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挖掘活水源頭


【大師輕鬆讀】提供投資理財、經營管理、趨勢與網路、企業名人的世界觀點,擁有效度、廣度、深度三效學習! 【數位閱讀電子報】給您無重量的閱讀!每月送上最新鮮的電子書訊息,最hito的作家專訪,來場閱讀新革命!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5/14 第23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篤定心志,穩固信心
證嚴上人專區 挖掘活水源頭
慈濟脈動 關山慈濟醫院 美麗與哀愁
焦點專欄 美好缺憾
篤定心志,穩固信心
純淨天然的花東縱谷,

吸引了無數觀光客短暫駐留

好山好水留不住當地人口大量外移;

佇立在臺九線中段的關山慈濟醫院,

前後四十公里並無醫院,

醫療責任重大,負荷也超乎想像。

但百位員工十五年來堅守崗位,

在現實的哀愁下,書寫美麗的一頁。

挖掘活水源頭
撰文.袁瑤瑤 攝影.阮義忠

在生活中體會佛法

這一兩年經常出門在外,無法時常隨師,但找出電腦�儲存的上人法相、翻看從前記下的筆記,就彷彿能聽到他老人家的聲音。

「修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不會說『冒煙是熱的』,因為打開冰庫也會看到煙。我會說:『你們去喝喝看,這是熱的還是冷的?』因為我希望人人在生活中體會佛法,而不只是聽聞佛法。」

「修行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能凡事善解;一念善起,所有的惡就會消滅了。善惡是相對的,善起,惡就滅;惡起,善就滅。所以要好好培養一念善心,有了善心,哪怕是惡緣,都能夠轉為善緣。因此要將這顆心照顧好,修行是修心養性,就是修這一念心罷了。」

無見證就無法覺悟

「人生時間有限,我常將人生當作時鐘,過去的永遠無法再回來,所以我不允許等到一件事做完,才做另一件。我的人生哲學是『多管齊下』,將時間拿捏準確,要做,就必須立定志願、堅持方向。要透徹道理,就必須好好用心體會。」

「聽聞佛陀的教法,體會道理,然而,若無見證就無法覺悟。不必想多麼深奧的佛法、大道理,只要以最虔誠的心待人處事、實際付出,腳踏實地做了之後才說。」

「佛陀所開的法門很簡單,只要去除貪、瞋、癡,我們的煩惱就可以消除,本性就會清淨。凡夫所求千奇百怪,所以心被擾亂了,往往為了找八萬四千法門而在那�團團轉。其實,修行只是這麼簡單,斷貪、瞋、癡。哪一個人心亂不是為了貪?」

付出比接受快樂

「人生的『苦』來自於惡習不斷加重,『集』了種種煩惱,造了許多業。眾生共業,會惹來天災人禍、社會家庭不安等災難。如何才能消弭災難?唯有以愛化災。要『滅』苦,就必須修行於『道』,滅除種種煩惱、人我是非、貪欲。將小我欲念、小愛,開展成大我無私的大愛,如此就可以與『道』——即真理會合。這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法。

明白四聖諦之後,要行入人群,利濟眾生;在此過程中,『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力量很大,也讓我輕安自在。所以我常常鼓勵人:付出比接受快樂多了。」

挖掘活水源頭

「有朝一日,我不在了,源頭的水倘若斷絕,大家點滴累積的力量漸失,苦難病痛的芸芸眾生,誰來照顧?有了活水源頭,病痛苦難的眾生就能長期得救。

我仍然繼續開闢福田,挖掘活水源頭;源頭在哪�?就在人心。其實人人心中都有愛,但是有許多人將愛埋藏起來。愛心最完美的表達,就是付出,以智慧付出愛心,無形的愛就能化成有形的真善美。」

「我們的智慧在人群中,不受外來的形態、聲音而動搖;雖然世間有污濁,但是還有這麼多『心地農夫』勤耕福田,世間就會有希望。」

關山慈濟醫院 美麗與哀愁
撰文•黃秀花 攝影•黃筱哲
純淨天然的花東縱谷,

孕育出馳名的池上米、關山米,

這是老農劬勞終生所付出的成果。

美景當前,卻掩不住淡淡愁緒,

好山好水留不住人口大量外移;

