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 星期三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真的有科學依據嗎?究竟是什麼力量,驅動全球上億名人,投入這場影響至今的軍事衝突?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9/26 第134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究竟是什麼力量,驅動全球上億名男女,投入這場空前絕後、影響至今的軍事衝突?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真的有科學依據嗎?為什麼我們離不開傷害我們的人?
贏家與輸家的差別──懂不懂得「放棄」沉沒成本與害怕浪費!

新書鮮讀
究竟是什麼力量,驅動全球上億名男女,投入這場空前絕後、影響至今的軍事衝突?
圖/衛城出版
書名:《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內容簡介:世界歷史繞不開的山頭,非軍事迷也需要的知識座標!對史上最重要戰爭的認識,不能停留在上個世紀!二戰研究第一把交椅、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沃夫森歷史獎得主!李察.奧弗里 Richard Overy 匯聚40年的封頂之作!上一場大戰的陰影尚未遠去,世界就已經往下一場大戰奔去!究竟是什麼力量,驅動全球上億名男女,投入這場空前絕後、影響至今的軍事衝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帝國仍是世界秩序的主宰,象徵文明、進步與現代。二戰結束之後,「帝國」兩字就此破產,成為沒有國家敢自稱的髒字。二戰改變了一切,但這場戰爭為何爆發?如何變成規模遍及全球的大戰?又對人類社會及世界歷史帶來什麼影響?

過去半世紀以來,無數書籍碰觸過這些問題的冰山一角,卻沒有一部完整的通史類著作能像本書一樣,將各個專業面向統整連結起來,既還原戰爭始末及經過,也深入剖析戰爭中的政治、軍事、經濟、道德、民防、心理與法律。不僅如此,本書更試圖跳脫「歐戰為主、太平洋戰場為輔」的西方傳統敘事,代之以廣納亞洲與歐美非的全球史視野,同時揚棄「善良民主國家對抗邪惡法西斯極權」的簡單二分法框架,看見這場史上最慘烈戰爭背後的複雜與細緻。

這是你我都可能聽過、卻未曾真正理解的一段歷史,出自於全球首屈一指的二戰史權威。隨著今日世局走向不安與動盪,全球衝突的隱憂再度浮上檯面。或許沒有哪個時刻,比現在更需要重新認識二戰,那場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作者介紹:李察.奧弗里,二戰研究第一把交椅,沃夫森歷史獎得主,學院專業與大眾書寫兼具。相信史家必須向學院外的大眾分享歷史,而不是把歷史變成專門獨享且難以親近的學科。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歷史學會會士。曾任教於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現為艾希特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曾在英美學界1980年代「二戰起源」的學術論戰中扮演重要角色。2007年獲英國筆會頒發二戰史寫作殊榮「赫塞爾•蒂爾特曼獎」,2001年亦榮獲美國軍事史協會頒發「塞繆爾.艾略特.莫里森獎」,以表彰其對戰史研究的傑出貢獻。

搶先試閱:〈民防與敵後抵抗〉

民防人員

使平民無法置身事外而必須直接參與戰爭的最直接因素,就是戰時的民防投入。無論是為了摧毀城市內的軍事經濟目標,或是為了瓦解敵方的民心士氣,對城市進行遠距離轟炸的做法,抹除了原本區隔平民與前線戰鬥部隊的界線。一戰期間,對敵國後方的轟炸還僅止於小規模:德國使用飛船與飛機轟炸英國的濱海城市與倫敦、英國轟炸德國西部城鎮、奧國與義大利偶爾會轟炸更遙

