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位於桃園的視陽光學,是如何靠著矽水膠隱形眼鏡,突破國際4大隱形眼鏡廠長年對市場的把持,一舉躋身為全球「五哥」呢? 今年底將從興櫃轉上市的視陽光學(以下簡稱視陽),迄今股價約兩百元,是台灣興櫃市場裡第三高價股,它之所以被資本市場追捧,就是因為該公司的主力產品——矽水膠隱形眼鏡,市占率高居全球第5、亞洲第一的地位。 H1獲利翻倍 攻新品轉上市 相較傳統水膠製的隱形眼鏡,添加矽的矽水膠,透氧性較傳統高出3倍起跳,人們戴著它,可以戴得更久且舒適,因此備受消費者愛戴,這帶動視陽去年稅後淨利達4.4億元,不僅年成長超過200%,更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獲利更來到3.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近一倍。 然而,亮眼的財務數字背後,成立於1998年的視陽,在變成亞洲矽水膠「一哥」前,卻是一家曾經超過10年沒賺錢、經營權還一度易主的公司。 視陽最早是由監視器廠源興科技的創辦人溫生台成立,原先主攻傳統的水膠隱形眼鏡,但因為設備並不先進,加上戰線一次擴及品牌、代工兩大事業,導致連年虧損,資金屢屢捉襟見肘,最後不得不在2009年將公司的經營權,交給前稱為達信科技、也就是現在的偏光片大廠明基材。 明基材接手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收手競爭者眾多、視陽在其中優勢並不強的水膠隱形眼鏡,轉而把資源投入市場才成形、技術門檻更高的矽水膠。 矽水膠由博士倫、視康等業者在1999年推出,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隱形眼鏡透氧率低,導致長時間配戴不適的問題;但由於產品原料成本高、技術難,導致價格較傳統貴一倍,因此早年屬於量少價高的利基市場。 矽水膠之所以難做,在於其原料「矽」具有與水互斥、材質偏硬的特性,因此誰能把矽水膠做得含水量高並讓人戴得舒適,誰就能在市場勝出。 身為後進者的視陽,先是前往歐洲聘請四大廠:博士倫、視康、愛爾康、酷柏的退休員工當顧問,還請對方每月飛來台灣指導技術,同時,其母公司明基材更投入矽水膠的原料「矽」的研發,擺脫原料只能進口、無法客製化的限制。 視陽副總經理吳滄松回憶,為了突破技術瓶頸,公司員工除了採買競品自己試戴、翻找國際文獻,還要抽時間和明基材工程師,討論如何讓矽與水兩者相容的配方,光這幾個動作,就花掉公司超過兩年時間。 2011年,視陽終於找到第一個客戶。只是,這名總部在歐洲的隱形眼鏡通路商,仍在觀望視陽的製造經驗,當時沒有擴大下單,「原本以為客戶會下百萬片起跳的訂單,但實際上……只有10萬片的量。」吳滄松說。 打進歐洲 國際4大廠也關注 不過,視陽終究還是出了貨,此舉引來獨攬矽水膠市場的4大廠關注,當時它們甚至用找代工廠的名義,與視陽展開接觸,企圖一探其技術基底,「對方一開始不相信啊,甚至還有人請律師來說我們侵權!」明基材前董事長、視陽董事游克用指出。 當時這些業者,更對視陽提出五花八門的要求,包括提升透氧率到3位數以上、含水率要從一般的38%提升到50%。為了證明自身實力,視陽傾全公司之力配合,甚至經常熬夜開會,為的是在一周內給潛在客戶滿意答案。經過兩年、挺過種種挑戰,但視陽並沒有因此奪得大廠訂單。 不過,經歷大廠磨練,已讓視陽的技術愈挫愈勇。2015年,一家歐洲業者找上它,提出要用「雙盲挑戰」,也就是讓民眾在不知道品牌的情況下,一左一右分別配戴視陽與他牌的隱形眼鏡做測試,視陽為了迎接挑戰,還在公司打造驗光室,並請來驗光師調整產品,前前後後花了1年,才拿下訂單。 2016年起,視陽開始對幾位客戶大舉出貨產品,帶動公司在該年首度轉虧為盈、終結連續超過10年的虧損。後來,國際4大廠擴大對矽水膠的產量,讓成本與售價進一步下降,市場需求因而打開,身為矽水膠最大代工廠的視陽,過去6年營收也從當初的4億多元,翻逾4倍至去年的近20億元。 目前矽水膠對視陽的營收占比近7成,對比其他台灣同業晶碩、精華、優你康,矽水膠的營收貢獻都小於3%,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張慈映指出,視陽就是因為掌握了配方與原料,又練了10年功,因此搶得了矽水膠商機的先機。 但她提醒,其他業者並非沒有準備,待矽水膠價格進一步下降,也許競爭更加劇烈。此外,未來經濟環境變數大,消費者是否會選擇較貴產品,也是矽水膠市場是否繼續成長的另一隱憂。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349 期 謝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