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女人迷》擁抱女性意識 職涯VS.家庭不是單選題


【carol的私房教養】為做童書的總編媽咪Carol從教養兩位可愛孩子的經驗及相處中,分享其最真切的心情與心得! 每一波漲潮,《財訊月刊》的讀者都賺到了!!訂閱【財訊電子報】讓您邁向致富之路,從劣勢成為贏家!!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5/20 第24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女人迷》擁抱女性意識 職涯VS.家庭不是單選題
美國眼鏡商Warby Parker 不求A 只求「B」
 
女人迷》擁抱女性意識 職涯VS.家庭不是單選題
文/楊雅筑
你認為,女性該是什麼樣子?

纖細的身材、白皙的皮膚、長而柔軟的秀髮、溫柔的聲調……,真的是女人該有的樣貌嗎?

而職場中還得兼顧家庭與生活的女性,又會是什麼樣子?

下了班匆忙趕去托兒所接孩子,一邊掛心還沒有完成的簡報,可能得把孩子哄睡了才能趕工;老公又要加班應酬,得幫行動不便的婆婆準備晚餐,好多家事做不完,哪裡有空準備明天的會議資料……,擔任媳婦、母親、妻子等不同的角色,是不是只能蠟燭兩頭燒,最後只得在家庭與工作中作出抉擇?

「我們一直想表達的是,每個女人都應該意識到,我們不是只有一種樣子,更不是只能成為旁人認為我們『應該』有的樣子。」女人迷(Womany)營運長陳怡蓁(Tanya)以她沉穩而堅定的語調接著說,「而我認為,多數女性迷失在別人認為妳該進入的角色裡,常是因為女性不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好像只能照著大多數人的期望、大部分人對於女性認定的角色去做選擇。我們希望可以打破這樣的迷思,傳達女性意識,這其實和女人迷誕生的過程很像。」

女性意識≠女權主義

「2011年的一個下午,我和女人迷的共同創辦人瑋軒在姐妹的聚會中,正好看著窗外行人來來去去,我們突然有了共同的疑惑:有沒有發現最近很多女生打扮得很像?到底大家對於美(正)的標準是什麼?」Tanya笑說,她經常在各種場合分享這個對「美」覺知的過程,也是女人迷誕生的過程,百說不膩,那是因為她發現曾幾何時,大家對於女人,或者說是好女人、美麗女人的定義變得如此狹隘。白皙纖細、大眼挺鼻、非常罕見比例之寬闊上圍、不容許歲月的痕跡、為家庭奉獻、犧牲自己支持男人的事業……,既定印象的累積影響,讓許許多多的女性開始有了「模仿的對象」,卻忽略了自己原本存在的美好。

Tanya回憶,「我記得,當時的我出門一定要先畫濃妝、寧可不健康也要瘦成紙片人、穿著跟從流行趨勢卻不檢視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我們總是把自己跟主流媒體上見到的女性比較,所以怎麼看自己都不滿意,對於『女性該有樣貌』的追求,我並不快樂。

於是,我們突然意識並認真地討論,我們可以怎麼做以改變現狀?台灣為什麼沒有一個告訴女人要活出自我的平台?」一個午後的時間,主張「女人千變萬化,而每個女人都唯一」的雛形被想像出來了,無畏的女力精神,讓被稱為「最走心的女力媒體」——女人迷,不斷成長壯大至今。

「很多人以為,女人迷強調女性意識,好像打著女權的旗幟,但是我們想強調的是性別平權以及既定印象的改變。」Tanya舉例說,性別歧視尤其深刻地展現於職場中,反應在薪資就是同工不同酬,根據國外調查,女性的平均薪資只有男性薪資的77%,而台灣的人力單位調查也顯示,16至25歲的女性目前薪資約是男性的九成,但這個差距隨年齡成長越來越明顯,36至45歲的女性薪資約只剩男生的八成,差距可能來自於升遷機會不平均、婦女二度就業薪資下滑等。再者,面對有懷孕計畫的已婚女性,公司通常會有疑慮,即便因為性別平等法規而未展現出來,還是會為這群女性貼上標籤。

