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讀張祖詒先生「總統與我」一書,對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當時的領導風範和作者的戮力從公皆佩服不已。張先生和經國先生並無淵源,卻因工作上緣分近距離共事了十六年,擔任文膽,於一○四歲高齡之際寫下此書。可惜我當時年紀尚輕,既對經國先生的治理欠缺理解,又未聽聞過張先生大名。所幸透過閱讀,從難得的長官部屬情誼來體會經國先生和張先生全心投入國政的歷史軌跡,在此分享書中部分印象深刻的章節。
經國先生在行政院長任內,持續召開五人財經會談,成員包括央行總裁、財政部長、經濟部長、秘書長和主計長。在民國九十二年時根據百餘次的會議紀錄做基礎,召開學術研討會來瞭解經國先生的財經理念。王作榮先生的總結指出,經國先生有一個中心思想體系,不被社會輿論和短期經濟情勢影響,且半開玩笑地指稱是俄國史達林文化與中國包青天文化的混合產物。實際來說,就是結合了現代社會主義思想和傳統儒家文化,在經濟成長發展的過程中還能避免貧富差距的急遽擴大,在任何時候都不容易做到。
在推動十大建設的高速公路時,最先完工的三重中壢段和中壢楊梅段連結時,經國先生親自履勘。兩人對話時,經國先生說,「我們要把各項建設,不論硬體軟體,都要落地生根,就像這條公路一樣,誰也無法搬動移走,這樣才是真正的所謂本土化。現在一般人常把本土化視為提拔台籍菁英擔任重要職位,似乎過於狹義。我們正就應該朝著廣義的方向努力。」
這段話太切中重點了。本土化不但要拔擢台籍菁英,更重要的是做好建設台灣本土的軟體硬體。本土化是以建設台灣為目的,而不是作為區分選舉動員的手段。
經國先生在繼任總統前一天,與張先生討論還有那些未完成需要移交的政務,其中經濟部的台灣省北部防洪治水計畫尚未批示,張先生不明原因,特別提出疑問。經國先生回覆這是特別留給新任院長處理的案子,因為孫運璿部長即將接任,讓他來完成全案法定程序可有前後一貫的成就感。這種不爭功並顧及後任政績的縝密思維,也和現代官場文化截然不同。
另外一個明顯的差異,則是在討論新任總統府會計長人選時,提到行政院會計室俞主任做事盡職負責,是適當人選。他為了落實經國先生的財務公開指示,每月都把院長的特別費收支明細表在次月公布於布告欄。這個傳統不知道是何時中斷的,否則也不會有後面的特別費紛擾。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經國先生晚年強忍疼痛,將生命奉獻給國家的過程,書中也有深刻描述。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難怪在民調中經國先生一直是最受國人歡迎的總統。
張先生在當時政治體制下,與權力層峰如此緊密工作關係,既不求仕途發展,多次婉拒各項政治職務安排,又潔身自愛,不以影響力謀己利,甚至連政治活動如輔選和派系都敬而遠之。這固然是經國先生識人之明重用原因,但張先生能夠堅守原則,讓自己遠離試探誘惑,全心奉獻於輔佐經國先生之政務,令人無比敬佩。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