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尹萍/一起長大,一起迎向未來

聯副電子報
除了愛河、城市光廊外,高雄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KH STYLE高雄款】帶你瞭解高雄市吃喝玩樂好去處!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12/28 第621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尹萍/一起長大,一起迎向未來
人文薈萃 【極短篇】鍾玲/法衣之南下
【慢慢讀,詩】綠蒂/空間

  今日文選

尹萍/一起長大,一起迎向未來
尹萍/聯合報
羅大佑。 圖╱天下雜誌出版提供

給我個溫暖的,滿懷著溫暖的,不願紛爭的家庭;

讓兄弟姊妹懷抱父母慈祥的愛,依然成長在心靈;

給我些溫暖的,體諒而堅強的,彼此保護的心情,

但願成長在日後寒暑狂風暴雨裡,有顆不變的心。

    ──羅大佑〈家Ⅲ〉

二○一七年十月,一個「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回到台北,在小巨蛋舉辦演唱會,票賣得非常貴,卻幾乎賣了個滿座。大部分觀眾與這位演唱者差不多年齡,但也有些年輕人,說他們是「從小跟著父母,聽他的歌長大」。

他是羅大佑。

一九八○年代初是台灣社會巨變的年代,也是台灣流行音樂革命的年代,兩者相互影響。這當中,羅大佑是最關鍵的一位音樂人,他的創作生涯緊扣社會的變遷,他的歌曲石破天驚,他的歌詞銳利如刀,他用音符引導整個社會思考,他的描述為全民留下不朽的記憶。

首先是一九八一年,他寫了〈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下,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像是為一整代人告別純真,立刻引起廣大共鳴,大家邊笑邊唱邊感傷。就連比他晚一輩半輩的後來者,在往後的日子裡,也從這首老歌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像台灣一樣,他迅速轉大人。次年推出專輯《之乎者也》,年輕豐沛的能量像火山大爆發,岩漿火星把全社會老老少少都噴濺了一身。最離經叛道的當屬與專輯同名的歌,〈之乎者也〉。歌詞以嘻笑怒罵的方式,批評當局的權威管制,也批評社會的虛假與袖手旁觀:「剪刀等待之,清湯掛麵乎,尊師重道者,莫過如此也」。

另一首歌〈鹿港小鎮〉更讓人驚嚇又酸楚,它是唱片A面的第一首歌,唱針一放下去就迸出振聾發聵的強大搖滾:「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樂評人馬世芳形容它「不只是流行音樂,它是一個文化事件」。

為何如此?因為這首歌討論的正是台灣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迷失與鄉愁:「繁榮的都市,過渡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而且是回不去的鄉愁,因為小鎮的傳統文化也在消失:「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馬世芳相信,當年聽到這首歌「是很多人生命改變的一刻」,從此以後,「整個世代青年人面對大環境的態度」都改變了。

這張專輯裡的歌首首都與社會的脈搏一同跳動,其中〈鄉愁四韻〉和〈光陰的故事〉尤其家喻戶曉。前者改編自詩人余光中的同名詩作,描寫老一輩外省人有家歸不得的悲痛;後者是青春初度之後的愛情傷逝,纖細描寫早熟的初老心情:「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一九八三年他推出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轟動海內外華人世界。其實,羅大佑的每一首歌都是「有華人的地方便有人傳唱」,中國大陸開放較晚,因此比台灣聽眾遲了幾年,可是他們一旦聽到,便成為鐵粉。

二○○○年,羅大佑首次在大陸舉辦演唱會,至少有五千人從北京搭火車南下上海聽演唱會,他們是知識界的菁英,其中有一位是剛剛從北京大學畢業的作家許知遠。開演前,有人在門口詢問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北京青年:「你怎麼也來了?」這青年喊叫道:「他(羅大佑)對我們這一兩代人太重要了,他建構了我們精神的一部分!」

馬世芳評論說,這張專輯中,〈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和〈未來的主人翁〉三首歌,堪稱台灣的過去、現在、未來三部曲:「這幾首歌出來,讓中文世界裡的人了解,原來歌詞可以承載這麼大的格局,音樂可以嘗試這麼大的野心。」

三首當中,〈亞細亞的孤兒〉本來講的是台灣退出聯合國以後,外交孤立的悲憤,或者根本是講台灣悲戚的身世:「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地嘆息」。

當然它也可以是描述一九四九年內戰後,遺留在泰緬邊界,孤軍奮鬥無人理會的國軍部隊。沒想到的是,一九八九年北京天安門學生運動,大學生們竟然也高唱這首歌。六四的槍聲一響,更是「整個北京大學都在唱亞細亞的孤兒」。歌當然是被禁了。