佇立在臺九線中段的關山慈濟醫院,

也總難覓得醫師長期留守照顧民眾。

關山慈院前後四十公里並無醫院,

醫療責任重大,負荷也超乎想像。

但百位員工十五年來堅守崗位,

在現實的哀愁下,

書寫美麗的一頁。

八十二歲的鍾廷妹阿嬤,六年前騎摩托車載孫子去上學,回程途中遭後方一部來車撞倒,昏倒在地,路人叫來救護車送到關山慈濟醫院。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她頭部外傷併右側硬腦膜下出血、蜘蛛網膜下出血,此外,左側鎖骨骨折;經神經外科醫師為她做固定,並收治加護病房,打了止血針、腦消腫針及降腦壓等藥物治療,脫離險境。

六年後,從楊梅返回關山掃墓的她,站在次媳所開的服飾店門前,回憶起這段經歷,直呼命大:「還好有關山慈濟醫院,才救了我一命!」

五年前,從中部來關山畢業旅行的裘姓女高中生,騎自行車遇下坡不慎摔倒,顱內出血、重度昏迷,也是送往關山慈院急救,由神經外科楊震醫師為她動刀取出血塊。

現在,裘同學已自大學畢業,在一家連鎖書局上班,每逢三節都寄送中部名產給楊震醫師,她說:「楊醫師就像是我的再生父母,我都喊他『乾爹』!」

關山慈院啟業十五年來,搶救無數病患;對本地人來說,若無這家醫院,往南或往北都要四十公里,才能得到救治;對外地遊客更不可或缺,若遭遇緊急狀況,未能及時處理,後果不堪設想。

堅守在花東縱谷上,關山慈院所面臨的挑戰不小。醫師難覓,專任者每人都要身兼數職;護理和醫技人員雖相對穩定,但也是多角色、多功能,這就是小醫院的特色。

地廣人稀,人口外流,病人數量不足以支撐營運,維持這所綜合性醫院的運轉不容易,月月年年都在虧損,但慈濟建院從來只問有無需要,而不以成本做考量。

正如神經外科楊震醫師所言:「剛來關山服務時,發現看診數量很少,我常擔心業績不足造成醫院負擔;但每當看到病痛纏身的鄉親,因為我的治療而解除痛苦,就覺得這家醫院的存在價值非凡。」已服務滿八年的楊震,談起心路歷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專科醫師多角色多變化

多年前,楊震收治一位家住池上的中年男子,罹患罕見的兩側腦中風出血,四肢幾近癱瘓,醫療團隊緊急為他開刀止血。男子原本失業在家、生活沒重心,「重病後,他開始反省自己沒有照顧好女兒,也愧對父母,未善盡奉養之責。」楊震說,在家人鼓勵下,病人很努力做復健,逐漸恢復正常,開始認真工作養家。「看到這個案例,就覺得我的付出很有意義,心也比較安定了。」

到職邁入第三年的胸腔內科醫師蕭詠聰,受衛福部派遣來到這個小鎮。他坦言,一開始很不適應,交通不方便,也不像在醫學中心只做專科,「這�是全包,除了門診、急診、住院業務外,還要走入社區做居家衛教,另外也要支援海端衛生所及武陵戒治所看診。」

角色多樣化,確實對醫師是一大負荷,但蕭詠聰磨久了,發覺其中興味:「以往我與病人的接觸僅限於醫院,不曾到過他們家中去看生活環境;透過往診,讓我見識很多真實人生的無奈,也了解有些病人為何一直執行不好醫囑。」

三十三歲的蕭詠聰,生長於彰化、一直在繁華都會求學,不曾想過有人會求醫困難。在關山,親眼看到病人行動不便,家屬又必須工作,沒法全心照料;而從住家到醫院,路途偏遠加上缺乏交通工具,就醫非常辛苦,「這些是最弱勢的一群,若我們不理,又有誰會理呢?」

蕭詠聰在急診值班,碰過兩次父母直接抱著小孩來求救,而非救護車載送,直感不可思議。其中一位出生才七天,到院前已沒心跳、呼吸,經搶救後依然回天乏術;另一位一歲多孩童溺水,雖救回性命,但傷及腦組織,智力勢必受損。

他想著,若無這家醫院,這些危急病患的生命更加沒有保障;而一些常見疾病,例如肺部發炎、泌尿道感染、輕微胃潰瘍等,可在關山慈院就地收治,也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在此,他深感自己從醫很有功能。

