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復甦動能不足,國發會年來不斷強調投資的重要性,陳添枝主委「三駕馬車」政策如火如荼展開,但日前經濟部投審會發布的今年1到5月的投資統計卻不免令人憂心。投審會的數據中,包括僑外資來台投資、國人對外投資、陸資來台投資以及我對中國大陸投資四大項目全部衰退。投審會解釋這些數字的衰退多是因為去年同期有多項大案墊高了比較基期所致,例如僑外資來台的美光併購華亞科與荷商ASML收購漢微科、對外投資的鴻海投資日商夏普等,如果扣掉基期數據高的因素,「今年投資水準並沒有明顯下跌」。然而,我們憂心的正是何以去年有這麼多熱鬧的大案,今年反而付之闕如?這些投資項目的衰退實都潛藏著一些隱憂,值得嚴肅面對。
首先,以僑外資來台投資而言,最佳的情形當然是新增投資,因為最能帶來就業機會、改善勞動條件與技術移轉;然而這種外來投資已甚為少見,退而求其次的是外來併購,去年美光併購華亞科、荷商ASML收購漢微科兩大案正是如此。
外來併購的實質經濟效益遠小於新增投資,因為只是經營權的移轉,反而可能是損失比獲益大。華亞科與當時的股后漢微科都算是產業模範生,也都為台灣股市增添不少光環,也無怪乎漢微科被併購時令人一痛。即便如此,漢微科被收購至少顯示台灣半導體設備檢測技術備受肯定;只是這類個案難再出現,也顯示台灣類似的模範生級企業真的不多,令人慶幸中不免傷感與憂心。
其次,國人對外投資今年前五個月投(增)資金額衰退了三成五,主要也是因為去年5月份核准了鴻海等三家公司投資日本夏普墊高了基期。若不計此一大案,樂觀來看,對外投資並沒有明顯衰退,但務實來看,實是台灣企業在當前全球併購熱潮中仍然未有積極作為。
消極而言,對外併購是開發中國家取得更佳技術以協助產業升級轉型的捷徑;積極而言,好的對外併購還能強化產業連結整合、多角化經營、開拓或掌握通路,也無怪乎全球併購熱潮持續不墜。去年鴻夏戀成局時,獲得國內一致好評,認為是台灣企業進化的首部曲、有助於建立產業的全面國際觀,進而推動台灣產業連結全球。一年來鴻海對夏普的經營的確也不負眾望,只可惜這仍是台灣產業中少有的個案,並非普遍的現象。
兩岸之間的相互投資關係則較為複雜。前五個月陸資來台投資金額衰退6%,在當前政治氛圍與國安考量下,對陸資審查更加嚴格,因此衰退並不足為奇。
事實上,前五個月陸資來台投資不到1.5億美元,相對於僑外資對台投資的33億美元,比例不高,加上陸資來台亦多為參股且少能帶來高新技術,因此影響不大,尚不足為慮。
至於1至5月我對中國大陸投資核准金額則比去年同期減少二成四,原因也是去年2月核准台積電以10億美元投資南京導致基期偏高所致。雖然前五個月對陸投資金額減少,但仍近26億美元,超過其他對外投資49億美元的一半,且件數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0%,這反映了台灣廠商對赴大陸投資仍然熱中,顯示投資與貿易相同,對中國經濟的依賴仍重。這對力陳應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經濟體、應致力連結國際的新政府來說,還是頗大的考驗。
整體來說,台灣的外人直接投資不振,尤其缺乏優質新增投資,已落後競爭對手國不少。此次投審會公布的數據再度將事實赤裸裸呈現,也為強調投資的新政府帶來警訊。政府除了老生常談的致力改善投資環境之外,也必須儘速強化與先進國家的連結,積極吸引優質外資,才能奠基台灣產業的升級轉型。
如今台美、台日、台歐關係都處於不錯的狀況,即使自由貿易協定難以一蹴可幾,至少也應積極洽談雙邊投資協定,正因好的外人直接投資與對外投資均對台灣產業的脫胎換骨甚為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