再也不用經過前門駐守警衛與替代役男的盤問,大剌剌地流竄在教師辦公室;有些學生們便利用下課休息的時間偷溜出去買食物、飲料;許多不務正業的中輟生或流氓便光明正大地走進校園找朋友或尋仇打架;一大堆藉口「運動」的校外人士無時無刻出現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明明大熱天的中午也來運動、窺視。那一雙雙陌生人的眼神,讓老師與學生深感不舒服,少了一份安全感!

有人說,若歹徒有心要進入校園,不管圍牆再高,都不見得有效。但這只說對了一半,卻讓學生暴露在高風險的校園環境中。

圍牆帶給校園最實質的內涵,就是一個單純的學習環境,讓出入學校的分子單純化,降低危險事故的發生。這樣單純化的管理對於國中小學生非常重要,喪心病狂的歹徒專挑毫無抵抗能力的小學生殺害,不就是因為雙方條件的不對等嗎?因為不對等,我們才要給予國中小學生更完整的保護作為。

拆了圍牆,學校可以被恣意進出,不知哪天哪位學生的生命安全又受到危害。「無牆化」讓校園風險直線飆高。

圍牆的存在與否無關開放教育或社區融合,但圍牆的真實存在可讓父母在送小孩上學後,能有顆安定的心期待迎接小孩的放學。

葉純月/國小老師(新北市)

教育部幾年來不斷推行友善校園計畫,降低圍牆是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我所知,除官員一頭熱外,身處第一線的學校及家長,並不贊成。

除早期螢橋國小潑酸事件,讓人印象深刻外,降低圍牆,甚至不設圍牆後,新北市某國中還因此發生性侵案。幾年前高雄幾所降低圍牆的學校也因發生竊賊不斷入侵,而要求教育局補助保全系統的經費,但教育局卻雙手一攤表示預算不足。

此次台北市女童遭翻牆潛入割喉不治,外界質疑學校圍牆只有一一五公分高,讓歹徒輕易侵入是重要原因。主張「友善校園」官員及社會名流,何妨先搬出門禁森嚴的豪宅,撤除貼身隨扈,否則民眾將認為這不過又是晉惠帝何不食肉糜之流?

   
女童割喉案/校園廁所 別窩角落
胡永崇/大學兼任教授(屏東市)/聯合報
國小女童割喉案件發生於學校廁所,也許廁所設置的位置較偏、較居校園死角,也是因素之一。檢討校園治安問題,學校廁所位置也不可忽視。

傳統上,廁所代表髒臭,且上廁所是個人隱私行為,因此各校幾乎都將廁所設置於樓層最邊陲,或校園角落處。不過,學童上廁所最易落單,廁所若位於邊陲或角落,人跡較為罕至,常使學童上廁所變得有壓力,廁所也易成為校園安全隱憂。有些學生常在廁所前站崗,造成上廁所同學的困擾;有些同學則相約廁所談判或衝突;當天候昏暗時,邊陲的廁所最易讓學童感受如廁恐懼;當外人入侵時,廁所就常成為歹徒藏身處。

常言「廁所是衡量一個國家開發程度的指標之一」。在家庭,隨衛廁設備進步與勤於維護,廁所早已不再髒臭,家庭之廁所多已設於房間內或廚房邊了,但何以學校至今仍以逐臭方式看待廁所,總將其設於校園邊際?如果學校將廁所設於樓層中段,或至少設於人來人往之處,則前述學童上廁所之壓力、恐懼、治安隱憂,幾乎可消除大半了。至於上廁所隱私的問題,則可藉由適當裝置加以改善,髒臭則需以勤於打掃維護克服之。

未來學校規畫廁所位置,請如家庭般,擺脫廁所髒臭印象,並以安全友善角度,思考適當位置,讓學童不再視上廁所為畏途,讓廁所不再是校園安全死角。當然也需注意乾淨明亮,讓廁所真的成為學童「放鬆」之處。

   
我們吃的基改黃豆會致癌?政府沒在驗
過去十幾年台灣審查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只能依賴孟山都等生產基改種子的公司,所提出的評估報告。而十幾年來,台灣核准八十一項基因改造食品上市,近年只有二項產品被退件,退件率只有百分之二。

你的臉書抱怨文,有效嗎?
我的臉書上,有兩個喜歡「抱怨」的前同事,雖然我已經離職了,但兩位的發文仍讓我尷尬,如果我按「讚」,就會被以前的老闆看到,不按,又怕他們以為我沒支持他們!有趣的是,我發現這兩位,多年來,已經有了截然不同的發展。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