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從颱風假說起:勿使網路民意霸凌專業


【跟我學日語—基礎報】提供寒暄問候、感謝、致歉、願望等日文情境對話,讓你在各種場合下做出適當的應對。 【信誼奇蜜0-3歲育兒報】提供育兒教養資訊、和孩子共處的好點子、爸媽經驗分享等多元教養育兒內容。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9/30 第359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中國用臉書統戰?
聯合報社論 聯合/從颱風假說起:勿使網路民意霸凌專業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產業創新 須兼顧市場秩序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疏運 不能各吹各的調
民意論壇 颱風假決策/粗糙颱風假…動搖國本
匿名喊換柱 只想搞垮國民黨
颱風假決策/誰讓台灣人變得柔弱理盲
颱風假決策/何不找時間補班補課?
颱風假決策/別再打臉SOP與專業
秋節交通疏運/交部沒擔當 坐待逃難潮
颱風假決策/傾聽民意不蠻幹 雙贏按讚
去梯言/換一張「臉」,要往哪擺?
中美減排 暗自各有盤算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中國用臉書統戰?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習近平訪美,中國政府特別在《臉書》開設一個「習訪美」專頁,據稱是想測試水溫,為開放臉書登陸作準備。習近平和臉書執行長祖克柏會面時,兩人直接以中文交談,祖克柏事後並在自己的臉書上推薦了習的專頁,似乎也預告了這項進展。

當然,習近平訪美的臉書專頁,一般大陸人民是看不到的,因為臉書在中國遭到封鎖。未來若能解禁,不僅將對中國網民打開一扇門窗,旅中的境外人士也可以一掃社交訊息被擋的鬱悶。

除了臉書,google最近也傳出可能在退出中國市場五年之後可望重新登陸,時間點可能就在秋後,由googleplay開路。這些發展,都顯示中共意識到網路科技之勢不可擋,且大陸內部的相關網路也都已站穩腳步,因此北京願意正面看待這些通行全球的網路媒體,逐步開禁。

對臉書或谷歌而言,能進入中國市場,意味著龐大誘人的網路商機等待探取,也有凶險的駭客大軍及行政障礙需要對付。對網路世界的公民而言,這則意味著又一道人為資訊藩籬被推倒,傳播自由更上層樓。對經常往返兩岸的台灣人而言,則不必因進入大陸就形同走入社交的牢籠或禁區,只能倚賴「翻牆」技術和外界親友保持聯繫。

比較有趣的,是民進黨的反應。民進黨國際部主任黃志芳談到臉書登陸時,他擔心的,竟是中國用臉書「對台進行宣傳攻勢和統戰」。這當然不能說是杞人憂天,但數十年來中共對台統戰攻勢何曾間斷,包括在各地的採購或邀訪,乃至卡式台胞證的發放,哪樁不是統戰?一個資訊充裕的社會,似乎不必為此擔心。

台灣該怕的,其實不是對岸的臉書心戰,而是我們自己內部的歧見和分化。這點,民進黨才該戒慎自己的挑激。

   
聯合報社論
聯合/從颱風假說起:勿使網路民意霸凌專業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杜鵑颱風來得急,去得快。大半天左右的超級疾風驟雨,打亂了整個中秋假期,各地車站一度出現「逃難潮」。但昨天全台各地除少數縣市外,多是停班停課全天放假,卻又偏偏風平浪靜,中午之後甚至可稱豔陽高照。很多放了假的民眾閒閒無事,打球逛街看電影。台北市長柯文哲說,這種天氣放假,「對不起國家民族」。

「對不起國家民族」的放假決策,事實上幾經波折。北北基放颱風假,原先根據中央氣象局的風雨量預估,決定廿九日上午放半天假;但之後民眾的抱怨和抗議灌爆市長信箱和網路,決策遂急轉彎,改成全天放假,沒料到最後收場是「天公作美」颱風遠離。其結果,很多雇主抱怨,痛心平白損失了一天的生產力;而竊喜撈到一天假的民眾,也未必真從這額外假期中得到多少愉悅。

放錯假這一端的柯市長,自嘲「對不起國家民族」;少數決定不放假那一端的縣市長如台南賴清德和高雄陳菊,卻被民眾罵得滿頭包。網民冷嘲熱諷抗議撻伐,連素來享高民意支持度的陳菊都招架不住,面色沉重強調「任何後果我來承擔」。平心而論,對照在豔陽天裡放假而表示慚愧的柯文哲,和決定不放假的陳菊和賴清德,能說有錯嗎?

