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抑制負面情緒,適得其反 東方文化強調以和為貴,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其中談的「和」,指的就是人的各種情緒,都能符合節制,就是平和、和諧的狀態。現今社會習慣將情緒分為「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一般認為正面情緒及正向思考有助身心,但要注意避免習慣用過度理智化的方式,去壓抑負面的情緒。在傳統的東方家庭互動上,時常會見到抑制負面情緒的家庭規則。 我在學校進行諮商時,曾遇到一些有情緒困擾又不知如何表達的學生,從他們身上發現,他們的父母在教養過程中,常過度強調正能量與正面情緒,而不允許出現負面情緒,從小不斷灌輸子女要有信心,凡事都要用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逆境;聽起來很正面、也很正確,但卻無形中抑制了子女表達負面情緒的自由,一旦子女在日後遇到更大的生活挫折時,就會不知如何適當地表達負面的情緒,同時也不敢跟家人表達,因為那樣只會造成更大的身心壓力。 從小長期抑制負面情緒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創立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的瑪莎.林納涵博士(Marsha Linehan)在一九九三年提到,家庭教養中有一些互動模式可能會產生無效能環境(Invalidating Environment),這些模式包括:不準確的回應情緒感受、錯誤的歸因、過於簡化的解決問題,以及抑制負面情緒。而孩童長期在無效能環境中成長,可能與邊緣性人格特質的發展有關聯。 ※欲詳閱更多內容,請見《七情心療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