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花車遊行踩街去 來體驗異國文化嘉年華


【carol的私房教養】為做童書的總編媽咪Carol從教養兩位可愛孩子的經驗及相處中,分享其最真切的心情與心得! 每一波漲潮,《財訊月刊》的讀者都賺到了!!訂閱【財訊電子報】讓您邁向致富之路,從劣勢成為贏家!!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5/20 第20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市政APP
花車遊行踩街去 來體驗異國文化嘉年華
美學台中
浴火重生的實感校園 光隆國小的合院式空間

 

cover
 
 
 

花車遊行踩街去
來體驗異國文化嘉年華

文/黃郁晴;圖片提供/台中市政府勞工局

 
異國文化嘉年華1
「友善國際勞工嘉年華」花車遊行讓台中全民同歡。

隨著勞動結構改變,自1989年起,台灣陸續開放外籍勞工作為補充性勞力,大台中合併至今,全市國際勞工人口數已攀升至全國第三高,以七萬七千多名藍領勞工為大宗。

此外,隨著國際企業進駐,台中市也有多達兩千名、來自全球約七十五國的白領勞工。這些來自異鄉的勞工朋友,每天一起和台中市民一起努力拼經濟。

在台灣,無論在勞動密集性產業或照護產業,愈來愈常見到國際勞工的身影。而尊重包容不同文化族群,是「在地城市」轉變為「國際城市」的必要條件。台中市長林佳龍上任後,即宣示「熱情友善、希望台中」的願景目標,希望將台中市營造為一個國際友善城市。對於這些飄洋過海來台的國際勞工,台中市政府勞工局格外重視他們的工作權益和生活條件,在其來台三個月內便會展開訪視輔導,針對工作適應、法令規定及雇傭問題調解,並設有諮詢服務窗口及勞動部設置之1955服務專線,二十四小時接聽國際勞工的電話。

打開文化交流之窗

 
異國文化嘉年華2
身著各國傳統服飾的國際勞工,熱情展現該國的文化特色。

同時,勞工局也很關心國際勞工的休閒生活,除了透過訪查時對雇主、人力仲介的宣導,也會不定期舉辦球類、音樂會或文化巡禮等活動,例如在第一廣場曾舉辦過「國際勞工國台語演講比賽」,讓他們在工作之餘得以放鬆身心,更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台中市的藍領外籍勞工,以越南、菲律賓、印尼和泰國四個東南亞國家為主,為了讓市民對國際勞工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有深度認識的機會,勞工局藉由舉辦大型活動,讓國際勞工和社會大眾彼此交流。

炎熱的五月也是勞工月,最初市府舉辦泰緬傳統習俗的「潑水節」作為代表性慶典活動,讓清涼的潑水大戰拉進彼此的距離,傳達東南亞民族熱情、開朗、友善的人文風情,為了讓潑水節的傳統文化以更多元文化的歡樂氣氛呈現,決定結合歐美慶典常見的花車踩街遊行,繼而在今年推出「友善國際勞工嘉年華」踩街遊行活動。期望透過國際勞工異國衣裝打扮、花車裝飾,展現出該國的文化特色,隨著音樂舞動,為行經的鬧區街道散播異國的熱情及友情。

花車遊行全民同樂

今年5月24日,勞工局將於台中公園舉辦「友善國際勞工嘉年華」活動,邀請外籍勞工與市民裝扮異國造型踩街遊行,同時舉行「創意花車秀競賽」由各國勞工或市民組隊報名參加,當日將有八台花車搭配熱情表演一起遊街,除了讓外籍勞工透過創意來表達母國的文化特色及人文風情外,也藉由讓市民共同參與,傳達友善國際勞工的理念 。

 
異國文化嘉年華3
身著各國傳統服飾的國際勞工,熱情展現該國的文化特色。

「友善國際勞工嘉年華」的遊行隊伍於台中公園集結後,預計於上午十點開始沿公園路、自由路、民權路、三民路再繞行回主場地,總里程約1.75公里,遊行時間約一個小時。勞工局表示,踩街遊行隊伍,參與人員會卯足全力秀出母國文化特色,新移民家族也可以帶著一家老小加入遊行行列,民眾若有異國裝扮卻苦無機會展現,也可以和親友盛裝打扮一起加入。