風雨無情,原非人力所能掌控。以各地方政府放颱風假的行政程序而言,本來即應以氣象局預估的風力和雨量作為專業判準,但是,卻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出現「放颱風假讓民眾去看電影」這樣的結局?「放與不放間,決策千萬難」,緣由何在?

說穿了,當今作官的「唯民意是問」,已經定案的決策只要遇上民意抱怨,常常就投降轉彎。一種類型如標榜「進步」形象的台北市府,任何決策宣稱「公民決定」,小事諸如市立圖書館電腦可否用來玩電子遊戲,都要來個i-voting。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雖已進入網路世代,但網路民意既不代表全體民意,也不能據此即稱「公民決定」。何況,凡事都民意決定,要政府幹嘛?稍早的「波卡事件」,初期網路回應其實是十分熱烈的;但民意一升至道德高度,便踢到了全體輿論的鐵板。這次颱風假半天變全天,結果令決策者「對不起國家民族」,能說不是過度接受網路民意指揮所致?

官員決策受民意「綁架」,相當程度反映心態上的選票取向。這次北北基放假政策大轉彎,有人透露幕後過程與朱立倫的堅持有關。朱立倫的事後說明亦顯牽強,一方面稱尊重事務層級的SOP,另方面提出「整體交通及民眾整理家園需求」等並非理直氣壯的解釋。身兼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目前政治處境、政治考量如何,眾人皆知。任何決策舉動一旦受「媚俗」心態所左右,向民意投降乃屬必然。

正因官員媚俗的心態被選民看透,也因此台灣的某類「民意」越來越強悍,越來越只重個人利益,形成「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現象。很多民眾把屬於個別家庭的責任,理直氣壯歸罪於「政府不該負責嗎」,就連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時間衝突都拿來究責於政府。也難怪具有國外生活經驗的人常說,台灣民眾被寵壞了,身在福中不知福。像颱風這種天災,很多日常的應變設施無法即時發揮功能,很多人蒙受身家性命的慘重損失,很多基層的公務、工程、軍方及警消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投身救難,都未必力皆能逮。在這種情況下,卻還有「選民我最大」的網民質問:「市長不知道車票很難買嗎」,「下雨天接送小孩出了問題要誰負責」云云,一派「以個人利益為己任,置決策專業於度外」。以這樣的心態作為行政決策的「民意」基礎,真有正當性可言嗎?

颱風假風波已矣,「對不起國家民族」也只是句玩笑話,但台灣的行政決策讓「民意凌駕專業」卻不是好玩或有趣的現象。高鐵明明已經巨額虧損,官股主導後還是出現降價決定;軍公教退撫制度破產可期,決策者拖一天算一天;台灣的水費、電費、公車票價,如果由i-voting決定,會出現什麼結果?該專業決斷處不敢專業,該民意決定者卻只聽從「吵得很大聲的民意」而非沉默多數的心聲,這才是政策危機所在。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產業創新 須兼顧市場秩序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知名學者Samuel P. Huntington在1969年出版「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一書,闡述西方大國在二戰後對開發中國家推動現代化的觀察,並推論「過多政治參與」與「政治體制」將無法匹配,恐造成國家的衰敗與失序,因此力陳政治秩序穩定的重要。但後來諸多強人政治所維持的穩定秩序卻對國家發展帶來傷害,不僅推翻Huntington的預測,也讓人對其執著於政治穩定提出質疑。

全球高科技市場現今亦面臨一場比以往資訊革命更巨大的變革,不僅止於工作、娛樂的數位化,而是食衣住行育樂全盤的智慧化。高科技正逐漸深入成熟市場消費者的生活細節,並延伸至新興市場新鮮使用者,開始蠶食原有產業強人的地盤,讓市場結構為之鬆動,例如網路購物走向第三方支付衝擊原有的金融體系,行動叫車走向Uber服務而影響到原有的運輸市場。