遠的城市目標。雖然早期的轟炸帶有實驗性質,規模也十分有限,但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的轟炸,卻影響了戰間期人們對未來戰爭的想像。人們開始認為轟炸城市也許可以迅速引發社會與政治動盪,最終能迅速結束戰爭。關於這方面的預測,最著名的主張出自義大利將領杜黑(Giulio Douhet)於一九二一年出版的《制空論》(The Command of the Air,又譯《空權論》)。書中認為唯有藉由空中力量無情地打擊敵方城市、基礎設施與人口,把敵人大後方的居民當成主要戰略目標,讓敵軍保護人民的目的落空,才能迅速贏得未來的戰爭。「平民在未來戰爭中將蒙受可怕的傷亡」,這種想法開始普遍流行。但至少在一九三九年之前,傳統空軍的能力仍與這類預測有著很大的差距。這些關於未來的災難性想像,並未將重點放在實際相對有限的軍事能力與科技上,而是強調現代都市人口由於缺乏牢固的社群意識,因此在遭遇空襲時特別容易產生恐慌與絕望。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J. F. C. Fuller)認為,空襲倫敦將使倫敦變成「一座巨大而喧鬧的瘋人院......交通將會癱瘓,無家可歸的人將會尖叫求救,整座城市將會陷入混亂。」英國另一名擔心災難可能發生的

學者是劍橋大學的哲學家狄更森(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他針對敵機可能在三小時內對倫敦居民造成重大傷亡做出評論,認為空戰擴大了毀滅的範圍,「不僅士兵受害,民眾與文明也將受害。」

各大國民眾都對都市社會遭受轟炸的可怕後果普遍感到擔憂,然而這種擔憂卻與未來戰爭可能是一場總體戰的預言產生矛盾:如果都市社會真的會因為幾天轟炸而土崩瓦解,那麼針對全國資源進行總體動員就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很可能動員來的資源都還沒充分利用,戰爭就已經結束。

一九三○年代,為了因應大戰即將到來,各國開始建立民防措施—民防的出現,使上述彼此矛盾的未來戰爭觀有了相互結合的可能。雖然早在一戰期間,遠程轟炸(不久便改稱為「戰略轟炸」)的初體驗已促使各國建立小規模的民防措施,但全國性民防組織的建立得要等到二戰爆發前十年才出現。民防是獨特的全新經驗,其背後推動的因素源自於轟炸帶來的威脅,以及人們普遍相信,所有民眾都將捲入下一場戰爭的戰火之中。民防將民眾與衝突的現實緊密連結,使民眾取得一戰時期缺乏的參與感與重要性。民防的目的是動員民眾保護自己的社區,以避免可能的災難造成的危機。民防反映了前所未有的企圖心。之所以必須大規模動員民眾來保護現代社會,主要是由兩個因素造成,首先是轟炸機的出現,其次是總體戰的邏輯。民防也成為國家定期監控民眾是否認真投入總體戰的一項工具,例如民眾是否服從燈火管制的命令,是否進行防空演練,是否輪班防範火災發生。為了將前線作戰人員與後方民眾結合起來,民防人員必須轉變成準軍事人員,必須學習軍事風格的紀律、穿上制服與接受軍事訓練。義大利從一九四○年八月起將民防人員定義為「被動員的民眾」,不僅賦予他們較為正式的軍事地位,也不許他們擅離職守。戰爭結束時,英國內政大臣莫里森回顧過去數百萬民眾投身的民防工作,形容他們是由「一群戰士」組成的「平民大軍」,其中包括了男性與女性。

民防措施最終傳布到全球各地,就連實際上不可能遭受轟炸的地區也組建民防。要估計民防人員的總數並不容易,因為要進行估計就必須先區分從事全職或兼職民防工作的民眾,以及數百萬居民或年輕人。前者從事像空襲警報員、輔助消防員、防空洞管理員、急救實習人員與救難人員的工作,後者則負責協助空襲訓練與防空勤務,卻不是穿上正式制服的民防人員。第二類人員包括了廣大的都市(有時也包括農村)民眾,數量可達數千萬人。根據德國當局的說法,這些民眾應該要在正式民防組織的督導下「自行保衛」家園與工作場所。民防部隊與數量龐大負責輔助他們的人員,通常肩負著保護鄰里的任務,很少被派到遠離自己居住地或城鎮的地方,這說明了為什麼這些民防人員能夠長時間忍受艱苦也要保護自己的熟悉之地。民防囊括了所有社會階層,沒有性別限制,女性在社區防衛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與正規軍女性的待遇有著天壤之別。由於各地社區缺乏年輕男子,大量女性紛紛自願加入民防部隊。在德國,民防組織大約有二十萬名全職人員是女性。在英國,到了一九四○年,民防工作人員有十五萬一千名全職與兼職女性,包括輔助消防隊員,此外還有十五萬八千名女性支援緊急救護工作。

