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電力財時代》巴菲特、馬斯克到台塑都搶賺,台灣缺電時代必知熱區

若無法正確顯示 請點選這裡查看

最新出刊報

1854期|2023.5.25


劉佩修

商業周刊 總編輯

「@elonmusk,你對這賭注有多大的自信?你有辦法在一百天內,生出一億瓦的電力嗎?」

「特斯拉會在一百天內將整個系統安裝,並完成上線作業,如果無法做到,這個專案就免費贈送,這樣夠認真嗎?」

這是2017年3月,澳洲軟體富豪暨環保人士布魯克斯與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的推文對話。

在此之前,南澳大利亞州因為暴風、熱浪,發生史無前例的大停電,民眾開始懷疑再生能源。當時該州約四成電力來自再生能源,許多人主張,太陽能、風電、水力,大自然變數多,再加上極端氣候衝擊,遠不如燃煤、核能供電穩定。

但馬斯克解決了這問題。

上述對話催生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儲能電池設備,讓再生能源供電更穩定。這套系統起了示範作用,澳洲政府加碼建立儲能設備與電網,吸引更多資源投入,讓再生能源變便宜。

於是,澳洲預計2035年前陸續關閉大型燃煤電廠,天然氣電廠陸續除役,核能電廠則已禁用。

市場預估,特斯拉今年能源相關營收占比,已從一年前的5%擴增至10%,發電與儲能相關設備的第一季營收年成長率,是電動車的8倍。四月,它宣布在上海建造海外第一間儲能超級工廠,它從電動車公司,轉型為能源公司。馬斯克的能源布局,資深記者陳慶徽有精彩分析。

那麼,特斯拉與澳洲的故事,可能發生在台灣嗎?

主筆林洧楨全台走訪,發現建商從蓋房改建儲能廠;上市櫃紡織、面板、紙廠,用電力調度平台賣電賺錢;五星級飯店提供低碳住宿吸客;汽車業企圖整合全台充電App;就連購車資訊媒體也進軍充電站,總編輯跨界變新創總經理。

一年前,同樣由總主筆呂國禎領軍製作的《一鍵千元入袋,全民賺電費時代》封面,介紹雙向購電概念;他觀察,當時電力交易平台剛上路,尚未有這麼多大企業加入,「現在是雨後春筍,各行各業都加入了!」

一年間,電力管理這門大生意,就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即將進入夏季用電高峰,隨著電費上漲,將有更多人才與資源,投入這領域,我們將持續關注變化,為讀者做最深入的介紹。



專題報導


不可錯過


限時免費讀







立即下載商周Plus APP,隨時獲取新知識!

此郵件是系統傳送,請勿直接回覆

商周官網 | 客服中心 | 取消訂閱

Copyright © 1999-2023 Business Weekly a division of Cite Publish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商周聯絡處: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141號12樓
客服電話:(02)2510-8888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08:30~18:00 (例假日除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