在新興市場,價格僅100美元的低價智慧型手機正與國際大廠超過600美元的旗艦產品爭奪暢銷排名,資訊應用與服務正跳過個人電腦或機關學校而透過低價手機受到廣泛新興市場使用者的青睞,預期將對更多人民帶來生活上的改變。

在百元產品與千元旗艦相互競爭之際,跨國大廠亦試圖維護其原有產業版圖所建立的競爭優勢,如Intel嘗試將其影響力轉移至行動市場,並揮軍創客(Maker)領域;Samsung持續維持垂直整合之路,並企圖從記憶體優勢延伸到邏輯晶片,再連結到下游手機與電視等系統市場;Apple除了進一步強化硬體的垂直整合,也積極從軟體跨入服務,提供生活到育樂甚至保健、醫療等應用服務。

除了自身努力構築強大的防禦火線之外,國際強人間更是透過合縱連橫,希望能進一步藉由技術、標準來維持原有的地位,如透過5G等通訊技術標準或智慧家庭聯盟,企圖結合跨國業者之特長,共同維繫產業地位與競爭優勢,防禦新創業者與新興國家廠商的侵襲,維護原有利益,並穩定市場競爭下的秩序。

然而新一代科技所帶來的巨大變革卻已非國際大廠所能預料與阻擋,主要在於其變革如上述所言,是來自於跨領域的整合應用或是未開發市場的區域需求,其範疇已超越產業強人所預設的應用領域,或者原來所熟悉的市場空間。

例如現今使用者可購置約400美元的Apple Watch作為首款穿戴裝置,亦可用不到15美元採買小米手環,雖然規格、功能有所不同,但同樣瞄準穿戴、健身和感知等新創需求。

於此同時,即使以高性價比訴求而向Apple挑戰的小米手機,也受到眾多新興中國大陸廠商的叫陣,與其一起競逐市場新創需求。

展望未來,不論在傳統產品或新興領域,在智慧化基礎建設逐漸完備的支撐下,預期都將有超級的新星崛起。

Huntington力圖政治穩定而帶來的迷思已在後續國際政治之中獲得驗證,因此其在1993年發表「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試圖從不同文明角度再次分析穩定世界秩序的可能性,並認為全球化、西方化並非等同現代化,主要文明將走出自己的路,而世界秩序也將在衝突中重整。

高科技產業亦在現今面臨不同區域市場需求,一如主要文明在全球各地所面臨的衝突。

當Huntington認為過多「政治參與」將衝擊「政治體制」之時,就如高科技產業面臨「新創服務」擾亂「市場秩序」一般,因此第三方支付法規遲疑、Uber服務備受挑戰,政府主事者在市場強人與新創業者之間難以平衡競爭,尤其是在市場變動之際,維護產業秩序不僅是取捨難題,甚至可能是緣木求魚。

回顧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歷程,遵循大廠路線並戮力提升效率是以往成功之道,然而瞻望未來市場前景,是否亦然,也是值得政府及廠商深入思考的關鍵議題。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疏運 不能各吹各的調
午後熱評/聯合晚報
中秋連續假期碰上強颱杜鵑來襲,許多人的收假日,最後在擠火車、擠高鐵或塞在車陣中結束;颱風打亂中秋交通疏運,海陸空交通一團亂,連今天要放半天或一天假,決定過程也怨聲載道,民眾團圓過節的喜悅沒有了,多了對政府應變的不滿。

颱風影響交通不是第一次,中秋節更是三大節慶之一,放假前已經預知有颱風將來襲,僅管颱風強度、路徑一直在變化,但各部門原本就該提早應變、做好跨部會協調,不是讓疏運亂象一再重演。

交通部是海陸空交通的主管機關,碰到強烈颱風來襲,又是三天連假,各單位間原本就該一起會商,討論大眾交通工具一旦停駛可能產生的相互影響,建立更緊密的通報系統。

高鐵一天疏運13萬多人次,收假日中午過後又是北上疏運最高峰,台鐵的收假日載運量高達74萬人次,尤其蘇花公路大雨易塌、飛機遇強颱停飛,花東民眾往返西部幾乎只能仰賴鐵路命脈,雙鐵臨時停駛可能出現的人潮、亂象,早就可以預期。