同樣受衛福部指派,到職七個月的風溼免疫科醫師王文修,每週五上山做巡迴醫療,就睡在簡陋的霧鹿衛生室,看診到晚間九點才休息,一大早又要起床繼續看診,中午才下山返回關山慈院。對三十歲出頭、家住新北市的城市大男生而言,是前所未有的體驗。

「從南橫下山,一天只有兩班公車,非常不方便,部落居民生活已不好過,若因緊急狀況,需包車下山看診,對他們更是一大負擔。」體會居民求醫困境,王文修努力調整心態,「來到鄉下,我就要學會放空自己,過全新的生活。」休假日騎著單車四處探訪、攝影,或者蹲在路邊跟小農購買青菜回家烹調,他享受此地的風土民情,以及庶民的單純及善良,珍惜著在都市中逐漸遺落的一部分。

急診守護本地人與外來客

今年三月十五日關山慈院滿十五周年,院方提前一週舉辦馬拉松路跑活動,分成十四和四十二公里。就在開跑前,一位來自臺北的參賽者,因前一天才跑完南橫公路一百零八公里長跑,下山後突感身體不適,當日就來掛急診。

當班的麻醉科醫師楊曜臨一檢查,發現是橫紋肌溶解症,立即補充電解質,又開給藥劑利尿,情況逐漸緩解。「這種症狀不算嚴重,處置上也很簡單,但若沒把尿液中的肌蛋白排掉,就容易造成腎衰竭,若再繼續惡化,就會不治。」楊曜臨說得嚴肅,正因生命不容輕忽,這也是守護在臺九線上的每位醫護人員必須肩負的任務。

關山慈院西醫專任醫師僅六位,其他門診則由花蓮總院派員來支援,但主力還在這六人身上,看門診、照顧住院病人,還要外出做居家照護、上山做IDS(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巡迴醫療;每個人每週輪值一天急診,通常是早上八點半到翌日早晨八點半,整整二十四小時,對醫師的體力和耐力都是一大考驗,也因此楊曜臨形容:「值完班後就好像剝了一層皮!」

楊曜臨還未專任時,從花蓮慈院輪派來支援,有一次看到潘永謙院長在連續假期找不到幫手,必須自己值班三天三夜,他很有義氣跳出來幫值一天一夜;次日再自行開車趕回花蓮慈院值班,沒想到遇上心臟外科有急診刀,上場麻醉,超過三十小時不眠不休,體力嚴重透支。

值急診就像跑馬拉松,經年累月,十分辛苦,也難怪醫師人力始終匱乏;即使醫師能夠承受,親人也會擔心他們的健康,不一定支持。

急診室代理護理長余黃素怡說:「急診是個沒有掌聲的地方,處理得好,功勞可能在後頭;萬一病人狀況不佳,醫護都要承受很大壓力。」她待在急診十三年,深感工作雖勞苦,但此地卻不能沒有緊急醫療,若不然送至最近的玉里或臺東醫院,各要四十公里,民眾的生命一遇危急,哪有時間再耽擱與等待。

特別是鄉村老年人口多,突發的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氣喘病等,都必須及時施救,才能搶救回來;農忙時,常有民眾被機器割傷、噴灑農藥時中毒,甚至被毒蛇咬到,這些都不算小病,若處理不慎,仍可能致命。

還有觀光季節一到,遊客大量湧入,常有腹瀉、食物中毒、傷風感冒等來求診,疾病包羅萬象;最怕的是車禍造成重大傷害,如顱內出血、身體骨折碎裂等,都必須緊急進行開刀。余黃素怡說,雖然關山慈院專科有限,但極盡所能搶救,設法先讓病情穩定,如有需要再後送轉院,以空間換取時間,病人的活命機率會更大。

行政和護理在地化更貼心

「阿姨,您好,這麼早就來了!」「阿伯,您不舒服嗎?有什麼需要我服務。」對關山慈院行政同仁張寓鈴來說,掛號櫃檯就等同醫院的門面,她在與鄉親們互動時,親切又和藹;也因為她是在地人,對於家鄉的長輩總有一分疼惜的感情。

張寓鈴的娘家住太麻里、婆家在池上,雖是排灣族姑娘,但她會講閩南語,也懂一點客家話,招呼看診的阿公阿嬤更能貼近其心,「這些技巧都是跟慈濟志工學的,他們在大廳服務病人時總是面帶笑容、輕言軟語。」

