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與俄沙皇當年簽署「璦琿條約」的簽約地:璦琿,在中共建政後,因修改生僻字地名、被改為「愛輝」;黑龍江日報昨披露,日前愛輝區的愛輝鎮政區名稱恢復為璦琿,理由是要發揮古城優勢建設旅遊勝地,讓地緣優勢變經濟優勢。璦琿恢復原名,外界原以為與今年是對日抗戰七十周年有關,目的是牢記歷史教訓,結果官方說法是要發展旅遊經濟;而「璦琿」正代表著俄國鯨吞蠶食原東北地區大量土地,斑斑血淚,對照現實,中俄現竟已建構戰略夥伴關係,此一復名時間點頗為敏感。
中共黑龍江省委機關報黑龍江日報,昨頭版頭刊載「區劃調整為龍江經濟社會騰飛添翼」文章,內容主要總結透過行政區劃合併乃至是更名,對原城鎮發展經濟的積極作用,並提及「日前,省政府又批准將黑河市愛輝區愛輝鎮政區名稱用字恢復為璦琿。」
此段愛輝恢復原名段落,出現在文轉二版的左下角,內容稱:「璦琿,這一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稱謂,承載著歷史、蘊含著文化、凝結著鄉愁、寄託著希望,在闊別六十年後重載史冊,可以讓世人永銘慘痛的歷史,也更期待它的魅力綻放,美好願景盡展眼前」。
至於如何盡展美好願景?文章稱:「發揮古城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優勢,建設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讓豐富的旅遊資源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把地緣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與全國各地開展經濟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吸引國內外投資者來這裡投資興業」。
文末更強調,「推動『璦琿』乃至黑河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璦琿被改名起於中共建政後,於一九五六年底,進行生僻字地名更改作業,依據當時大陸國務院批覆文件,黑龍江省將璦琿改為「愛輝」。
璦琿古城是清代黑龍江流域經濟、軍事與文化中心,曾設黑龍江將軍衙門與海關;一八五八年五月廿八日,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與俄國沙皇在璦琿簽訂「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六十萬平方公里領土。
璦琿作為地名,曾有:艾滸、艾虎、愛呼、愛輝等多種寫法;至於「璦琿」二字含義,歷史解釋有三種,一是蒙古語「可畏的武士」的意譯,二是滿語「母貂」之意,第三種解釋為「美玉」。
小檔案/璦琿條約
中俄「璦琿條約」,是俄國利用英法聯軍入侵中國之機,逼迫清政府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條約於一八五八年五月廿八日,由黑龍江將軍奕山與俄方簽定。清政府當時雖未批准,但在一八六○年的「中俄北京條約」予以確認。
「璦琿條約」主要內容有三:一、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畫歸俄國,璦琿上游東南的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二、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畫為清俄共管;三、原屬大清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只准大清國和俄國船隻航行。
該條約令中國失去黑龍江以北約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烏蘇里江以東四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中俄共管,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放棄領土所有權最多的條約。(記者汪莉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