民眾都能理解,強烈颱風來襲,火車、高鐵和飛機、船班有安全顧慮,安全才是第一要務;但政府除了要民眾忍耐、體諒,更應在節前作好充足配套計畫,盡量提早公布,提供明確資訊與引導;尤其當交通停擺、眾多民眾回不了上班上課地時,地方政府、大學是否停班停課,企業能否給員工放假彈性,政府也要提早介入協調。

颱風每年都有,放假、交通亂象也非第一次,中央和地方、公民營大眾運輸業,碰到強烈颱風影響重要節日交通時,不能再各吹各的調,應即時建立應變平台與聯繫機制,並視特殊狀況給予彈性,否則民怨還是會起,問題永遠不會解決。

   
民意論壇
颱風假決策/粗糙颱風假…動搖國本
林三欽/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聯合報
昨天早上八點,住在北市木柵的我,已經感受不到什麼風雨。心裡很清楚,這颱風假算是賺到的。據說,許多民眾紛紛前往百貨商圈逛街吃飯,中午後各商圈一股熱鬧假日氣氛。

下午收到在職碩士班同學傳LINE詢問:「請問全日停班停課,也包含我們在職班的夜間課程嗎?」我一整個受到震撼,然後回答他「是的」。從早上八點就幾乎無風無雨,為何一整天連同晚上的上班、上課都被取消?晚上搖滾樂團邦喬飛演場會都跟著取消。這下子,大家可知道颱風假的雙面刃效應了。我們難道不在乎生產力與競爭力,而只在乎小市民渴望颱風假的心情?難道我們考量是否放颱風假時,未針對夜間上班、上課部別(例如在職班、夜間部、夜班等)單獨評估?

據說,即使遠在高雄,昨天上班上課的決定都讓市長被罵得很慘。由於杜鵑颱風路徑偏北,如果台北市決定昨天上班上課,網民激憤程度一定更加嚴重,但柯市長不是說了嗎:「這種天氣放颱風假,對不起國家民族」。作為市長,不是在事後發這種議論來表示有見地與擔當;而應該在決定是否放颱風假時,就該有「雖千萬網友罵翻,吾往矣」的勇氣。

據說,前晚預估昨天風速僅勉強沾到放假標準的邊緣,仍決定放假,是考量:台鐵、高鐵上午停駛,對通勤族很不便;連假後趕回工作崗位,颱風剛走有人有困難;有人須清理家園;颱風雖然早上七、八點走,但若要上班上課,有人得一早五點多就起床準備,甚至出門,當時風雨仍略強;北北基部分地區早上風勢仍有些強。

其實這些都不構成放颱風假的理由,也都可以克服,只要我們願意接受較為細緻的放假模式:

一、當天清晨宣布是否停班、停課:前一晚宣布固然對民眾較方便,但若像杜鵑這樣有必要進一步觀察其後續行進速度,在清晨四、五點態勢較明確之後再宣布。

二、應容許部分小範圍地區有單獨決定是否放假的空間:避免整個北北基為了少部分地區的天氣或災情而一起綁進放假模式(是否上班上課,只要符合居住地或上班、上課地為準)。

三、應容許部分有特殊困難的民眾自行放颱風假:只要附據理由,不論是風雨受災、交通中斷、停電停訊無法得知上班上課的訊息等,個別民眾當天應均得享有不扣薪個人颱風假。

四、颱風假不必然是整天:半天或甚至延後兩小時上班上課等模式都應是選項。

同樣一天,別的國家奮力打拚,我們則是慶幸賺到灰色颱風假,競爭力、生產力已經亮警訊的台灣,還有這種小確幸的本錢嗎?有眼光的上班族應該醒醒。據說日韓都沒有如此義無反顧的颱風假,台灣粗糙的颱風假模式,恐怕真的已經動搖國本!