在美國,華府的防衛義勇隊將近三分之二是女性,底特律則將近一半。男女學生也要接受徵召從事特定任務:英國的童子軍義勇隊英勇地在各空襲哨所之間傳達緊急訊息、蘇聯從共青團徵召青年加入救護隊或留意屋頂是否著火;而在德國遭受轟炸的最後幾個月,希特勒青年團成員被派去擔任防空輔助員,負責操作防空砲,以彌補正規空軍部隊的不足。

⏩⏩閱讀更多 衛城出版 李察.奧弗里《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真的有科學依據嗎?為什麼我們離不開傷害我們的人?
圖/寶瓶文化
書名:《親密關係中的隱蔽人格:遠離「操縱、暴力、虐待、自戀」的魅惑與傷害》

內容簡介:當愛的光芒漸褪,這四種隱蔽人格便顯露真貌,玩弄你,傷害你,吞噬你──

●【操縱型人格】:「你真的太敏感了,你自己不覺得嗎?」

●【暴力型人格】:「你要是不聽話,我就……」

●【虐待型人格】:「你活該如此。」

●【自戀型人格】:「你看不出我不開心嗎?」

你無法想像這深愛的人竟有隱蔽的一面,利用你最深的恐懼、最急切的擔憂,還有你內心深處,被理解、被欣賞、被認可,以及被愛的渴望。

【為什麼我們離不開傷害我們的人?】

【是什麼讓我們愈愛,愈沒了自信?】

● 一開始,隱蔽人格如何吸引你?

他風趣又貼心,像孔雀般展示彩羽,發光發熱,萬人迷的魅力完全虜獲你。他更讓你以為,你就是他生命中最特殊的那一個!

● 愈親密,隱蔽的暗黑面向,開始浮現……

「操縱型」情人善於打壓、操縱和PUA,滿嘴謊言,對你情緒勒索,享有絕對掌控;「暴力型」情人衝動,追求刺激,對你有肢體、言語暴力及脅迫,要你恐懼;「虐待型」情人無視你的痛苦和需要,嘲笑、誹謗、踐踏你的自尊;「自戀型」情人虛榮、推脫,貶低你,讓你以為「都是我不好」,失去自信。

● 拯救自己,你並非孤立無援。

你無法相信:眼前的他真是當初滿口愛的那個人嗎?其實他沒有變,而是「露出本性」。本書由人格與親密關係研究的資深心理學者執筆,結合數十則個案經驗分享,清晰揭露四大隱蔽人格的慣用手法、表現類型,以及目標獵物的特點等,幫助讀者從初期徵兆便警覺,學會辨識最細微的跡象,還有最重要的:若情人是隱蔽人格者,我們該怎麼辦?本書有如一面「照妖鏡」,讓以愛為名的陷阱無所遁形,更帶給我們方法和力量,以嶄新的視角建立親密關係。

作者介紹:于悅 ,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同臺灣諮商心理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青少年越軌與問題行為、心理健康與心理測驗及評量、組織行為與管理、職業生涯規劃等。目前主要聚焦於家庭系統下的親密關係與成長,同時關注各領域中的人際溝通、情緒與壓力管理及大眾常見心理問題。

搶先試閱:〈隱蔽人格是怎樣吸引我們?又是如何傷害我們的?〉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 隱蔽人格的階段性表現是什麼?

● 隱蔽人格能帶來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危害?

