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第508期】房子帶出不同主題的電影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爸媽的育兒神器、育兒神隊友【育兒生活Mombaby Lifestyle】,讓爸媽輕鬆自在,寶寶開心成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8/18  第50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關於本週電影
好片推薦 《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烏托邦的美好表面之下是什麼?
《幽靈公館》主題樂園怎麼改編成有故事有角色的電影?
 
關於本週電影
本週介紹的兩部電影都和房子有關,迪士尼的《幽靈公館》倒是沒有太特別,只是閤家觀賞的OK選擇,倒是《水泥烏托邦》,不要期待錯誤的話,可以看到很多寫實人性的探討。

 
《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烏托邦的美好表面之下是什麼?
《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雖然有上IMAX,預告看起來也很壯觀,可是我並不建議把它當作看特效的災難片來看,片中是有幾個橋段看起來很威、很緊張,也就這樣,大部分其他時間的重點是在這個廢墟城市中的人們如何重新形成一種生存模式的過程。

這類電影其實並不罕見,它們探討人性的方式,是把人丟到另一種環境中。比如生存遊戲、比如都是喪屍的列車、比如荒島上,我們現在看到的人都不會太糟,是在現在的條件下,比如有法律的懲罰、比如有社會形象要顧、比如有工作賺錢的方式等等,可是這並不表示人真的就是這樣的,當條件改變了呢?換個環境就是在挑戰這些,當沒有了規範,當自己的生死會受到影響,人會呈現出來的又是什麼樣的面向?


其實在COVID-19疫情剛開始時,還不確定能解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一些人類行為的改變。而《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更極端到把整個世界秩序毀掉,人類要自己重新組織起來,一個人本來就很難生存,所以會有組織的形成(並不表示大家很團結,而是為了自己生存的必要),小團體會出現,排外的狀況更會出現,資源非常有限的時候,誰會願意分享??能自己多拿的東西,誰會願意讓給別人?我們現今很多狀態都是在比較有「安全感」的情境才有的,不是說人不好,而是優先順序,都不能生存還談什麼道德或面子?

所以《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看起來並不會很舒服,觀眾可能會很不喜歡片中角色做的事情,可是也很清楚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觀眾要看的是把這些被社會化包裝起來很難看到的黑暗面赤裸裸展現出來,不會舒服呢?


當然,片中也有少數較高尚的角色,會想把一切共享,會相信其他人也能分享,但說真的,我覺得這樣的美好想法是真的天真了。並不是說天真不好,自己要天真也ok,可是若牽扯到別人呢?比如自己的家人呢?家人都沒東西吃的時候會把東西共享給陌生人?或者如果要傷害一個陌生人才能讓家人活下去,做不做?

資源不夠大家一起活下去的時候,就沒有文明不文明的問題了。坦白說,片中太過道德高尚的角色,並沒有帶給我一些正能量,因為在現實就是行不通的美好原則真的不能解決問題。很不幸,解決問題就會有權衡和犧牲,所謂的烏托邦,只是沒有讓大家看到權衡掉什麼、犧牲掉什麼而已。並不是支持大家為了私利而傷害別人,而是那樣的環境,可能就是還原到弱肉強食的生物本能了。

電影中還用了幾位主要的角色來說些不同的層面,每個人呈現出的人性也會有些不同,有些地方的步調會慢一點,略悶,不過也有不少衝突。別忘了這些人都是一般住戶,所以衝突不是看精采的,反而很寫實(比如人多的硬推擠),和電影挺搭。

我不太想在這裡談電影中談到哪些人性,因為很多都連結到片中的故事,有些可以算是雷,都不是大雷,可是我覺得這些還是觀眾自己一片白紙去體會比較有趣。要知道的是《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雖然有很多的大小事在發展,真正要看的卻是背後的想法、擔心、抉擇,確定你是想看這些的,而不是要看城市崩毀場面的,才會比較享受這部電影的特色。

 
《幽靈公館》主題樂園怎麼改編成有故事有角色的電影?
《幽靈公館》本來是迪士尼的主題樂園,但要把它變成一部兩小時的電影,會需要好的故事和吸引觀眾的角色,最好還能有些好訊息。《幽靈公館》看起來是挺熱鬧,但在故事上邏輯有點太簡單偏向給小朋友看,可是要傳遞一些失去和放手的訊息卻又是給大人的,讓它的賣點不是那麼聚焦。