   
匿名喊換柱 只想搞垮國民黨
羅智強/自由作家(美國波士頓)/聯合報
相較於蔡英文已經擺出一副「宣布當選」的姿態,國民黨還被綑綁在「換柱」的議題上,境況之慘,無以復加。

然而,換柱根本就是假議題,在政治上不可能、在法律上有爭議。

政治上不可能在於,除非洪秀柱本人同意,國民黨根本沒有、也來不及有一個「正當程序」可以換柱。不論聲勢高低,洪秀柱終究是經由黨內初選這個正當程序選出的候選人。把洪秀柱換下來,國民黨只剩「徵召」一途,黑箱、兒戲、程序不正義種種攻擊都將隨之而來,新人選正當性必然會遭受更大的攻擊質疑,難道到時還要再「換X」嗎?

更何況,洪秀柱之所以能在國民黨初選出線,正是因為九合一選舉後,選情低迷不振,國民黨當時人人畏敗怯戰,只有洪秀柱、楊志良跳出來願當大任。然而,現在國民黨的選舉情勢有比幾個月前好嗎?當時推不出人或無人請戰,今天就會忽然天降神將,領軍衝鋒?而這個「新樑」會比舊柱好嗎?根本就沒有人有任何把握。更別說陣前換將,也將騷亂布局,要知道總統大選不是里長選舉,人力、組織、文宣、論述、策略、財務,無一不需要時間整合部署,洪秀柱選戰開打到現在,國民黨與競選總部的步調還時傳齟齬、有待強化整合,換了新帥,這一切,又得重頭來過。

換柱還會帶來更大的法律爭議,這個爭議也會衝擊國民黨換將的政治正當性。依政治獻金法第廿一條規定:「擬參選人收受政治獻金後,如有未依法登記為候選人或登記後其候選人資格經撤銷之情事者,應即停止收受政治獻金,並自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個月內申報會計報告書;賸餘之政治獻金,應於申報時繳交受理申報機關辦理繳庫。」

洪秀柱已經開始籌糧備餉,所募得的政治獻金也已動支一部分。依法,一旦洪秀柱不選,這些政治獻金也不能移轉給新的選將,都得繳庫。依理,假設有選民捐款給洪秀柱,結果洪退選,募得的款項繳庫,若張三不滿,要求洪秀柱還錢,於法雖不必還,但於情於理呢?洪秀柱如何向出錢出力支持她的人交代?

若細究「換柱」說,會發現「換柱」其實是不希望國民黨贏、或者不在乎國民黨輸的人的政治放話,目的只是混亂國民黨軍心,用這個假議題困住選情已甚艱困的洪秀柱。因為,洪秀柱困在「換柱」議題裡,根本什麼主張都出不了頭、什麼事都做不了。

這一波波的換柱說,「主述者」幾乎都是匿名的「國民黨人士」或「國民黨內部」,這位「人士」與「內部」見不了光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選戰至此,國民黨就別再三心二意,就是全力以赴,挺柱衝鋒吧!現在的國民黨選情,全力衝刺都不一定能贏得大選,繼續扯後腿只是必死無疑。

   
颱風假決策/誰讓台灣人變得柔弱理盲
林俊梧/南投縣政府社會及勞動處長/聯合報
這次北北基預計在杜鵑颱風離境後,原宣布颱風假只放上午,沒想到民眾一片罵聲,三首長被嚇到,政策迅速大轉彎,改放一整天。

這讓我回想國小三四年級時國文有一課,談及英國首相納爾遜小學時,有一天早晨大風雪,爸爸告訴納爾遜:今早風雪如此大,上學途中充滿危險今天別上學了!納爾遜回說,如果這種天氣就不敢出門,將來能成就什麼大事呢?於是書包一背毅然上學去,這是英國,當時台灣約略也是此狀況,小學生風雨無阻上學去。

打從我懂事以來,就沒有颱風假這個名詞,也許您會說以前沒任何社會福利,也沒有周休二日,現在都有了,問題是同樣是鄰近國家,颱風假也沒有人這樣放法,好像颱風來非放不可。行政首長完全選民考量,反正軍公教由國家出錢,企業老闆跟勞工人數比例懸殊,哪邊不得罪清楚得很。不用考量政府空轉一天的社會成本,企業經濟成本耗費多少?再加目前勞工法令,尚無強制企業給颱風假(只頒要點),於是民營企業處理不一,更造成勞工權益新一波不公。倒是颱風假實施迄今,好像還沒有幾次真的放得精確。