在短期擇偶關係中,或者在關係建立初期,人們往往展現出隱蔽人格中頗具吸引力的一面,給人留下「有能力、有魅力、好交際」的良好印象。只有當人際互動加深時,他們行為中的缺陷才會逐漸展現出來。

對於這些人受歡迎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他們普遍比較會宣傳和經營自己,在公眾場合中會表現出明顯的自我炫耀行為。比如,他們可能會把最近在做的一些醫療方面的投資、獲得了某某知名醫院和醫藥公司的青睞與認可這些事掛在嘴邊。與此同時,誇大其詞也是他們言談之間的明顯特點。比如對於「醫療投資的成果」,他們可能會誇張地將其描述為「投資重組之後的上市規劃」。雖然不排除真實的可能性,但他們會基於現實情況,著力在細節方面進行誇張化描述。此外,除了對事情的誇大,他們還擅長對自己身上的優秀品質進行一些宣傳。比如他們會給自己設定一個將醫療投資與公益事業相結合的形象,強調自己致力於對身邊微型企業的扶持、對一些有上進心的年輕人的資助,以提升自身的社會形象等等。他們的目的是獲得身邊人更多的認可,同時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當代社會的人際交往週期短、速度快,人們很難在短時間內澈底了解另一個人。這為人們隱藏部分人格特性,只展現自己有魅力的一面提供了機會。有些人會在有限的社交場合中,有效地進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透過管理自己的行為、言語、外貌等外在表現,來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目的是建立並維持自己完美的人設。因此,會出現很多「有意為之」的行為。他們尤其擅長利用心理學中的「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又譯為首因效應),注重自己給別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管在什麼場合,我們對他人建立並形成的第一印象都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社會生活的節奏愈來愈快,我們平日都很忙碌,無法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去了解一個人。這種時候,初始效應就會更加突出。

違背傳統的越軌行為對一些人極具吸引力。在隱蔽人格的影響下,有些人很擅長做出那種我行我素、挑戰傳統道德和權威的行為。這種行事風格展現出來的挑戰性和新鮮感,會對大眾進行巨大的心理補償。在社會主流文化更強調一致性的壓力之下,人們往往傾向於做出從眾行為。而這種具有反叛精神的越軌行為,極容易吸引那些由於外部道德約束和其他條件限制而不得不壓抑的人,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年輕女性。這也為「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提供了依據。當然,這個「壞」的程度並非毫無限制,一旦超出了個體的承受極限,比如出現了明顯的攻擊或反社會行為,就會直接導致關係破裂。

待一段關係進入中、後期,隱蔽人格對關係的危害就會慢慢浮現。

學者英戈.澤特勒(Ingo Zettler)與同事們在二○一八年和二○二一年發表了兩篇文章,來證實隱蔽人格的核心特徵,並將其命名為「暗黑因素群」。其中的一些典型表現如下:

● 利己主義(egoism)

這些人普遍過度關注自己,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導向。無論是透過文字進行交流,還是在面對面的言語溝通中,他們以「我」為開頭或主語的占比極大。

同時,他們極度關注私利,為了個人利益可以輕易地犧牲他人,甚至會去傷害他人。在他們眼中,凡事首先要為自己考慮,即便這樣做可能會對別人造成麻煩。「如果不走捷徑,很難成為人上人」是他們的人生格言。此外,他們極度重視自身享樂,在他們眼中,謀取利益最終就是要為自己帶來快樂。

● 道德解離(moral disengagement)

這些人的道德感普遍不高。別人眼中的傷害行為(拍打、推人,甚至是惡語相向),在他們看來只是在開玩笑。他們很少會因為破壞某件物品或動手打人而感到自責或愧疚,而是往往把這些粗魯的行為歸因於惡劣的環境。在極端情境下,他們甚至認為有些人應該像動物一樣被對待,而毆打只是為了給他們一個教訓。他們可以隨意地為自己的行為找到自認為正當的理由。

