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 星期日

有情緒,有錯嗎?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9/26 第73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有情緒,有錯嗎?

有情緒不好嗎?遇到事情有情緒是正常的,沒有不好。

好、不好取決於我們是否能辨識情緒、消化情緒以及表達情緒。辨識情緒是從情緒中瞭解自己,消化情緒是要照顧自己,表達情緒是要分享自己。而情緒的表達跟口語表達有密切相關。

小時候常聽到大人說「囝仔人有耳無喙」(小孩子有耳無嘴),表面上的意思是指小孩不應該發表自己的意見,只需順從大人的命令就好;正面解讀是希望能訓練小孩聽話的能力,在大人講話的場合中,練習聽懂對方所要傳達的意思,並仔細思量自己想說的話,拿捏說話的時機;不僅是練習察言觀色,還得深思熟慮,以免禍從口出。

但大部分小孩聽到這句話時,會覺得大人要自己閉嘴,不要表達出真實的感受與想法,其實,大人的目的只是要小孩順從,並控制當下的情境而已,但小孩會因此出現許多壓抑的情緒,導致這句話真正能傳達的正面解讀意義,少之又少。由此可知,在我們的成長中,很少被教導如何好好的辨識、消化與表達各種情緒。

 


《七情心療法》優惠搶購連結:https://lihi1.com/ogcw3

 

以上摘錄《七情心療法》

過度抑制負面情緒,適得其反

 

東方文化強調以和為貴,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其中談的「和」,指的就是人的各種情緒,都能符合節制,就是平和、和諧的狀態。現今社會習慣將情緒分為「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一般認為正面情緒及正向思考有助身心,但要注意避免習慣用過度理智化的方式,去壓抑負面的情緒。在傳統的東方家庭互動上,時常會見到抑制負面情緒的家庭規則。

我在學校進行諮商時,曾遇到一些有情緒困擾又不知如何表達的學生,從他們身上發現,他們的父母在教養過程中,常過度強調正能量與正面情緒,而不允許出現負面情緒,從小不斷灌輸子女要有信心,凡事都要用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逆境;聽起來很正面、也很正確,但卻無形中抑制了子女表達負面情緒的自由,一旦子女在日後遇到更大的生活挫折時,就會不知如何適當地表達負面的情緒,同時也不敢跟家人表達,因為那樣只會造成更大的身心壓力。

從小長期抑制負面情緒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創立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的瑪莎.林納涵博士(Marsha Linehan)在一九九三年提到,家庭教養中有一些互動模式可能會產生無效能環境(Invalidating Environment),這些模式包括:不準確的回應情緒感受、錯誤的歸因、過於簡化的解決問題,以及抑制負面情緒。而孩童長期在無效能環境中成長,可能與邊緣性人格特質的發展有關聯。

 

※欲詳閱更多內容,請見《七情心療法》

以上摘錄《七情心療法》
 
 

「沒情緒」的真實面目

 

真的有沒情緒嗎?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又不是機器人,或許在短暫時刻內會出現沒情緒的狀態,但若時常出現「沒情緒」的狀態,可能要注意是否暗藏有更多種不同的情緒。

• 第一種「沒情緒」:個案壓抑了強烈情緒,例如我有一個小學生個案,在奶奶的陪同下前來求診,原因是孫子目睹母親在家上吊身亡後卻沒有情緒反應,且未出現悲傷、流淚等強烈的情緒,所以奶奶很擔心。這種沒情緒的反應,要注意是否有重大的創傷事件,導致個案試圖將無法接受的情緒事件壓抑至潛意識下,因此在意識上無法察覺。

• 第二種「沒情緒」:可能是內心有太多較低強度的情緒無法區別,或是因為某些原因,例如成長經驗或生理因素,導致無法用適當的言語表達情緒。

※欲詳閱更多內容,請見《七情心療法》

 

以上摘錄《七情心療法》

中年開始的減重健康指南

由AARP開發,國際醫生、營養師、健身專家委員會核准,經實驗測試成功的逆齡減重計畫!

7天6秘訣還你健康年輕體態,不論幾歲,減肥計畫永遠不會太晚、太難。

99輕閱讀一夏(07.18 ~ 09.30

e-mail:abbyhuang@morningstar.com.tw

 
晨星出版社 晨星健康養生網 晨星網路書店 粉絲團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