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陷入經濟困境既深且久,政府採取諸多宏觀調控政策,但到目前為止,效果尚未明顯展現。救急而力挽狂瀾的努力可以肯定,然築底而臻於順水推舟則未見其事。尤其,深陷困境的房地產市場,鬆綁措施超過先前抑制市場交投之前,連地方政府都奉旨下場購入,但尚未展現翻轉局面。消費依然低迷,投資還是不振,地方政府深重的債務危機仍然無法解脫。
總的說來,民間消費與企業投資信心不振如昔,預期仍偏低落,無論是房地產、民眾消費、企業投資和地方基礎建設,都還看不到曙光,跌勢不知伊於胡底。即使在「新三樣」中掛帥的汽車銷售市場,也令人嘆息,5月汽車零售額年減4.4%,幸虧新能源車銷量增長,又有政府以舊車換新車政策支持,否則汽車銷售總量下滑將更可怖。雖然基建投資有成長,但主要是受電力、鐵路、航空及水利投資拉動,主要還是靠政府投資,另則在政策鼓勵下,高技術產業生產、投資也持續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增加值略有成長,但動能仍然微弱。
中央政府的信心喊話以及不斷出台的誘導政策,顯然供給趕不上需求,新政策必須加大力度推出,否則已夠低迷的景氣和信心將進一步剝離。中央政府確也在想方設法,提振經濟政策一個接一個,比如5月份啟動發行人民幣1兆元超長期國債計畫,但經濟更廣泛復甦尚無跡象。
超長期國債發行計畫可為中國政府部門主導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項目提供一些資金,首批國債受到了投資者追捧,但發酵需要時間,只能靜觀後效了。
經濟復甦的關鍵是製造業,政府已更多投資發展高科技產業,以提高新質生產力的產量,減少對外國關鍵技術供應商的依賴,緩解歐美國家日益加大力道的科技卡脖子壓力。這個強本培元政策有其長遠效果,但不足以應急,而且由於世界各國政府擔心中國的廉價優質競品會影響本土產業和就業,歐美國家先後構築貿易壁壘,對中國將電動車及其他性價比超高產品推進國際市場的行動遭遇阻力。美國與歐盟先後針對中國電動車和其他一些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國也對中國的鋼鐵、化學品和其他商品展開了反傾銷調查。中國大陸藉著擴大出口以緩解國內需求不振和產能過剩問題的對策面臨障礙重重。
地緣政治顯然是中國經濟脫困的重要制約因素;尤其美國大選投票只剩四個多月,兩黨正在競爭誰對中國較狠,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其他國際貿易爭端都會妨礙中國的出進口貿易,進而影響經濟增長。
最大的問題還是內部經濟挑戰,債務危機嚴重影響各級政府及企業的投資能力,儘管中央政府進行救援與干預,但高債務顯已限制經濟刺激政策的空間,甚至增加金融的風險。當務之急是在財政和貨幣政策上下更猛的藥方。
中共中央實際上擁有豐富的政策工具來應對經濟挑戰,面對經濟下行風險迄未歇止,政府只能加大財政刺激力度,減稅、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都不可免。央行也應再降低利率和釋放流動性來支持經濟增長。人民幣匯率適度貶值以利出口也是必要的。
至於結構性改革以及對民企更多有實惠性的支持,更要放大幅度與力度,否則不足以促進經濟轉型和升級。只有足以振奮人心的大幅度改革措施有效落地,才能有助於增強經濟韌性。最根本的是科技創新驅動,如果在高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最能提升生產效率和增強全球競爭力,從而支持經濟增長。一年多來政府的紓困政策多呈擠牙膏式,現在必須改弦更張,威猛有力,才能應對當前的非常性的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