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二ま二一慈濟慈善足跡 災疫啟示 茹素護生


【今周刊電子報】提供讀者易懂易上手的投資理財資訊及趨勢,最快速經濟脈動、專業政經報導,廣闊國際視野。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2/04 第36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合作共善的螢光
證嚴上人專區 螢光成群照亮人間
慈濟脈動 我們不是英雄
焦點專欄 線上線下 虛實之間
合作共善的螢光
十月中旬高雄市鹽埕區的「城中城」大樓發生大火,罹難人數為近二十五年來在同一棟建築物因火災喪命的新高,數字超過二○一四年高雄氣爆事故的亡者。慈濟志工同樣在第一時間趕抵現場,提供救難人員飲食等物資後援,並陪伴守候大樓外的受困者家屬,協助家屬指認遺體。

據媒體報導,「城中城」大樓原是住商集合式大樓,於一九八○年代是當地繁華的地標,爾後因都市商圈轉移而使空間閒置。由於租金低廉,釋出的空屋也成為移居都會工作的青年,或高齡、獨居等弱勢族群的居所。住民中有不少是子女長時間在外工作的「類獨居」長者,未必受到政府社福制度的照顧,住民間也缺乏互助網絡,只能依賴民間社福團體的協助。 大樓中有部分住民曾經是慈濟的關懷戶,火災後,志工與社工員也主動照應鄰里居民所需。本期的年度回顧報導,包括「城中城」大火在內,慈濟志工除了在急難當下提供後援,也因為與縣市政府陸續簽訂「合作共善備忘錄」,他們平日即以社區為關懷據點,慈善行動也因此有深入的著力點。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社區意外事故或是日益嚴重的氣候災害,災後復原所耗費的資源極高。基於降低災害風險的考量,慈濟基金會響應政府近年推動的「韌性社區」與「防災士培訓」計畫,協助社區培育居民自助的能力。

韌性(resilience)的概念意指「適應變遷的能力」,包括面對突然的天災,或社會經濟逐漸走下坡,人們在衝擊之後能回復正常運作。當社區住民彼此間愈能有互助的共識,對環境也具備危機意識,就能培養更大的「韌性」。

政府自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後,更注重與社區、非營利組織之間的協作機制;非營利組織也因為機動性高及志願性的特質,能夠快速回應地方需求,陪伴社區落實自主防災,可說已是災害協力治理的關鍵角色。

「人間苦難偏多,哪�埵釣a難就需要菩薩湧現。」證嚴上人期勉慈濟眾多志工,自我期許成為運載群生,得度彼岸的人間菩薩。即使個人力量微薄,但也能如螢火蟲般,於住居所在閃亮發光,撫慰多難世間。

螢光成群照亮人間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林淑女
不輕視點滴,也不要輕視自己,

螢光雖微,成群匯聚可以照亮黑暗,人與人相互帶動,讓愛鋪滿全球。

年年此刻,感恩與虔誠——感恩過去一年平平安安,還要虔誠迎接新的一年。每天睜開眼睛那一刻,我的念頭就是「感恩」,手腳動一動、調息過後下床,雙腳落地,身體能站直起來,可以邁開步向前走,一切動作平安自如,這個時候我還是感恩,因為今天我又能為人間做事。

生命就在呼吸間,每一秒都非常重要。時間與人的生命是這麼密切,但人對時間卻是那樣地漠不關心。一寸光陰一寸金,人人平等,都富有這寸光陰,要尊重、感恩、把握時間,做對的事;如同在心田播下善種子,殷勤耕耘,可以造就生命中的功德林。

如果懵懵懂懂,不知輕重,就過了一生,也許善的很輕、惡的很重。要盤點一下人生,回想自己這輩子做了什麼事情最有價值,利益人群的事做到了多少,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價值。