在當下的網路環境中,在道德解離的心理之下,霸凌行為和「酸民」隨處可見。

● 心理賦權(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

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更多,並且完全有資格比別人得到更多:因為自己比別人都要優秀,所以配得上更好的待遇。他們很難聽進別人的話,甚至認為自己優於身邊的所有人。親密伴侶在與他們相處時,經常會感受到他們的「高高在上」。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你我不在一個層級和段位上,你甚至都沒有評價我的資格。

類似情況在影視劇中也比較常見,比如男主角會透過敲桌子的方式跟女主角溝通。

● 自利(self-interest)

他們拚命追求那些具有社會價值的收益,比如物質財富、社會地位、他人的認可、學術或職業成就。他們需要確保所有人都知曉自己的成功。在和他們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會感受到他們在刻意強調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足夠的社會權力和控制感會讓他們感到心安和滿足。他人的認可會不斷地為他們提供前進的動力,同時也會讓他們變得愈來愈不滿足於現狀。他們可能會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極端的控制行為和支配感,希望成為關係中「做決定的人」。

● 惡意滿滿(spitefulness)

這是一種行為偏好,一種會傷害他人,同時也會傷害到自己的偏好,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們常說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傷害可能來自各個領域,既有可能是社會輿論、經濟財務、身心健康,也有可能是日常瑣事,比如只是一個「不方便」,兩個人就站在門口互不相讓,最後誰也過不去。他們單純就是為了看別人受到懲罰,哪怕在過程中會傷害到自己也在所不惜。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毀滅性人格。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出版 于悅《親密關係中的隱蔽人格:遠離「操縱、暴力、虐待、自戀」的魅惑與傷害》

 
贏家與輸家的差別──懂不懂得「放棄」沉沒成本與害怕浪費!
圖/采實文化
書名:《停損的勝算:世界撲克冠軍教你精準判斷何時放棄,反而贏更多》

內容簡介:如果你有以下幾種常見的煩惱,必讀本書——

「該離職,還是留在原公司?」

「現在要賣出股票,還是繼續持有?」

「該分手,還是繼續在一起?」

「已經付出那麼多了,現在放棄會不會很可惜?」

►有恆毅力是好事,但不知變通壞了事

社會大眾習慣把「不放棄」、「恆毅力」跟成功、贏家劃上等號,認為「放棄」是無能、失敗、輸家的表現。然而,世界撲克冠軍、賓州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安妮.杜克,她主張,我們應該撕掉「放棄不可能贏,贏家永不放棄」的標籤。

►贏家與輸家的差別──懂不懂得「放棄」

安妮.杜克以世界撲克大賽為例,選手拿到牌後,短時間內就要做出「是否跟牌」的決策,面對不確定的局勢,如果不做判斷,只靠運氣,必輸無疑。她觀察到,多數玩家在下注後,不論贏面多小,都會繼續跟牌,但贏家與輸家的差別,往往取決於懂不懂得「棄牌」。

►判斷你是不是該放棄時堅持,該堅持時放棄?

以下兩種情境,你分別會怎麼選?

a. 在有利時,你會直接拿走100元,還是擲硬幣賭一把?

如果正面朝上,將贏得200元;反面朝上,就什麼也得不到。

b. 在不利時,你會直接損失100元,還是擲硬幣賭一把?

如果正面朝上,就不用付錢;反面朝上,將損失200元。

如果a你選擇直接拿走100元或b你選擇賭一把,就表示你容易在該放棄時堅持,該堅持時放棄,更需要學習如何「聰明放棄」,才能克服心理偏誤。

►停損,是提高勝算的決策工具!安妮.杜克強調,如果只因為困難就放棄,是不會成功的,但堅持不值得的難事一樣無法成功,因此,她結合二十多年的撲克技巧與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教你設立停損點,精準判斷何時要堅持,何時要放棄——