一直到二○○○年,羅大佑在上海辦演唱會時,這首歌還不准列入歌單。但是演唱前的歌友會上,就有人帶著吉他彈起這調子,一屋子的年輕人跟著唱起。

影響力就是影響力,它鼓動風潮、激勵人心的力度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二○一四年,香港發生「雨傘運動」。兩年後,香港學者沈旭輝來台灣觀察選舉,他說在台觀選期間,他想起〈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港人高度關注台灣選舉,反映的除了無奈,還有一種隱隱然的「亞細亞身分認同」。他說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歌詞是開放的,「可供自由詮釋、不同演繹,」港人不能不對這份歌詞「對號入座」。

一九八四年,羅大佑開始思考「家」的意義。這年他出版的專輯就叫作「家」,內含〈家Ⅰ〉和〈家Ⅱ〉,第一首是講他出生的原生家庭,第二首描述他想要擁有的自己的家庭。次年他寫了充滿光明希望的〈明天會更好〉,但之後他就離開了台灣,到美國和香港去流浪。

既然連續寫了兩首〈家〉,為何偏要離開家?三十多年後他才說,成名帶來的壓力太大,所以戴墨鏡穿黑衣,想去抵擋些什麼:「我從來沒想要去當什麼抗議歌手。我作曲時的動機是單純的,就是想要把自己表達得清楚一點。」

「那個時代禁錮跟教條與現實生活的矛盾太強烈了。那是冷戰時代,隨時可能發生毀滅性戰爭,所以我們必須用力思考,而表達自己是重要的。」

三十多年後回家,帶回了新的專輯〈家Ⅲ〉:「給我些溫暖的,體諒而堅強的,彼此保護的心情,但願成長在日後寒暑狂風暴雨裡,有顆不變的心。」

這回他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個小小的女兒。他告訴許知遠,每天早上起來,跟妻子女兒一起吃早餐,送女兒上學,一家人一起展開新的一天,「覺得心定下來了。」

尖銳叛逆的年輕人,現在成為溫和圓融的熟齡人。許知遠聽了覺得失落:「我們的時代像是陷入了喧囂的沉默。曾經為一群人種下熱情種子的羅大佑,如今選擇回家。回想二○○○年那場演唱會,彷彿是理想主義的輓歌。」

羅大佑不以為然:「每個時代有它的思考模式,有它著重的地方、願意或不願意碰觸的點。比方說,周杰倫寫歌、唱歌的方式當然跟我不同,那中間沒有高下之分。」

這樣的歷史縱深與平等思維,才是羅大佑真正過人之處。世局詭譎如怒海,人生莫測如迷霧,活到老了,羅大佑看出他,以及台灣社會,所需要的其實是「溫暖體諒而堅強的彼此保護,狂風暴雨中一顆不變的心」。

台灣何其幸運,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音樂人,用他們精準的文字和優美的樂章,表達我們想不清楚、說不出來的心與情,與我們一起長大、一起迎向未來。

(本文選自《逆風台灣》,近日由天下雜誌出版)


  人文薈萃

【極短篇】鍾玲/法衣之南下
鍾玲/聯合報
西元705年,京師洛陽天旋地轉。一過完年,八十二歲的周武皇帝就臥病癱在床上,她一天只有幾小時神智清明,其他時間都陷入沉睡。太子李顯每天帶大臣到迎仙宮來請詔處理政務,總見不到她,全由寵臣張易之兄弟傳話。宰相張柬之密告李顯一定要盡速清君側,以免張易之兄弟謀取皇位。李顯決定不下,憂心忡忡,親自到洛陽天宮寺拜見神秀國師。李顯說:「自從聖上臥病,我常常夜不成眠,國師可有安心之法?」

神秀知道太子難眠是因為懼怕母親,但他很快會發難取得皇位,神秀想是時候舉薦師弟慧能了,高齡一百的他顫巍巍地說:「說到能在頃刻間安人心的,有一個人道行比我還高,就是曹溪寶林寺的慧能禪師。」

李顯點點頭說:「就是那位得五祖傳法衣袈裟的禪師。」

於是太子取得聖旨,派內侍薛簡南下寶林寺迎接慧能來洛陽。慧能上表謝辭,自稱老病,願在山林終其一生。在內侍抵達曹溪之前,李顯已帶領宰相和羽林軍,衝入迎仙宮,殺了張易之兄弟和隨從。周武皇帝不得已下詔讓位給李顯,他就是中宗。國號恢復為唐。

中宗即位後一年,國師神秀圓寂了,中宗益發感佩志向高潔的慧能。欶令在慧能的故鄉廣東的新州修建國恩寺,並賜他一件磨衲袈裟。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此袈裟仍供在寶林寺,就是今日的南華寺。它是用高麗的磨衲絹製成,杏黃色,其上用黃金絲線精工繡了一千尊小佛像,邊上還用金線繡了龍紋。華麗的磨衲袈裟與古樸的法衣形成南轅北轍的對比。