好了,放假出門逛街、購物郊遊不亦樂乎,看到街上路樹傾倒尚未處理,大聲開罵、電力未恢復開罵、電話不通開罵、自來水混濁開罵、十字路口紅綠燈不閃開罵、高鐵台鐵停駛被罵翻…電視媒體推波助瀾,政府被罵得狗血淋頭、一無是處。完全不想,大家樂放颱風假時,工務清潔人員仍不休、交通電力人員不休、警消醫護人員不休…好多行業不能休,他們不是魔術師,雖不眠不休,怎可能眨眼間一切變得正常?

何時台灣人民變得如此柔弱理盲,變得需這樣過度保護又不講理,何時變得禁不得一些風雨,曬一點艷陽,吃不得一點苦,冒不得一點險。我們把下一代過度保護,大太陽軍隊不能出操、學生不能上體育課。現在大人們黏著颱風尾巴,吵也要放颱風假,首長也不敢嚴謹思考對抗,把台灣人民變成如此柔弱,台灣未來競爭力在哪?這樣對台灣好嗎?

   
颱風假決策/何不找時間補班補課?
劉子恩/國中生(基隆市)/聯合報
放颱風假,如此痛苦乎?放對了,全民按讚!放錯了,對不起國家民族?

我是國三學生,正為升高中奮戰。周一晚上八點北北基破天荒公布周二停班停課半天。正頭痛半天究竟是要幾點上學之際,聽說民怨已灌爆北北基市長臉書。不久,立刻改為全日停班停課。

然周二風不強、雨不大,上學上班沒問題,又見民眾嘲弄不滿,影響學生上課進度及國家經濟發展。有些市長表示願承擔錯誤決策,但怎麼承擔?有些市長則一臉無奈,安全第一不是嗎?

颱風假放不放,地方政府首長難以抉擇。其實,連氣象專家都不敢打包票颱風怎麼來、怎麼去,縣市首長及幕僚們當然苦惱怎麼拿捏,不鬧笑話。我雖然只是一個國中生,理應為多得一個假日而高興,但又為準備升學而著急,浪費一天學校的學習太可惜,也就明白為什麼全國民眾對這樣的颱風假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了。

假如每逢颱風必然放假,隔一周或兩周的星期六即補課補班,如同好幾個連假不都是移來移去,那國家社會民眾就沒有任何損失,換來大家的安全,不好嗎?

   
颱風假決策/別再打臉SOP與專業
方信雄/交通業(基隆市)/聯合報
此次北北基放颱風假決策模式反覆,顯然首長們也無法接受無風無雨放假的窘境。

放假對上班族而言是快樂的事,但對企業主或有預期行程規畫或急迫事務者而言,未依SOP行事讓人氣餒。此次北北基放颱風假的粗糙決策模式即可看出主事者不尊重專業與鄉愿的心態。

氣象預測颱風出海後,北北基即風減雨停,無奈長久以來的SOP,卻被民眾交通受阻與學童無人接送理由打敗。試問日後氣象專家的建議還有參考價值嗎?又是否收假日期都要採取「彈性」SOP?又有誰敢挑戰只能下午放假,不可下午上班的規定?

再者,國中基測採北北基一式辦理無可厚非,但颱風假怎可北北基綁在一起呢?北北基幅員廣泛分散,試想新北貢寮與北市萬華極可能分處颱風路徑不同相對位置,加諸地形地物皆有明顯差異,氣象條件截然不同,怎可以大範圍行政區作為一併放颱風假的決策依據?