人生價值盤點,生命有用處,要對自己說感恩,還做不到的,趕快起步就會走到。也不必去計算現在幾歲,而是還能付出力量,做就對了,增長生命的價值。

疫情期間,緬甸慈濟志工和慈青下鄉紓困發放,三輪車夫烏昂密蔑原本可以養家,但觀光業不景氣,他就去做搬運工,一天能賺到一千九百緬幣,折合新臺幣約四十元;他也很想布施,於是捨出這苦力得來的一半工資,因為他知道還有比他更辛苦的人。

想助人的這分善念、這十九元新臺幣,價值非常大。救人的人一定是富有嗎?被救的人一定是窮困嗎?不一定。若想做好事,卻沒有人肯接受,身邊即使有重重疊疊的物資,卻毫無用處。有人需要,我也能給出去,皆大歡喜。成就好事,不是有錢人的權利;每個舉手動足,都能對人間有益。

不肯助人,不會變得比較富有;喜捨付出,不會感到匱乏。一位緬甸老婆婆響應「米撲滿」,即使窮到只能吃飯配水,還是日存一把米,淘米煮飯時,從手心中捏出幾粒米來助人,樂在其中,真的是很得人疼、讓人愛。

哪怕是一粒米,只要盡心力,虔誠付出,就有功德。我們的社會如果人人都盡一分心力,天下就會減少很多貧窮挨餓人。貧與貪只差一個筆畫,轉一個念,少消費、多造福,平常一個個銅板累積,對生活一點都沒有影響,匯集起來,卻能在人間造大福。

不要輕視點點滴滴的力量,慈濟五十五年前從「五毛錢」起家,人與人相互帶動,有災難就及時付出,有貧窮則長期關心;看著慈濟的足跡從臺灣開始,在世界地圖走過的地方,就像螢火蟲亮晶晶飛滿天下,一點一點地閃閃發亮、不斷開闊,照亮了黑暗,把愛鋪滿全球。

也不要輕視自己,一隻、二隻不夠亮,但成群螢火蟲同時飛起來,能為人引路,一群小螞蟻也可以有攀爬須彌山的志向,愛會合起來,能造福所到之處。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我們現在雖然還不能做到「千處祈求千處現」,但發心立願,能走到就一定要做到。多了解世間生態、多關心人間苦難事,天天善念不斷:我要行善、我要救人,人人自我祝福是造福的人、有福的人,讓心靈、讓生命價值永恆發光。請大家多用心!

我們不是英雄
口述•趙有誠(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攝影/蕭耀華
我們不忍讓病患的家人心碎,更想代替家屬照顧好每一位染疫的病人;

這場「戰疫」的重點,不是臺北慈院收了幾位病人、花了多少人力物力,

我們並不是要做英雄,是盡力而為;用心投入愛,才是我們在疫情中真正學到的。

五月初,新冠肺炎疫情悄悄地在臺灣展開了。猶記得,五月九日我們還在臺北慈濟醫院大廳浴佛、恭聽上人的開示,平靜的生活好像都沒受到半點打擾;但才一瞬間,疫情就像巨浪般翻湧而至。

五、六月之交,每天確診人數都是四、五百人,不過半個多月,就有高達六千人確診,救護車不分日夜呼嘯而來,讓人驚心動魄。因應龐大的篩檢需求,感恩慈誠師兄與團隊「兩天兩夜」火速建立了「戶外篩檢站」,醫護檢驗同仁也在此篩出很多陽性病人。

雙北是這波疫情的熱區,雖然我們早已準備好專責病房,但很快就不夠了。當時很難找到工人願意進醫院施工,材料也短缺。所幸,慈濟志工林青華帶著他的工班、女兒來協助施作,還因為搶時間趕做而受傷了,但他裹著紗布又繼續施工。臺北慈院很快地完成了第二專責加護病房,共提供三十三張加護病床承接確診的重症病人。

