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尼泊爾兒童享有十年免費教育的福利,卻只有六成能讀完十年級, 偏村貧困與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是主因;
藍毘尼公立學校師長親自下鄉招生,再加上慈濟志工的零輟學計畫,
把孩子找回課堂,讓幸福笑容重返臉龐。
晌午未到,氣溫已飆到攝氏三十八度。烈日當空,迎著沙塵夾雜的熱風,走在沒有半點遮蔽物的鄉間小路,眾人腳步不歇。
四月下旬這天,尼泊爾藍毘尼(Lumbini)第五里的塔爾庫哈初中(Shree Tarkulha Basic Level School)副校長瑪丹(Madan Poudel),帶領老師和慈濟志工一起走入村莊。朝氣及親和力十足的瑪丹副校長,不需要大聲公,邊走邊喊著村民趕緊出門。
「這樣才能吸引孩子,叫他們來上課。」瑪丹朗聲說著。
到了一間小雜貨店,瑪丹特意進去買了一些糖果,看到路過的孩子便送上,「送你們一粒糖果,開學後,要來上課喔。假如沒來,我會來找你們,然後要還兩粒糖果給我!」有趣的招生方式,把大家都逗笑了。
老師將招生傳單貼在村子�堙A提醒村民開學日期,不要忘了讓孩子回校上課。
五歲男孩慕卡斯(Mukess Pasi),爸爸在馬來西亞工作,站在媽媽身旁遲疑地說:「我沒有出生證明……」
他想上學,無奈父母卻不知道他的心聲。瑪丹憐惜地摸摸慕卡斯的頭,跟媽媽說:「只要願意把孩子送來學校,校方會透過里長去幫忙申請出生證明,讓孩子註冊。」
平易近人的瑪丹副校長,與村中孩子打成一片。「你認識他們嗎?」瑪丹指著身穿藍衣白褲的志工們問孩子,孩子們童言童語:「他們都住在這�堙A我認識啊!」氛圍熱鬧溫馨,就連雜貨店的老闆,感動於大家為了孩子教育的那分濃濃熱忱,主動拿出餅乾請客。
升學率偏低,輟學率過高
尼泊爾提供十年免費教育,包括一到五年級的小學,六到八年級的初中,九到十年級的中學;中學生通過中等教育考試,可申請就讀高中。十二年級之後,則為大學教育。
儘管所有兒童都享有免費教育,但讓輟學生返校仍然是一個挑戰。
根據二○二一年政府的經濟調查報告,約有六成學生只讀到十年級,順利升學讀到十二年級的學生不到三成。
鄉間孩子升學率偏低,貧困是主要原因,父母多讓孩子提早工作幫忙養家糊口;且因父母未受過教育,沒有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只能安排下一代當農夫、勞工,或者出國成為移工。當地傳統觀念重男輕女,往往把讀書機會留給兒子,女孩留在家�媕隻ㄝa務與待嫁;而學校缺乏基礎設施和學習環境惡劣,也導致輟學率高。
以八萬八千多人口的藍毘尼文化市為例,全市有三十二所公立學校,其中僅有九所開班到十年級,四所開班到十二年級;且因教室不足或師資不足,有些學校甚至一個教室有七十幾個孩子擠著上課。
「這�堛漱冗ョB高中不是單獨開辦的,都是從一年級延伸上去,所以如果就讀的學校只開辦到八年級,要再讀書,就要去其他鄉鎮找有九年級的學校。」長駐當地的新加坡慈濟志工吳南凱說明。
在藍毘尼辦學很不容易,縱然是公立學校,校方也必須走進村莊招生,鼓勵孩子來學校上課,並灌輸父母教育的重要性。二○二三年四月下旬,新學期開課前,各所中小學校校長、老師馬不停蹄在村莊走透透,甚至跨村招生。在當地推動「零輟學」計畫的慈濟志工也主動出擊,參與校方家訪招生行動,一起帶孩子回校園。
這天,加入志工團隊下鄉招生的,還有悉達多小學(Siddhartha Primary School)校長阿達夫(Altaf Husen Khan)。藍毘尼第四里的馬努拉村居民以穆斯林為主,阿達夫校長以身為穆斯林的背景推薦說明,居民紛紛拿出出生證明為孩子報名上學。
阿達莎佛陀中學(Buddha Adarsha Secondary School)副校長哈里莫漢(Hari Mohan)說,只有實際走進學生的家庭,才能體會到他們的困境;盼望外界的援助也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明瞭他們的苦,將當地教育帶向更好的未來。
家長能轉念,改變下一代
今年二十五歲的席夫山卡(Shivshankar Yadav),二○一九年在阿達莎佛陀中學修完十二年級就沒繼續升學,他想去報考大學工程系,但因為家庭經濟不允許,所以停學在家務農。
讀完九年級、十八歲的芙肯瑪里(Phulkumari)由於「家�婸搨n幫手,而且一個人到外地上學會不安全」等因素輟學,她為此哭了好幾天。
當前來家訪的志工詢問她:「願意繼續升學嗎?」她馬上點頭。身旁的媽媽出聲阻止,表示要準備讓她嫁人了,但芙肯瑪里很堅持地說:「我要讀書。」之前失去升學的機會,這次要牢牢抓住。
「在尼泊爾,每三位學生只有一位完成十二年級,這是很低的比例;我們深感不捨,很想幫忙。」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蘇祈逢在與藍毘尼二十多所學校師長聚會,推動零輟學計畫時,誠懇地說出慈濟希望把失學的孩子一一找回學校,「如有因為貧窮或有家人生病,導致孩子無法上學的家庭,請把名單交給我們,慈濟將提供適當的補助或交通工具等協助,克服就學困難。」
慈濟志工團隊二○二二年四月起駐守藍毘尼,十二月展開助學、學用品發放、補助營養午餐及巴士交通等行動。蘇祈逢說明,已有二十三所學校加入零輟學計畫,占當地公立學校七成;慈濟並資助多所學校水泵等設備,解決飲水安全及供水問題,並持續推動洗手等衛生教育。「發放物資只是短期,人文素養需要長期培育。」今年七月統計,當地志工已與十所學校合作,每週入校一次,推動靜思語教學與生活教育。
尋佛陀足跡,跨國到印度
慈濟把在佛陀出生地藍毘尼耕耘的經驗,於今年二月擴展到佛陀成道地——印度菩提迦耶(Bodh Gaya)。「當地很多兒童因賤民身分淪為乞丐,流浪街頭,比尼泊爾的孩子更辛苦。」蘇祈逢說明,三月中旬起志工團隊駐守菩提迦耶,進入牧羊女村、思龍加村關懷,在這最底層的兩個賤民村,慈善與教育並行。
教育打開人們的眼界,帶動觀念的轉變,也才能翻轉家庭經濟。蘇祈逢說,志工團隊牢牢記住上人的叮嚀,雖然面對語言的不同、氣候的挑戰及文化的差異,讓志工屢屢面對考驗,不過去年至今所接觸的學校,已能看到翻轉的面貌。環境雖困難,但要把握付出的因緣,「在這麼乾燥龜裂的土地上,有雨水、法水的滋潤,就能看到人間的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