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至今,許多國家鎖國、封城、暫停經濟活動,後座力已漸顯現,放無薪假者愈來愈多、領取失業救濟金者也激增,存款不斷消耗、財務恐慌感越來越深。甚至有民眾說,還沒被肺炎毒死,自己就要先餓死了。
在這樣的壓力下,一些國家積極部署「重新開放」(reopening)國家,例如美國白宮已發布指南,指導各州何時重新開放、以及如何重新開放。
觀察白宮所做指南,有幾個重點:
其一,若是在各行政區內觀察到連續十四天確診人數下降,方能考慮重新開放;而一旦確診人數再起,必須再度停止開放。
其二,由就業最大宗、接觸人數也相對單純的營造業與製造業先復工。
其三,各企業與商家,尤其住宿餐飲業、消費娛樂業等人潮相對密集的產業,必須提出事先部署,計畫如何調整營業模式、消費動線,復業的同時仍能保持社交距離,並監控人流。
這些做法反映我們未來面臨的世界,將是一個「新常態」:新冠病毒可能長存人類生活中,因此人與人間的適當距離必須重新定義,經濟運作模式也必須重新調整。
台灣疫情相對穩定,因此重振經濟聲音漸起。然而,在振興經濟同時,須體認只要新冠病毒存在一天,人類就不可能回到過去的日子,摩肩擦踵大吃夜市美食、萬頭攢動的活動和演唱會、集會餐會等都將步入歷史。供給、消費雙方都須體認新常態,做出相應調整。
日前拉斯維加斯市長古德曼在與CNN記者連線時表示,正積極爭取重新開放拉斯維加斯,但要如何避免顧客受到感染,是各賭場和秀場的事,若是這些企業無法避免消費者受到感染,則他們將被網路負評淹沒、無法再生存下去,因此企業必須好好想想如何重新開放。
古德曼言論乍聽荒謬,將所有責任都推到私部門,公部門不需做準備,但她也指出了一定程度的事實:要重啟經濟,企業與商家需要重新設計消費模式與消費動線,創造讓消費者安心的消費環境。試看台灣在敦睦艦隊疫情事件中,被公布足跡造訪過的店家,業績馬上直落,就表明企業與商家也必須做出調整,面對新常態。
目前國內已有不少店家做出因應,包括餐廳在餐桌間設置隔板、採取梅花座,各營業場所量體溫、要求顧客戴口罩、並將同時間人流控制在五成等作法,讓消費者安心上門。這是走向新常態的作法,讓防疫與拚經濟可以並行。
政府在考慮如何振興經濟的當下,是時候化禁止為引導了,將此前的禁止或勒令停業,轉換為引導各產業建立新模式;政府應與各產業公會展開對話,針對各產業如何建立新的標準、如何設計新的消費動線與模式做出規畫,在拚經濟與防疫間找到共存的方法。
人類每每在經歷巨變後,被迫思考、被迫改變,但也變得更進步;例如若沒有十七年前SARS教訓,今日台灣不會有這些防疫規畫與機制,局面可能全然不同。因此此時正應以新思維來思考重新開放與振興經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