除了踩街活動,舞台區也會有別開生面的「特色造型走秀競賽」,不管是哪一國、哪一個民族,都能大膽秀出自我,專業評審將依服裝、造型、台風的創意加以評選,冠軍走秀王還能獲頒獎金。

在活動會場內,還有結合異國文化創意,陳列異國美食的特色攤位、創意DIY體驗、祈福廊道和風俗特展等。勞工局表示,「友善國際勞工嘉年華」活動不僅為了國際勞工而舉辦,包括新住民、原住民等不同族群也歡迎參加,民眾除了能享受異國美食,還能觀賞各國的文化展演、試穿異國服飾留念,保證讓大家度過一個熱情洋溢的週末。

一起來嘉年華
http://www.labor.taichung.gov.tw/
活動洽詢:(04)2382-3535 #12 許小姐、(04)2228-9111 #35523 邱小姐

TOP

 
 
 

浴火重生的實感校園
光隆國小的合院式空間

文;圖/林柏陽

 
光隆國小的合院式空間1
延續傳統合院精神的學習空間。

十五年前,一場台灣百年罕見的大地震,
讓許多人失去了家園,
位於台中太平的光隆國小,
也因校舍幾乎面目全非,
師生不得不忍痛遷校。
三年後,光隆國小的新校園重建了,
合院式空間的新思維,
不僅讓師生和在地社區增加互動,
也重新凝聚了人與人的情感。

台中市太平區光隆國民小學
位置:台中市太平區光興路487巷5號
啟用時間:2002年5月
設計者:王維仁與楊瑞禎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特色:校園空間以參與式設計為主軸,校園配置以合院式空間所組成,分散校園綠地讓教室外圍就是生態教室,傳承合院空間的精神與材料的延續,讓孩童不自覺的學習到不同合院尺度下的空間經驗。

下課鐘響,一到六年級小朋友們邊跑邊笑著衝出教室,在走廊上編著橡皮圈手環、或在大樹下笑著哼歌,更遠的,也有人正在玩著溜滑梯。這是位於台中市太平區的光隆國小孩子們日常的下課時間,看似平凡,卻隱藏著微妙的巧思,完全看不出這所學校曾經遭遇天災的打擊……。十五年前的一場大地震,讓無數災民飽受流離失所之苦,卻也讓光隆國小校園浴火重生。是什麼特殊的設計思維,可以讓重建後的校園樸實中又符合實用性,而且還能饒富趣味?

善用合院精神的在地特質

「合院空間」是傳統建築裡經常出現的空間元素,三十年前的台灣,合院聚落還普遍出現在居住的環境裡,但因大量土地被開發,目前已極少存留下來。過去台灣社會以農業為主,人們所需的戶外空間很大,家家戶戶都需要專屬的空地,用來曬穀、風乾米粉、製作醃菜、飼養家禽家畜、吃晚餐、乘涼以及舉辦婚喪喜慶等各式活動,可以說包辦了食衣住行育樂各種功能,隨之而生的傳統合院建築,便圍繞在土地範圍的最外圈,恰好產生一個具隱密性又功能性十足的「埕」。

當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戶外空間,生活就如同建築物一般「圈」在埕的周圍,與埕產生親密的連結,建築的內部空間反而不那麼重要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過去人們並不會將合院建築蓋滿整片土地的原因。

在過往的校園空間設計中,較少思考和計畫綠地的分配,往往留設一大片綠地作為操場,而光隆國小的校園配置,有趣之處在於將合院精神以另一種「大包小」的方式詮釋,教室與教室間組合成「尺度」(請見小辭典)較小的學習區域為「小合院」,將綠地分配在各個教室的周圍,希望讓孩子雖然人坐在教室,觸眼、觸耳可及蟲鳴鳥叫聲和綠意,成為最天然的生態教室。小合院群與辦公室的大棟建築則圍成更大尺度的「大合院」,在這不同尺度的綠地空間中,孩童會不自覺的學習到不同尺度下的空間經驗。