設若主事者判斷錯誤,坦誠面對道歉即可,無需牽拖一堆似是而非的理由模糊焦點,進而讓民眾降低對政府的信任感,更易對颱風來襲產生錯誤的期待。

   
秋節交通疏運/交部沒擔當 坐待逃難潮
王之相/南開科大副教授(投縣草屯/聯合報
交通部長為秋節雙鐵的混亂局面道歉,值得肯定,但整個事件的因果關係仍需釐清。

九月廿三日,氣象局颱風潛勢圖仍顯示颱風切過台灣東北海面而北上,因此各媒體上杜鵑只不過影響賞月情調而已,大批旅客放膽度假。

問題出在廿六日,歡樂假期第一天,颱風潛勢圖和氣象報告已指明杜鵑會直撲台灣,但氣象單位似無法定權力呼籲民眾應改變計畫打道回府,廿七日也不見其他政府單位,特別是交通部,有擔當地,緊急呼籲民眾提前撤回以分散人潮。

廿八日類似逃難的畫面在廿六日就已可想像了。雙鐵逃難潮是果,因是毫無前瞻應變能力、坐待事態嚴重到不可收拾的政府部門對不起國家民族。

   
颱風假決策/傾聽民意不蠻幹 雙贏按讚
陳玉霖/基金會行政人員(基隆市)/聯合報
杜鵑擾中秋,當北北基宣布停課半天的當下,我開始推演,跨縣市上班的我及先生、兩個跨縣市讀國中國小的兒女要如何在明天抵達各自該到的場所,想到為這三小時的課,四點後又要分別接回,我質疑這上半天班及上半天課的效益。孩子家長的LINE群組,大家都覺得首長們決策思率不夠周延,造成家長接送困擾。所幸首長們聽到民眾心聲,改為全天停班停課,我們欣慰北北基的首長們願意傾聽民意,而不是蠻幹做決策。

我們能體諒首長決定放不放颱風假有許多考量,考慮股匯市正常運作、考慮資方勞動成本增加,考慮市民行的安全等。周二一大早風速依然很大,並不適合出門上課上班,九點過後風雨停歇,左右鄰居開始整理環境,下午街上出現人潮,餐廳、電影院一票難求,但明顯看出民眾很開心多賺到一天假期。

所以首長們,實在不用覺得好天氣放颱風假「對不起國家民族」,沒有快樂的市民哪來強盛的國家民族,台灣勞動時數在世界排名可是數一數二的,況且颱風天看電影、吃餐廳,市民小確幸,創造經濟活絡,為市府增加稅收,雙贏決策何樂不為。

也許資方覺得又讓勞工賺了一天假,生產效益下降,在我看來未必,現在工作環境多半採責任制,每位工作者想必一回到工作崗位,馬上加緊腳步補上前一天的進度吧!

天有不測風雲,首長們就不用再去追究颱風假放得妥不妥了,所謂「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決策只要順應多數民意,那就是最好的決策!

   
去梯言/換一張「臉」,要往哪擺?
公孫策/聯合報
臉書(FB)要進入中國了?可能性很高,但更可能的是,進入後會被「換一張臉」。

每次去大陸,最感不便的,當屬不能用Gmail和連不上臉書。因為谷歌和臉書同樣命運,被中共擋在電子長城之外。

對於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在這次習近平訪美行程中,幾乎是亦步亦趨,還在事後將他與習大大交談的照片PO上臉書,網友反應毀譽參半。一般的看法是,祖克柏熱面孔貼了冷屁股,可能還必須「戴上面具」進中國。「臉在哪裡」?

我卻對此有逆向思考:一旦臉書進了大陸,全球廣大的臉粉,將會更貼近中國,同時也會看到北京政府對言論自由的處處設限。更將因為自己的「臉」被「戴上面具」,或被摒在電子長城之外,而感到憤怒。

《醉翁談錄》的寓言:有一天,嘴巴對鼻子說:「你有什麼本事,居然位在我之上?」鼻子說:「我能分辨香臭,然後你才可以吃,所以我在你之上。」

鼻子再對眼睛說:「你又有什麼本事,可以位在我之上?」眼睛說:「我能望東西、觀美惡,凡事都必須我先看見,當然應該在你之上。」

鼻子再問眼睛:「你說的有理,可是,眉毛又憑什麼在你上面?」

眉毛不疾不徐的回答:「我也不跟你們爭誰本事大。我且問你,如果我位在眼睛和鼻子的下面,不曉得這一張面皮要往哪裡擺?」

是的,一旦臉書進了中國,全球臉粉發現,在中國的那張「臉」,眉毛、眼睛、鼻子都移了位、走了樣,請問,北京政府那張臉要往哪裡擺?