五月二十三日起,臺北慈院團隊每天上午跟花蓮本會防疫協調總指揮中心連線會議,我感受到上人為我們擔心,幾乎天天叮嚀:「要穿好盔甲、保護好自己,才能夠照顧病人!」

院內防疫會議上,我也告訴大家,這是我們慈濟醫院的使命,一定要盡力而為!每位病人背後代表的都是一個家庭,為了不讓病患的家人心碎,我們拚命搶救。

統計到九月,我們在院內共照顧了四百五十六位確診患者,其中有一百六十六位住到重症加護病房。病人中,有些長者非常地喘,覺得累了、拒絕急救。一位九十幾歲的阿公不願接受插管急救,就在七十多歲同樣確診的兒子身旁往生了;也有些病人接到其他醫院的來電,告知家人往生了,只能拿著手機流淚,連最後一面都無法見到,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還有明天,是如此血淚斑斑的難捨。

一位八十五歲的爺爺很愛他的太太,儘管雙耳重聽、雙眼幾近失明,但仍到萬華龍山寺附近買包子,要給剛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在家休養的太太享用,卻沒有料到這一趟路的凶險。染疫後,爺爺的家人無法親自來照顧他,護理師就像他的孫女一般,在他耳邊加油打氣。爺爺告訴護理師:「我一定要活著回去,因為我還有個老伴要照顧。」

但是某天夜�堙A爺爺的血氧、血壓急速下降,護理師透過手機讓家屬跟爺爺說話,「爺爺你放心,我們會好好照顧奶奶。」那個週末,爺爺往生了。醫護同仁非常難過,因為他們多想代替這些家屬照顧好每一位染疫的病人……

他是我們的家人

五月下旬是確診人數上升高峰期,多所醫院的急診室湧進大量病人,已無法再收;臺北慈院也是,但求救的簡訊始終沒有斷過,急診壅塞,我急中生智:「就把所有病房都當作急診室吧!」將確診病人直接送進病房急救,努力多接一位病人,就有機會從死神手中多搶回一條人命。

有位二十七歲的先生不僅是確診的腎友,還患有其他身心障礙,醫護同仁在臺北慈院的急診室外發現他時,已經兩週沒洗腎了。晚上,我們立刻為他洗腎,之後全面消毒洗腎室;數日後,他已經需要插管,進入加護病房後仍繼續洗腎,還好他年輕,搶救後又能回到一般專責病房。他沒有家人,護理長不只幫他洗腎,還為他洗頭、洗澡,當成自己兒子般照護。直到他可以出院時,社工員才終於找到他的家人,但失業多年的爸爸無法照顧他,仍要尋求康復之家安置。

還有位懷孕三十二週的確診孕婦可能須提早剖腹,輾轉來到有正負壓手術室的臺北慈院。這是她第一次生寶寶,卻遇上世紀大疫,家人都在隔離中,她獨自帶著簡單的行囊前來,難免恐慌不安。

醫護同仁為她緊急召開家庭會議,包括婦產科、外科、小兒科等,陣容堅強的團隊成員,透過視訊會議向她及她的家人保證,「她就是我們的家人」,一定全力照顧。媽媽還在插管前為寶寶錄了一段話,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順利醒來看顧寶寶。

剖腹產當天,一千五百六十五公克的早產千金,在大家的祝福下出生了,母女均安。媽媽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平板電腦看著她的寶寶,母愛真的很偉大。更開心的是,她們之後都平安出院了。

醫護人員最難忘的,是五月二十八日清晨,專責病房�媔ヮ茪@位男性病人撕心裂肺的號啕大哭,他的爸爸在其他醫院往生了。他三歲時母親病逝,父親父兼母職地把他帶大,父子情深。七、八年前,他還曾捐肝給爸爸,他很心痛,爸爸連肝臟移植都能度過,卻捱不過世紀之疫。護理師們不斷安慰他、鼓勵他,也提醒他,還有一個三歲兒子在等他回家;出院時,他很感恩醫護團隊的照顧。

有位程先生長期照顧洗腎的媽媽;媽媽、姊姊和他陸續確診,媽媽從其他醫院撥打手機鼓勵他,「我們一起加油喔!」但媽媽後來往生了。

程先生四十九歲、一百三十四公斤,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後來整個肺部都白了,送進加護病房裝上葉克膜,一度敗血性休克,最後終於平安出院。這段治療期間,他就像在睡夢中,只記得內科加護病房蘇文麟主任為他抽痰、為他擦淚,護理師在他腹瀉時為他清洗肛門。