 
光隆國小的合院式空間2
位於入口處的辦公室空間,是較具公共性格的大型量體。

由校園的整體配置來看,入口在整片校地的北側,建築群體由北向南逐漸展開,動線也暗示著整體校園從開放到私密的過程。位於入口處的辦公室空間是一個較大型、較具公共性格的「量體」(請見小辭典),建築量體上有個大的方型開口,如同以建築體圍塑出垂直方向的合院空間一般,可說是從動線上和建築量體上均能展現合院精神的設計手法。

大屋簷下的風雨走廊

小學生最期待的就是下課的玩耍時間,如果在雨季或豔陽的天候下,空氣流暢、遮風避雨的半戶外空間,就成為孩童們最想逗留嬉戲的場所。傳承自合院,卻有別於傳統合院的斜屋頂,光隆國小只是簡單地將平屋頂拉長拉大,大量的廊下空間化身為風雨走廊,扮演著中介空間的角色,串聯辦公室、學習區域等各個空間單元,讓下課活動不被天候所影響。

好的校園建築空間設計除了要滿足使用者需求外,另一點是要與當地的場所、環境產生連結。光隆國小的建築材料取自合院、轉化傳統材料的特性,用會呼吸的清水磚作為主要牆面材料,再將傳統合院屋瓦轉化為金屬屋頂以利排水,廣場則利用透水性鋪面植草磚作為基底,讓雨水能與大地親密接觸,成為友善的環境校園。

史無先例的「新校園運動」

重回十五年前的時空背景,全國性的災後重建並非易事,當時的教育部長曾志朗曾發布一封給全國建築師的信,說明校園重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除了放寬許多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規定外,並明確訂定重建的方向和目標為「鼓勵學校與社區合作,共同探索新的校園經理模式」。

 
光隆國小的合院式空間3
銜接建築間的廣大平屋頂,形成半戶外的活動空間。

光隆國小由建築師王維仁與楊瑞禎聯手,以「參與式設計」的方式與社區合作,讓使用者不只有教師和學童,也讓鄰里認識到學校建築的可能性和影響力,也讓國小本身成為「新校園運動」的模範。

建築不只是美學的產物,在本質上更需要機能的探討與研究,回到問題的初衷,校園建築是因為使用需求而誕生,設計初期如果忽略使用需求,最後只會淪為沒有靈魂的校園。

光隆國小的參與式設計,就是期望透過建築師與當地社區的互動了解,與使用者們的需求探討,讓設計不只是建築師單方向的思考,要讓更多人在過程中持續性的參與討論,最後由建築師整合完成,才能創造好的校園設計。

孩子對於空間感知是好奇的,學校建築除了單純提供上學場所外,也能同時影響孩子對於生活空間的美感經驗。在光隆國小的案例中,融入在地特質的建築,能激發孩子對自身生活環境中地理、歷史和文化的興趣,也讓學習不只有正規教育的課本知識,還能以更多元的方式認識和體驗。

光隆國小的建築外觀並不華麗也不特殊,深入其中觀察,卻能從次序分明的校園配置、大小合院互相輝映的單元設計、生活中自然呼吸的材料等構成整體環境的重要空間元素中,體察其設計的初衷。細想下去,每個人在空間中的感受,均是由自身與所處地點的相對關係出發,慢慢往外延伸至更大的環境,而光隆國小將合院概念自教室群、辦公群、整體建築,一直推展至整個校園,我們倘若將其想法延續,是否也能在國小周邊、甚至太平區、大台中地區,找到相似的「大包小」合院?這或許是建築師預埋的伏筆,希望孩子們能在自然而然中體驗空間,並發現空間中的秩序美感與趣味吧!

 
林柏陽
林柏陽

〈名詞小辭典〉
尺度:人與建築物在空間中的相對比例。
量體:建築物在環境中占據的體積和量感。

〈本期專欄輪值作者〉
林柏陽
宜蘭人,大學在台中念建築,執業多年後在台中教建築。
充滿熱情的建築人,永遠嘗試各種可能的設計師。
關注建築的公眾性,認為建築是屬於大家的,而非個人;
希望創造好的公共空間,提升市民的實際生活與美學。
2014年入圍ADA新銳建築獎,
現為境衍設計事務所負責人,
並擔任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TOP

 
  完整文章請見:《臺中好生活》五月號NO.4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