基本上,網路時代已經來臨,數位傳播的快速特性,使得言論自由的趨勢浪潮,「沛然莫之能禦」。中國要想成為超級強國,絕不能在網路應用上落後。而網路愈方便、愈普及,自由言論與民主思想就愈擋不住——萬里長城二千多年以來,只擋得了塞外的草原民族,又豈擋得住內部人民反動?

《笑府》的寓言:甲說:「我家有一面大鼓,每擊一下,聲聞百里。」乙說:「我家有一頭牛,江南吃水,頭直靠江北。」甲搖著頭說:「哪有這樣大的牛?」乙道:「若沒有這樣的牛,又哪來牛皮蒙得你家的那面鼓?」

網路傳播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聲聞百里」的程度,北京政府又如何能「蒙」得了言論自由的大鼓?——不論臉書進不進中國!

   
中美減排 暗自各有盤算
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主任(/聯合報
上周五歐巴馬和習近平在華盛頓共同宣布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雙方對未來的減排措施都提出更積極的作為,令全球環保團體及氣候變遷憂心者為之振奮。

過去中國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談判視為大國之間的博弈,堅持開發中國家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對於溫室氣體減量一直採取「少承諾,多行動」,對於減量期程目標希望能「跳一跳,摸得到」的消極策略。

歷年來在聯合國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中,中國均聯合G77國家及基礎四國BASIC(中國、印度、巴西、南非)與歐盟等國家相互抗爭,並常與美國因責任分擔爭執不休。

但是自從習李接班後,中國對氣候變遷的國際戰略已有明顯轉變,中國願意坐下來跟美國協商,逐漸對溫室氣體減排採取積極態度。這次雙方國家領導人再度發表對抗氣候變遷的聯合聲明,筆者認為中國方面有以下考慮因素:

一、氣候暖化對中國本身環境與經濟等方面衝擊已相當明顯,對中國十三億人民構成潛在安全威脅。

二、中國的經濟發展造成燃煤用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加劇,迄今中國燃煤消耗量居全球之冠,霧霾嚴重汙染主要都市,對民眾健康造成威脅,引發民眾憂心與抗議,對中共政權的穩定性造成衝擊,中國領導人開始做思角轉向,希望藉由減少燃煤來改善嚴重的霧霾汙染。

三、希望能引進美國的清潔能源高科技技術,並與美國加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科技合作。

四、中美間由於南海填島、網路駭客攻擊等事件,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加強中美雙方對抗全球暖化,不僅能緩和雙方緊張的外交情勢,亦能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形象。

至於歐巴馬不斷向中國領導階層提共同對抗全球暖化的原因,除了環境意涵以外,亦有其政治考量,包括:

一、本於民主黨重視環境保護的核心價值,歐巴馬在任期即將結束之際,強力限制國內發電廠排放二氧化碳,禁止再燃燒生煤,引發國會共和黨籍的議員大肆抗議。如果能說服中國公開承諾更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許可能獲得更多美國民眾支持,成為歐巴馬總統任內最主要的政績,並有助於明年民主黨的總統選舉。

二、美國的清潔能源技術發展(如再生能源及電動車等)領先國際,未來的中國之排放交易市場量將遠超過歐盟市場,若能夠在與中國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合作上拔得頭籌,則有助於掌握中國未來的減排市場,可獲廣大商業利益。

三、過去全球在氣候變遷因應的推動,以及聯合國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談判的協商,歐盟國家尤其英國一直居於主導角色。這次中美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對未來巴黎氣候協議的成功,絕對有正面意義;中美未來也將取代歐盟,取得在對抗全球暖化的國際舞台之話語權,歐盟可能無法再獨領風潮了。

   
Google如何丟掉歐洲?
搜索巨頭谷歌如何輸掉了歐洲的反壟斷和解談判,並引來60億美元的罰款威脅?歐羅巴說:你可以當老大,但別濫用你的優勢。

斜倚和船 化身日本古文青
喜歡閑靜的朋友,在此推薦一個鮮為人知的「和船乘船體驗」,不用遠赴偏僻鄉間,在東京都江東區的橫十間川親水公園,就能體驗日本古時候的扁舟樂趣。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