我的感覺是,故事的設計,特別是鬧鬼的邏輯,太簡單且太過於編輯說了算。是否記得早期有些一人英雄的動作電影,故事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主角變英雄,這是第一優先,所以邏輯圍繞這個主軸,如果主角不能死,就設計什麼出現救了他,如果需要讓主角來打頭目,就再設計什麼把打死頭目的機會讓給主角,如果主角打不贏,還可以再設計什麼讓主角反敗為勝等等…如果你太在意「為什麼這個地方會這樣?」(答案就是,因為要讓主角展現英雄面)那會覺得故事很鳥。可是如果你喜歡那個主軸喜歡到可以不那麼在意故事,你可能會看得很開心。


而《幽靈公館》感覺像是把主軸放在主角的成長和放手,很多事件、細節的設計,看起來就像是為了做球給主角,這個鬼本來不能怎樣,後來又可以怎樣(因為有需要),若你會去想「那為什麼當時不這樣就好」也會腦袋爆炸的。因為做球做得很明顯,重要的變成是你是否喜歡這個主軸(因為失去而悲傷的主角在冒險中找到友誼和自己的重要而可以繼續走下去)喜歡到可以忽略故事設計上的刻意安排。如果可以跟著編劇走就好,那也許還可以看到跟著感動,如果不行,如果需要本身就很好的故事,那可能會覺得亂或是無趣。

其實演員的表現都不錯,所以讓一些單點式的感情展露戲是有說服力的,若不計較故事前因後果,可以單純被角色的情緒所打動的話,可能還會覺得鼻酸。反之,若滿腦子還是想著「可是之前不是怎樣」、「為什麼不那樣就好」之類的前因後果,可能就會抽離了。

但這個「失去」和「走出來」的主題,對還沒有太多人生經歷的小朋友可能深了點,小朋友看過癮應該沒問題,因為片中有一大堆用房子鬧鬼特性做出的特效,且把我們熟悉的房子變得很詭異本來就是一種讓小朋友又害又想看的吸引力,即便小朋友可能也無法懂一些對白中的笑料,但光是視覺上的感官娛樂(且迪士尼等級的恐怖並不是真正限制級恐怖片的那種驚嚇)還是很夠的。


如果成人觀眾是帶著小朋友去,陪小朋友看開心,同時還有一些成人議題可以看看是否有感(不敢說有多深,至少演員表現是有感的),在這樣的前題下不會那麼在意故事邏輯結構要多好,那應該也是很可以。我看完後很可以理解一些單純看電影的觀眾會有些失望,確實單就一部娛樂電影來說,它只是「還可以」的程度,有很好的機會只是沒有出現驚艷的成果,可是也可以理解,因為片中不斷有事情發生,大家一直很忙,若看電影本來就不太去想什麼只是跟著劇情一直走,這類說不定也是有享受到有開心到,所以蠻兩極的反應都有。

至於笑料的部分,坦白說,強度並不強,量也沒有很多,多半是在對話中的一些小妙語,即使看了知道是在玩什麼,也不見得會笑,有一點像是…那就是「角色的調調」,是會讓氣氛輕鬆些,也就會讓恐怖等級變成迪士尼等級(真正恐怖片的角色不會在嚇得半死的時候還可以耍嘴皮吧),但要讓《幽靈公館》變成是喜劇…好像還不太夠力。所以請不要期待「爆笑」喜劇,它的喜劇成份是在調性輕鬆的無壓力恐怖。

其實《幽靈公館》的整體還是有一定的水平,只是對每個族群好像都有一些不太夠的地方,所以也很難吸引哪個族群去看,或許就是定位在…折衷片?比如全家要去看電影,大人想看有點成人議題的電影,小朋友想滿滿視覺樂趣不用管邏輯的電影,那就可以選這部,雙方都能看到一點自己想要看的(但又不是全部都是自己想要看的,必須要退讓一些),總比看太幼稚的電影結果爸媽睡著,或看太成熟的電影結果小朋友看不懂坐不住要好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