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在近代歷史上,可說是席捲全球的疫情,特別是美國、歐洲、中國特別嚴重。在經濟的影響也是全面性的,各國呼籲民眾減少外出,並且封城、鎖國,起初是企業無法復工、衝擊供應鏈,後來更衍生出需求急凍,觀光、旅遊、交通、餐飲、零售百貨與相關服務業受到最大的影響,同時全球消費意願大幅下降,也衝擊其他產業,進而降低全球的投資意願。
而疫情的傳染途徑從境外到境內,從個人至社區,並發展成全城,可說是高度傳染性。同時,許多又是無症狀傳染,甚至有抗體又不代表免疫,真的是防不勝防,致使專家認為疫情持續期間絕非SARS之半年,甚至更長。這些特性使得全球今年經濟預期出現負成長的窘境,影響之巨大,可說是少見。
由於新冠肺炎衝擊巨大,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也是多層面的!第一,除了復工受到影響外,為了防止疫情在公司傳播,在家辦公、異地備援成為防疫必要措施。且為了避免群聚感染,董事會採取視訊會議的情況愈來愈多,公司也要避免影響決策品質。當然,就股東常會的召開,除了鼓勵股東進行電子投票外,實體股東會召開也要有社交距離與相關防疫措施。
第二,疫情導致部分產業受傷慘重,影響公司利害關係人。部分產業的營業收入受傷慘重,員工與管理階層必須減薪因應,共體時艱。而且,眾多公司之管理階層的薪資報酬制度,特別是分紅獎金與權益型薪酬,勢必受到疫情的影響,是否要調整、如何調整考驗各公司董事會的智慧;此議題必須在激勵管理階層與保障股東權益之間,取得平衡點。
第三,在今年現金股利方面,許多公司降低發放比率,而且不再進行股票購回,保留現金在公司,增加抵抗經濟衰退的能力。此一作法值得鼓勵,在高度不確定的年代,讓公司的財務能因應疫情的衝擊,考量的是所有利害關係人,而非僅著重於股東。
第四,在疫情期間,財務報告的查核程序,有部分因無法實地查核,而允許採取替代作法。希望上述放寬措施不會影響各國上市公司的財報品質,也不要增加審計風險。
第五,不僅個別公司受疫情影響,整體產業也受到影響。個別公司收入巨幅下降,以致降低償還應付帳款、借款的能力,以及相關契約的履約,衝擊產業上游業者、債權人與其他利害關係人,進而有可能產生滾雪球效應。產業上下游業者勢必要有協商機制,當然也有必要與銀行討論借款之續期,避免雨天收傘情事。
最後,由於疫情使失業率與無薪假不斷攀升,各國政府乃推出巨額的紓困方案,給予受害公司、員工現金補貼與資金援助,這些作為雖有利於舒緩上述公司、人民的財務窘境,但也埋下「未來」政府財政惡化的火種,而有加稅的可能性。同時,各國中央銀行又再度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未來也有資產泡沫的可能性。並且,政府也要求銀行給予借戶續貸、降低利率,將加大金融機構風險的承擔。
面對新冠疫情的擴散,重大影響公司治理的運作,疫情過後,勢必要扭正疫情期間所進行之權宜作為。
(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