就在這一年,707年,曹溪西南六百華裡的廣州城裡,有一位和慧能因緣很深的官員,叫韋璩,他任職都督府的參軍。他是位勤修北宗法門的佛教徒。他在廣州已聽過幾十位官員和士子盛讚曹溪的慧能禪師道行高深。終於在兩年後機會來了。朝廷下召令他出任韶州的司馬,兼代刺史。韋璩嘆了一口氣,自己一直外放偏遠的州府,官運不濟。但不幸中有大幸,一則可以時常去親近慧能,二則韶關城是他的知己小友張九齡的故鄉,他可以就近照顧張的家人,以前在長安就認識小他十多歲的張九齡,這位小友才華高絕,氣度恢宏,將來會成為國之棟梁。

韋璩到韶關上任才三天,就輕騎簡從去東北三十五華里山上的寶林寺拜見慧能。首座法海和眾師弟到山門來迎接本州的父母官韋刺史。在簡樸的客堂,一位瘦小的老僧盤坐几上,韋璩沒穿官服,他向禪師行跪拜禮,抬頭看見大師雙眼金光閃動。他虔敬地問:「弟子打坐,以清淨自己的內心,但何以不得清淨心?」

慧能說:「得悟不在打坐,是在心悟。內心清淨和內心煩惱,其性無二。住煩惱而不亂就是清淨。」

這幾句話像狂風掃去韋刺史眼前的迷霧,一語點破他對打坐和清淨的執著。大師已經修到菩薩的境地,他發願要把慧能的佛法傳遍天下。之後他問法海,他們曾否記錄下大師的開示,竟是完全沒有,因為大師不曾打算用文字來傳法。韋刺史想大師已經七十二歲,事不宜遲。當即恭請大師出山到韶關城外的大梵寺說法,並得到大師允許,可以作記錄。韋刺史下山前指導法海召集六位僧人,組成記錄團隊。

大梵寺大雄寶殿前的大石墀上,搭起了八尺高的講壇,共有一千多人前來聽法,全盤坐在石墀上下,坐前排的有韋刺史和三十多位下屬,三十多位士子,慕名而來的僧尼道俗一千人。壇上左右兩側共六位僧人伏案揮毫作記錄。慧能大師升壇了,他著一件寬大的僧袍,由赤褐色、青桐色、泥黑色布塊拼湊縫製。陽光下法衣泛起紫色的光,原來布料中縫入紫色的絲線。坐在壇上的慧能全身罩在紫色的微暈中。他一連說三天法,留下來的記錄就是《六祖壇經》前面的五分之四。現在流傳下來最早的版本是敦煌本的《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四年後713年七月八日慧能召集門下弟子說:「下個月我就會離開世間,你們有問題,現在就提。」

首座法海問說:「請問師父,應當由誰繼承法衣呢?」

慧能平靜地說:「法已經傳給你們了,你們就是繼承人;衣止於我,不再傳了。達摩祖師爺說過:『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既然是『自然成』,就不靠外物。」

713年八月三日大師圓寂。韋刺史曾為他寫碑文。

慧能圓寂後四十二年,唐朝由盛世轉衰敗,安史之亂,神州板蕩。到760年肅宗回到收復的長安,已經三年了,但天下尚未平定,史思明的軍隊聲勢浩大,他還在范陽自立為大燕皇帝。肅宗覺得最好有聖器鎮住京師,他知道六祖慧能沒有傳法衣給弟子,就詔令寶林寺把法衣送入皇宮供養。到763年終於平定了安史之亂,但肅宗已去世,太子就位,即代宗。765年端午節晚上,代宗夢見一位操粵語口音,個子瘦小的老僧在一片紫光中,對他說:「把法衣還給寶林寺吧!」

代宗驚醒,脫口大叫:「慧能大師來討法衣了!」

隔一天就敕令刺史楊瑊把供在內道場的法衣送回寶林寺。一千兩百多年後的令天,不知在南華寺的法衣安在否?


【慢慢讀,詩】綠蒂/空間
綠蒂/聯合報
流經無數的河

看過無數的雲

卻只想念一個人

    一首詩


不大 簡約而不富裕

不多 卻不憂慮匱乏

陪伴有你是最高的幸福指數

著墨有詩才是最華美的空間


海是一個大空間

天是一個大空間

故里微溫的小小沙丘

有風砂定格鄉愁的圖紋

是比海天更廣袤的空間


  訊息公告
破解英文雙關語的隱藏含意
Have no class除了「沒課」之外,也有「沒品、沒水準」的意思。這個雙關語,還有人把它印成T恤在亞馬遜的網站上販售。Class可以當品味,是不可數,例如:She dresses with a lot of class. 她穿著很有品味。

夜鶯與P. T. 巴納姆:電影《大娛樂家》裡的珍妮.林德
「我們都賭輸了。」電影裡的珍妮.林德這樣對男主角巴納姆說,並毅然決定賠上將來巡迴演出的合約行程。去年轟動一時的歌舞劇電影《大娛樂家》評價兩極。不過,在真實歷史中的劇情真如電影所演的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