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公館》本來是迪士尼的主題樂園,但要把它變成一部兩小時的電影,會需要好的故事和吸引觀眾的角色,最好還能有些好訊息。《幽靈公館》看起來是挺熱鬧,但在故事上邏輯有點太簡單偏向給小朋友看,可是要傳遞一些失去和放手的訊息卻又是給大人的,讓它的賣點不是那麼聚焦。
我的感覺是,故事的設計,特別是鬧鬼的邏輯,太簡單且太過於編輯說了算。是否記得早期有些一人英雄的動作電影,故事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主角變英雄,這是第一優先,所以邏輯圍繞這個主軸,如果主角不能死,就設計什麼出現救了他,如果需要讓主角來打頭目,就再設計什麼把打死頭目的機會讓給主角,如果主角打不贏,還可以再設計什麼讓主角反敗為勝等等…如果你太在意「為什麼這個地方會這樣?」(答案就是,因為要讓主角展現英雄面)那會覺得故事很鳥。可是如果你喜歡那個主軸喜歡到可以不那麼在意故事,你可能會看得很開心。
而《幽靈公館》感覺像是把主軸放在主角的成長和放手,很多事件、細節的設計,看起來就像是為了做球給主角,這個鬼本來不能怎樣,後來又可以怎樣(因為有需要),若你會去想「那為什麼當時不這樣就好」也會腦袋爆炸的。因為做球做得很明顯,重要的變成是你是否喜歡這個主軸(因為失去而悲傷的主角在冒險中找到友誼和自己的重要而可以繼續走下去)喜歡到可以忽略故事設計上的刻意安排。如果可以跟著編劇走就好,那也許還可以看到跟著感動,如果不行,如果需要本身就很好的故事,那可能會覺得亂或是無趣。
其實演員的表現都不錯,所以讓一些單點式的感情展露戲是有說服力的,若不計較故事前因後果,可以單純被角色的情緒所打動的話,可能還會覺得鼻酸。反之,若滿腦子還是想著「可是之前不是怎樣」、「為什麼不那樣就好」之類的前因後果,可能就會抽離了。
但這個「失去」和「走出來」的主題,對還沒有太多人生經歷的小朋友可能深了點,小朋友看過癮應該沒問題,因為片中有一大堆用房子鬧鬼特性做出的特效,且把我們熟悉的房子變得很詭異本來就是一種讓小朋友又害又想看的吸引力,即便小朋友可能也無法懂一些對白中的笑料,但光是視覺上的感官娛樂(且迪士尼等級的恐怖並不是真正限制級恐怖片的那種驚嚇)還是很夠的。
如果成人觀眾是帶著小朋友去,陪小朋友看開心,同時還有一些成人議題可以看看是否有感(不敢說有多深,至少演員表現是有感的),在這樣的前題下不會那麼在意故事邏輯結構要多好,那應該也是很可以。我看完後很可以理解一些單純看電影的觀眾會有些失望,確實單就一部娛樂電影來說,它只是「還可以」的程度,有很好的機會只是沒有出現驚艷的成果,可是也可以理解,因為片中不斷有事情發生,大家一直很忙,若看電影本來就不太去想什麼只是跟著劇情一直走,這類說不定也是有享受到有開心到,所以蠻兩極的反應都有。
至於笑料的部分,坦白說,強度並不強,量也沒有很多,多半是在對話中的一些小妙語,即使看了知道是在玩什麼,也不見得會笑,有一點像是…那就是「角色的調調」,是會讓氣氛輕鬆些,也就會讓恐怖等級變成迪士尼等級(真正恐怖片的角色不會在嚇得半死的時候還可以耍嘴皮吧),但要讓《幽靈公館》變成是喜劇…好像還不太夠力。所以請不要期待「爆笑」喜劇,它的喜劇成份是在調性輕鬆的無壓力恐怖。
其實《幽靈公館》的整體還是有一定的水平,只是對每個族群好像都有一些不太夠的地方,所以也很難吸引哪個族群去看,或許就是定位在…折衷片?比如全家要去看電影,大人想看有點成人議題的電影,小朋友想滿滿視覺樂趣不用管邏輯的電影,那就可以選這部,雙方都能看到一點自己想要看的(但又不是全部都是自己想要看的,必須要退讓一些),總比看太幼稚的電影結果爸媽睡著,或看太成熟的電影結果小朋友看不懂坐不住要好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