「我們想要凸顯並改變的就是這樣的現狀。」Tanya強調,對於女人迷而言,女性意識不是張牙舞爪,而是溫柔的力量。

職涯vs.家庭不是單選題

「女性意識延伸到職場中,我認為很有趣的議題是︰誰說媽媽才能帶小孩?誰說男人不需要育嬰假?有工作的母親和父親都必須擔負更大責任,沒有任何一方『被迫』在家庭與工作中選擇,或『必須』被犧牲。」

Tanya說,自己曾經也認為選擇只有一種,兼顧家庭並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是個天大的挑戰,但女人迷讓這件事成為可能,「當夥伴們因為家庭有休假需求,例如:比較長的婚假或產假等,我們都會事先溝通討論,了解雙方需求和目前工作狀況,儘速找到代理人讓工作無空窗,並運用不同的專案管理軟體、網路生產力工具,安排人力和工作,更讓休假的同仁回公司以後可以無縫接軌。」

「我們認為員工們是我們辛苦找到認同公司理念的人才,是可以走長遠的夥伴,當然,有時候經過考量仍有不得不的離開,我們還是會和他們維持聯繫,延續其他合作關係,畢竟這些人最了解女人迷要的是什麼,例如︰作為我們的國外特派記者或是外編、專案合作人。」

對於女人迷而言,女人的樣貌不只有一種,工作也是,Tanya強調,變通的方法很多,而且誰說工作一定是得乖乖待在辦公室?千萬別因為迷惘而讓人生成為單選題,放棄更多的可能性。

發自內心擁抱女性的職場

而女人迷重視女人,但不是只有女性,「我們希望女性意識影響的不只是女性,還有異性,甚至同性戀者,開始勇敢檢視是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可以有哪些不同面貌。」Tanya表示,女人迷成立之後,獲得許多回饋,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父親的來信,他表示自己當了爸爸、有了女兒,才開始想像身為女人是什麼樣子,在工作與人生中會面臨哪些不同的挑戰,所以理解女性意識的重要,也希望女人迷持續陪伴女孩或女人們成長。

身為女力媒體,女人迷的成員也不都是女性,4名男性工程師在認同女人迷的理念之下加入團隊、投入工作;更有男實習生形容,在女人迷工作,像談一場戀愛,重新認識、了解女性。

「我們營造一個對於女性友善的職場,是因為我們的團隊從裡而外、發自內心地擁抱女性意識,不管是男是女,女性意識都內化成我們的特質,這不是訂定某些制度就可以達成的。」Tanya解釋,自己過去曾經待過不少大公司,現在大多數企業針對女性也設立不少貼心的制度,但關鍵是,有意識地認同女性的特質與價值,才可能避免這些制度淪為形式。

「以前我們最常討論的是生理假到底可不可以請這件事,即便公司有生理假,但員工真的敢使用嗎?我還記得這個議題在當時獲得很大的迴響。」Tanya舉例說。

Talk Talk Day 分享的靈魂更有力量

從內而外、自然而然對女性友善的職場,就是女人迷散發出的氛圍。「關於學習,我們有提升自我教育基金,針對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客製化組合,還隨時會邀請專家替大家開專業或心靈課程;關於育嬰假、產假各種女性福利,我們當然也比照法規辦理。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每年有瘋狂戀愛假1天和傷心失戀假1天,男女都適用。」