到職十三年,張寓鈴因常與鄉親接觸,聽他們訴苦,又見醫院社工員頻繁更替,促使她決定兩年前轉換跑道,積極進修、攻讀社工系二技,同時承擔社工業務;憑藉著助人熱忱,遇到窮苦病患時總是想方設法找尋資源和補助。

海端鄉衛生所護理師劉玲宜即指出,每當有個案通報慈濟,都是張寓鈴和志工們一同去關懷。一位住崁頂的獨居老婦人,家中沒有門窗,下雨時屋子會漏水,夜晚則點蠟燭照明,煮東西用烘爐;她患有多種慢性病,膝蓋又退化,只能爬行,處境堪憐。

經張寓鈴和志工們改善阿嬤的住家環境後,屋子多了棚布遮蓋不再漏水,也裝了電燈,又有全新棉被和衣服;此外想到阿嬤煮食不方便,便定期提供食材,請鄰居幫忙烹煮。「這些都是我該做的,也幸好有志工們一路相伴。」張寓鈴說,從行政職轉為社工員,她還有很長的學習之路,幸虧師兄姊願意支持;還有關山慈院作後盾,她更能用心扶助家鄉父老。

而身為關山媳婦的吳淑蘋,目前擔任專科護理師,從工作中觀察到本地是長壽之鎮,很多時候是老人照顧老人,六十多歲兒女陪伴八十幾歲老父母住院者不在少數,也見識過經濟環境不佳的病患;她印象中,有位陪病的女兒每天都會消失一、兩個鐘頭,到了中午才又出現,原來她去餐廳打工,幫人揀菜和洗碗,以賺取微薄收入。

「看到這些個案,都讓我好心疼。」吳淑蘋說,早年她在花蓮總院擔任腸胃內科護理長,重點是把病人身體照顧好,以便能早日出院;來到這小鎮醫院,病患十分多元,還常碰到一些老人平常由子女接去外地同住,生了重病就想落葉歸根,需要臨終醫療時,關山慈院就扮演這樣的中繼角色。

「我們或許服務量不大,但希望對每位病人都盡心盡力。」吳淑蘋強調,自己是當地的一分子,服務每位鄉親,是責任也是使命感;況且,不少老人還是看著她夫婿長大,照顧他們也等於侍奉自己的長輩,情感上又加深了一層。

鐵人院長難行能行十三年

問起慈院同仁守護關山的甘苦,大家異口同聲讚歎院長潘永謙的奉獻。

潘永謙是來自香港的僑生,臺大醫學系畢業後就到花蓮慈院服務;十三年前,當派駐關山的骨科醫師將調回花蓮,老長官陳英和名譽院長徵詢潘永謙到關山服務的意願,他毫不考慮就答應:「理由很簡單,當個外科系醫師,哪兒不能去?哪�需要醫療,就該往哪�去。」

若只做骨科醫師,那還單純;二○○五年起他接任院長,壓力有增無減,偏遠醫療難以要求收支平衡,關山慈院每月虧損兩百多萬,連同民眾欠款無法繳回的呆帳,一整年也七、八十萬,兩者加總起來,每年賠錢超過兩千萬元。

關山鎮周邊輻射的五個鄉鎮,十五年來人口不斷外流,已少掉超過一萬,就醫人數不多,這家醫院仍勉力經營,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難以計數。潘永謙舉例來說,值一個急診班,不僅有醫師和護理人力,包括檢驗、藥劑、放射科和掛號櫃臺等,這些人員都算正常班別,即使服務量有限,還是要支付全額薪水。

「這也說明了為何東部只有政府和宗教醫院設立,看不到任何一家私人的財團法人醫院。」潘永謙說,若非上人一念悲心,不忍偏遠地區民眾缺乏醫療,而傾全力給予支持,以及全球慈濟人不斷捐輸,這家醫院才有可能存在迄今。

潘永謙再以關山、池上、海端等三鄉鎮做估算,總人口數不過兩萬,關山慈院每月虧損兩百多萬,就等於補貼這三地民眾每人一百元。「若無這家醫院,人們無論到臺東或花蓮看病,一趟交通費和家屬請假作陪的人力成本費用,至少也要一千元。所以總的來說,慈濟雖然虧損,但終究讓民眾能夠得利。」