他的姊姊說,自己和媽媽都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爸爸早年每個月以三百元捐款護持花蓮慈院,她都不知道臺北也有慈濟醫院;她還說:「夜�堭`接到蘇主任的緊急電話,這個主任好像都不用睡覺。」她希望自己和弟弟將來也能像慈濟人一樣,幫助別人。

因為付出而茁壯

在專責病房,護理師們為確診的老人家換尿布、洗澡,清理傷口;有位護理師說,「這其實沒什麼,只是趁晚上有空,幫病人洗洗頭。」其實洗個頭髮,都要花上一個多小時。

專責病房�堙A還照顧了有藥毒癮的病人、失智症的長輩等,護理師們以智慧與耐心讓他們從躁動中逐漸安心,還讀起《靜思語》。許多病人出院前,有的向護理師跪拜行禮、有的深深擁抱;這段時間,大家就像家人。

有媒體報導,臺北慈院是收治病人數極高的醫院之一。我們是盡力而為,並不是要做英雄;用心「投入愛」,才是我們在疫情中真正學到的。我們知道上人的擔憂,我們也相互鼓勵,要照顧好自己的安全、保護所有的病人。

很感恩臺北慈院所有同仁,這段期間,包括承接加強型集中檢疫所,我們用愛守護九百零六位病人,且沒有發生院內感染。疫情終究會過去,但我們因為付出而茁壯,茁壯是為了承擔更大的責任,以佛心師志守護生命。

線上線下 虛實之間
撰文•周柔含(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
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看不見學生的臉,

讓我彷彿陷入一個人的主播世界;

儘管我已習慣線上主播臺,

但仍偏好與同學們真實有情的互動,那才是課堂的靈魂所在。

今年五月下旬,新冠肺炎病例突然增加,全臺學校改成線上上課,對於習於實體上課的師生,無疑是一大考驗。

過去學校曾不定期提供教師諸多數位教學學習課程,包括遠距網路授課。儘管如此,乍然改變授課方式,仍需調整適應,正好可檢視驗收教師平常學習資訊課程的成果。

線上上課,分成同步與非同步,無論是研究所或是通識課,我皆採取同步上課。我的考量點是,大家宅在家,同學間彼此見不到面,更需要在線上同步互動。

第一星期線上上課,大學生不露臉,這讓老師彷彿陷入一個人的主播世界。每回變換簡報與影音檔間,不時要發問:「有看到畫面嗎?」或是抽點同學問問題,「某某同學在嗎?」聽到同學回應,心理上有種愉悅感,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

第二星期,我把慈誠懿德爸媽請進線上教室,所有慈懿爸媽的鏡頭都是開著的,對我而言,那猶如盞盞燈光,讓人覺得溫暖。

第三星期,我改變上課方式,設計了隨機分組討論的主題,試圖讓同學們在不同的時空中彼此多多互動。不料,這一切與我的期待不同,當我進入到一組的線上教室時,竟然是靜悄悄的,心�堳鳦Жe:「怎麼沒在討論呢?」同學答:「老師,我們用寫的。」我心想:「難道數位時代,同學己經忘了該如何開口說話嗎?」更讓人難過的是,其他組也是一片沉默。

一位朋友分享任教的國小三年級線上上課情況,讓我好希望自己也是國小老師。她說,小學生活潑愛講話,特別是在家一整天,一上線就嘰嘰呱呱,所以要教導他們線上上課禮儀:先關麥克風,然後露出可愛的臉。此外,上課中不時會有家�堛漱j人跟老師打招呼:「老師,我要去煮飯了」、「老師,辛苦了!」倍增人情味。

過完暑假,又開學了,最近已開放實體教學。儘管我已習慣一個人的線上主播臺,但仍偏好與同學們真實有情的互動,那才是課堂的靈魂所在。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61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