Tanya微笑地說,「不用任何證明,只要你想用1天好好去戀愛或是大哭一場,我們都會准假。我們認為,照顧員工心靈的需求有時候更為重要。」

「我還想特別提的是,女人迷很重視『溝通』和『分享』,這是具備有女性覺知的領導人都應該善用的一項特質,好好地對話,能讓團隊更有力量。」Tanya進一步說明,女人迷的創辦人們非常重視「和夥伴聊天」這件事情,隨時具備和夥伴們連結、互動的敏感度,發現對方有需要溝通或聊聊的事情,就會放下手邊工作去「戳戳」對方,意思是︰嘿!需要聊聊嗎?有問題就要說,而且,學會尋求協助(call for help),也是女人迷夥伴們的默契。每一季,女人迷的創辦人還固定會和每位員工一對一聊天,談談彼此,也聊聊未來目標。

另外,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五下午,是女人迷的「團隊聊聊天」(talk talk day),無論如何大家都會空出半天,離開辦公室,或許是找一間沒有去過的餐廳,或者是在一片公園的草地坐下,可以玩遊戲、聊是非、談感情、討論國家大事,讓大家在忙碌中稍微偷個閒,也藉由分享更了解彼此。

online到offline 女力崛起

自女人迷成立以來,台灣越來越多的女性媒體如︰妞新聞、CAREhER紛紛出現,Tanya樂見於女性的自我覺醒,她也表示,從女人迷的發展可以發現,女性意識越來越被重視,從零開始至今,網站每個月已有120∼150萬的不重覆造訪次數,臉書上關於性別意識議題的分享以及讀者回饋也越來越熱烈,「女性意識的成長,就如同女人迷是成長中的新創公司一樣,而有許多女孩更是跟著女人迷而成為女人的。」

此外,許多女性企業家如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雅虎執行長梅麗莎.梅爾(Marissa Mayer)挺身而出地分享,也讓職場女性發現更多可能性。「我們在和專注於『婦女創業飛雁計畫』的中山管理教育基金會合作也發現,台灣女性對於創業的需求越來越多,女力的崛起不是趨勢,是正在發生的事實。」Tanya指出,2015年,女人迷也將執行更多女性網路媒體從線上(online)到線下(offline)的跨界計畫,包括︰打造女人迷樂園、辦理高達6百人的聚會、發展女人迷自有產品品牌等。

「這些都是女人迷將觸手伸入實體,接觸更多群眾的方式,也是希望能持續擴散女性意識理念,帶動友善的女性職場效益。尤其是女人迷樂園,我們規劃了共同工作空間跟展演空間,將會安排1百位女人來這裡分享故事,籌劃從心靈到身體的女性培力課程,更重要的是,還有讓我們彼此訴說內心悄悄話的空間。」Tanya說。

面對正對於工作、職涯、家庭或人生規劃感到猶疑與不安的女性們,Tanya建議,「傾聽內心的聲音、看看外面的世界,告訴自己女人有很多種樣貌、美麗有不同的表現方式,然後自我認同、選擇自己熱愛的事物,就能成就自己最美麗與合適的樣子。」她也強調,「男人可以在女人迷了解女人,女人則能在這裡發現自己!而選擇,永遠不會只有一種。」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5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美國眼鏡商Warby Parker 不求A 只求「B」
整理撰文/潘俐婷
印度人Anil在距離孟買有2小時車程的鄉鎮開了一間眼鏡行。雖名為眼鏡行卻跟都會地區擁有透明光亮的玻璃櫥窗,櫥窗內陳列各式各樣的眼鏡框,還設有專業的驗光室迥然不同。Anil店內陳列的商品不多,店面也不夠新穎,但他經常免費幫當地的學童測量視力、驗光,若學童有近視等視力問題需要配戴眼鏡,他也儘量以當地居民可以負擔得起的低廉價格賣給他們。其實,Anil本身也是窮苦人家,只不過當年他獲得非營業組織Vision Spring的幫助,不僅配了眼鏡矯正視力,更學會基礎的視力檢查工作,以及如何銷售眼鏡給周遭需要的人,讓自己有能力謀生來做生意賺錢。