而潘永謙身為管理者最大的困擾,就是留不住醫師。年輕醫師通常只待一、兩年就會求去,人員不停轉換,民眾的信賴感也會降低。「連本地年輕人都往外移了,又怎能奢求外地人來服務。」潘永謙一語道破此地的先天困境。

關山慈院院區小,發展潛力有限;關山鎮到了晚上八點就人煙罕見,商店早早打烊,雖說也有小學、國中和高職,但學生數量少,競爭力不夠。這些都影響醫師攜家帶眷定居關山服務的意願。

近幾年,潘永謙嘗試向政府申請公費生前來服務,若每年能順利招募一名,那麼年年都有生力軍,即使有人員流動,還是可以保證不缺額。醫技、護理和行政人員則大量採用本地子弟兵,讓他們有回鄉服務機會;實行的結果,現在是滿額編制,人力相對穩定。

勞瘁筋骨只因生命無價

「潘院長很辛苦,找不到人值急診時,他就自己來。」潘永謙連值兩、三天急診是常有的事,急診室代理護理長余黃素怡看在眼�,疼在心上。特別當院長夫人生第一胎時,因為胎兒有心雜音需送至設備較齊全的醫院提前剖腹,那天又逢院長值班,他走不開,就找了一位麻醉科女醫師去代簽手術同意書;而嬰兒出生後,住進保溫箱,也是那位醫師代為辦理。

「那可是他們夫妻倆盼了八年的孩子呢!」余黃素怡說:「當時院長應該很天人交戰,一邊是妻兒、一邊是病患,都需要他照顧,他卻選擇大我而犧牲小我。」現今,他們已有三位千金,是他公務繁忙之餘最大的慰藉;每當望著電腦桌面上的妻女們照片,他的疲勞也頓時消退了。

去年十一月,潘永謙獲厚生基金會頒發第二十四屆醫療奉獻獎的「個人奉獻獎」,表彰他對偏遠醫療的長期貢獻。聽到這個好消息,長年仰賴關山慈院提供醫療協助的聖十字架療養院修女們也來祝賀。院長高德蘭說:「這十三年來,就一直看他撐著,精神和體力都耗費很多,怎可能不累呢?但他堅持下去,就像『鐵人』一樣。」

來自奧地利、在臺服務逾三十載的裴彩雲護理長,也讚美:「鄉下地區很難留住醫師,他一待這麼多年,幸好家人們能體諒,這樣的奉獻不是金錢可衡量,已經超越了世俗的價值。」

但潘永謙卻說,這個獎項應屬全院一百餘位同仁共同擁有。關山地闊人少,為了保障民眾健康,醫護上山下海,盡可能照顧到每個角落,也因此人力和時間的付出都要加倍;他很感謝全院同仁願意同他一起努力,大家志向一致,無怨無悔。

為了民眾的付託,也不負全球慈濟人所望,關山慈院和潘永謙仍會堅守在花東縱谷臺九線上,只因生命無價。

美好缺憾
「執著」,真是可怕;

就算是好的人事物,只要執著了,

就不自在,也會痛苦。

仔細思考執著的原因,有時候是自己所欠缺,

因為有求,好不容易想求的東西接近了,就會執著。

今天翻書剛好看到一段話:

「人生如果破了一個大洞,

可以從洞�看到以前不曾見過的事物。」

突然明白,

不是努力填補那個難以彌補的缺口,

而是要學會如何從破洞中看見生命的美好,

細細品味過往那些可遇不可求的相遇與體會。

也終於明白,

面對許多事情時,上人總是有正向的心,

或許就是深知失去不能再找回,

再多想就是妄想。

就從那洞中,

找到不一樣的美好風景吧!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81期

兒童文學的新藍海是…
如果說,繪本是現階段兒童文學出版的大宗,那麼,橋梁書就是兒童文學近年出現的新藍海。橋梁書,就是一道銜接圖像閱讀與文字閱讀、培養兒童獨立閱讀能力的橋梁。

毀童年!《還珠格格2015》要讓戲迷看哭了
經典瓊瑤劇《還珠格格》推出新版本了!最近大陸出現了名為《還珠格格2015》的戲劇,不過看到劇中演員的模樣,讓網友大呼「這是農村版嗎?」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