而Vision Spring則與美國新崛起且為B型企業(B Corporation)的美國眼鏡商Warby Parker共同推廣消除貧窮計畫。

B型企業 賺錢與公益不衝突

Warby Parker於2011年5月,通過美國非營利組織B研究室的評估認證,成為一間B型企業。他們深信賺錢與公益並不衝突,兩者可以共存。秉持這份信念,Warby Parker與非營利組織「Vision Spring」進行一項「買一捐一」合作計畫。消費者在店內每購買一副眼鏡,公司就會捐一副眼鏡給非營利單位,讓他們有資源援助印度、瓜地馬拉、薩爾瓦多等貧窮地區民眾。截自目前為止,Warby Parker已經捐出超過1百萬副眼鏡。

除此之外,Warby Parker更藉此機會訓練當地民眾,讓他們學會基礎的視力檢查與視力保健宣導工作,以及學習如何銷售眼鏡。透過有系統的訓練,讓更多像Anil這情況的人得以自給自足,也讓計畫能夠永續經營下去。共同創辦人尼爾•布盧門塞爾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這個運作模式,讓他們懂得將這些需要幫助的人視為顧客,看到顧客真正的需求,以提升良好的顧客服務,而非將這些人當作貧困的人,這不是施捨的概念。」

根據Nielsen調查,全球有46%顧客在購買商品時,會願意付出額外的錢,來作為公司回饋社會的資助金,其中40歲以下的顧客占了60%,其特性就是當他們在做出購買決定時,時常會參考社群網站的意見,此外他們比較關注於環境、教育以及飢餓等全球性議題。

所以,共同創辦人布盧門塞爾表示,當Warby Parker企業進步的同時,也必須帶動整個社會向上提升,因此他們的核心企業理念除了提供好品質且平價的眼鏡商品之外,更多了一份社會責任,貫徹這項核心價值,將會吸引更好的人才與資金。

事實上,他們的確做到了!

線上發跡 破壞的何止行情

根據全球產業分析(Global Industry Analysts)調查顯,眼鏡市場規模預計在2015年達到956.6億美元的商機,且眾多高檔品牌中有八成來自於義大利盧梭提卡(Luxottica)集團(2014年營業額達76.5億歐元),其在缺乏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獨占業界鰲頭,造成眼鏡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尤其是多數學生因姿勢或天生體質,視力衰退有戴眼鏡的需要,但一副眼鏡的定價為3百美元,且甚至是6百美元,學生難以負擔。

面對產品價位高,但質感卻不佳的商業模式下,那些必須戴眼鏡的消費者,難道就只能乖乖買單接受嗎? 答案是No!4位就讀美國賓州大學革頓(Wharton)商學院的學生:尼爾.布盧門塞爾(Neil Blumenthal)、安德魯.亨特(Andrew Hunt)、傑佛瑞.雷德(Jeffrey Raider)以及大衛.吉爾博(David Gilboa),從消費者內心的痛點出發,顛覆以實體銷售為主的眼鏡市場,改以線上銷售,於2010年底創辦了Warby Parker。他們認為,Warby Parker若要在眼鏡市場當中創新,那麼定價就是關鍵!

因此,針對經營運作方面,Warby Parker運用垂直化模式,除去了中介商這個環節,亦即透過自行找合作廠商、自己設計以及網路行銷等方式,將原本中間廠商的層層剝削成本大幅降低。再者,Warby Parker以網路銷售為主的模式作為切入點,大幅省去了租金與相關業務成本,並將利潤壓縮至30%以下。

透過這些營運方式扣除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讓Warby Parker能以合理的價格販賣產品,增加利潤,於是他們最初先將售價訂於1百美元上下,而這與國家視力保護計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ision Care Plans)所制定的平均價263美元,已有明顯的區隔。

不過,當產品價格統一時,顧客就會開始比較其他不同的部分,而這時產品的品質或是設計風格才會容易顯現出來。確切的統一售價又該如何決定呢?Warby Parker參考了行銷教授大衛.貝爾(David Bell)的分析建議︰如果訂45美元會讓人感覺太過廉價,也會讓公司與投資人的利潤不高;售價99美元則不符合質感佳之產品的價格;而93美元這個數字因為太過精確,容易讓人覺得像是Walmart的標價。因此最後決定售價訂為95美元。

但平價不意味著較低的品質,與其他高價位的眼鏡品牌相比下,Warby Parker的產品品質絲毫不遜色,例如:鏡片材質為聚碳酸酯,且用增透模來減少光的反射,其費用一律95美元,然而同樣的材質,其市場價格即高達6 百美元以上。正因從設計到製造過程,降低中介費與生產成本,Warby Parker得以控制其品質與價格,所以,公司除了提供顧客合理價格,更要兼顧品質來滿足顧客的需求,例如在鏡框材質面有日本鈦金屬以及義大利醋酸纖維框供顧客選擇,還有運用三重漸變式鏡片(triple-gradient lenses)創新設計,希望突破市場高單價、品質不一的現狀,讓顧客以實在的價格,合理購買到品質相符的眼鏡。

布盧門塞爾表示:「除了市場上的高價位產品之外,我們想讓顧客知道,他們還有其他平價且品質佳的產品選擇,同時也能享受完善的服務,而這就是我們創立Warby Parker的初衷。」

虛實試戴服務 優化顧客體驗

在成立之初,相較於眼鏡的實體店面通路眾多,眼鏡的線上通路在美國只有1%,Warby Parker為了優化顧客體驗,讓顧客願意透過網路選購產品,特別推出「顧客在家試戴(Home Try-On)服務」。顧客先從網路上挑選5款想要的鏡框,之後公司會免費將眼鏡送上家門,而且享有5天的體驗期,最後再將不喜歡或不合適的眼鏡寄回去即可,當然來往的運費也都由公司負擔。

在試用期間,顧客可以詢問身邊的人或者是將自己試戴的照片上傳至社群網站,而這些動作除了能讓顧客從中獲取相關建議,公司也能藉此推廣品牌加以行銷,增加顧客口耳相傳的機會。此外,如果顧客有任何問題,也能聯絡公司服務人員來協助挑選鏡框,以利做出明確的購買抉擇。

另外,Warby Parker也有線上虛擬試戴的服務功能。顧客只需要上傳自己的照片或是利用鏡頭拍攝後,接著再點選想要的鏡框,電腦就會顯示模擬顧客戴上眼鏡的樣子,且呈現全方位角度來讓顧客比較。

然而,這項服務在剛推動時,發生了一些與顧客預期不符的情況,其原因在於眼鏡和臉部的比例還是會有誤差值,造成顧客實際戴起來的感覺不太一樣。因此Warby Parker在日後隨即增加兩眼瞳孔距離(papillary distance)的測量功能,讓顧客能更精確且有效地配戴到自己理想的眼鏡。

除了線上虛擬與在家試戴服務,顧客也可以到Warby Parker的實體店面進行相關的驗光檢查。一來是為了讓試戴眼鏡的管道更加多元,二來是因為Warby Parker發現顧客仍傾向於面對面選購的方式,因此才有了設置實體店面的構想。2013年4月,Warby Parker的第一家展示間於紐約成立,這讓顧客能到現場親自體驗,以滿足他們多元的購物需求。

Warby Parker以「破壞式創新」之姿開創了眼鏡市場新趨勢,顛覆傳統思維與營運模式,成為B型企業更透過公益行銷,擴大品牌效益。布盧門塞爾在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時說:「我們想要建立既能獲利又有益於社會的企業。但企業在追求利潤時,往往很容易犧牲掉社會公益。所以,我們藉由通過認證,督促公司有義務加以實現社會責任,讓公司即使在面對投資者的壓力,也會積極爭取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公益等工作。」

可不是嗎!現今企業恆常追求做大、做強,要從Z躍升到A,甚至A+的卓越企業,Warby Parker 的成功卻告訴我們,不求A只求B的經營模式,更可能是邁向卓越且永續的捷徑。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5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