.提升設定目標的靈活性,讓自己遠離「規避損失偏誤」

.當堅持與放棄兩個選項勢均力敵時,放棄可能才是比較好的選擇

.散戶的放棄模式是,見好就收,不好就撐著

.世界會變、你會變,要隨著變化而改變

.根據「狀態和時間」設定「終止條件」

作者介紹:安妮.杜克,決策領域的作家、企業發言人和顧問。持續致力於研究如何在壓力下做決策,曾於職業撲克玩家生涯贏得世界撲克大賽金手鐲,是唯一獲得世界撲克冠軍聯賽NBC國家撲克冠軍杯單挑賽冠軍的女性牌手。安妮2012年從撲克界退役,如今將其撲克專業與在賓州大學研究所攻讀的心理學融為一體,四處為企業演講或提供諮詢服務,討論決策的策略。杜克是非營利組織「決策教育聯盟」的聯合創始人,其使命是通過決策技能教育賦予學生權力來改善生活。

搶先試閱:〈沉沒成本與害怕浪費〉

付出越滾越大,越難放手

二○○四年,有一款暢銷的電玩遊戲《塊魂》(Katamari Damacy)。這是個簡單粗暴的遊戲,莫名地讓人欲罷不能,故事背景很宏大卻簡單。你控制一位小王子的行動,他的父親宇宙大王給他一顆有黏力的球,稱為「塊魂」,你要將它滾向四面八方,黏起地上的垃圾和雜物,黏的東西越多,球就會越來越大。

你為什麼要出任務?因為宇宙大王喝醉了,意外毀掉一大堆星辰。你得讓這顆球越滾越大,直到變成星辰,以取代宇宙大王毀掉的星球。故事情節很呆,但不會比小精靈或俄羅斯方塊更呆,你還讓小精靈去吃點點跟水果、將方塊塞進空隙呢。

塊魂不能滾過比自身大的東西。否則,衝擊力會撞掉原本黏附的事物,令你的球縮小。一開始,塊魂的尺寸只能黏起螞蟻、圖釘、釦子之類的玩意兒,撞上老鼠可就慘了。

但隨著你成功黏起雜物,球會變大。然後你可以嚇壞老鼠。你滾過電池、一盤盤的食物、收音機、鞋、寵物。牛、熊、相撲選手、車、怪物、建築、島嶼、山脈。

有人列出了一部分平淡無奇的小東西,然後評論:「二十五分鐘後,這玩意兒從地上拔走了彩虹。」就像塊魂滾來滾去,蒐集雜物以增加分量,並蒐集越來越多也越大的雜物,沉沒成本謬誤蘊含自我強化的特質,千萬要小心防範。

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情,便會有各種累積— 時間、金錢、付出的心力。我們的成本漸漸堆疊上去,事情的分量隨之成長,刺激我們加碼付出,越來越難放手。而堅持下去的決定本身又讓我們累積出更多成本,下一次我們考慮放棄時,決定繼續撐著的可能便更高。而天平上屬於堅持不懈的那一邊,籌碼便越加越多。

整件事便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學生們等待那本永遠不會出現的填字遊戲字典也是如此。一旦他們開始等,已經付出的時間會導致他們等得更久,用在等待的時間因而延長,而這又令他們再多等一等。

同時,他們的補償金一直在消逝。

我們都做過這種事,甚至是像在雜貨店排隊之類的小事。

我們在決定要排哪一個結帳隊伍之前,我們活像愛因斯坦。我們不但會看不同隊伍的長度,還會粗略評估收銀員們的動作速度與經驗。我們會掂量現場顧客,是不是沒有先拿好錢,或是在分神注意小孩,或是在笨手笨腳地翻折價券,或是在推車底部也堆放了商品。

然而開始排隊以後,我們花了時間等待,便不會以相同的幹勁決定要不要換一個隊伍。當我們看到隔壁隊伍的收銀員三兩下便幫三位顧客結完帳,而我們這邊的收銀員在跟顧客閒聊,只結了一個人的帳,我們會不會感到嫌棄?翻個白眼?一定會。我們會換一個隊伍嗎?幾乎絕不。

我們等得越久,陷入我們選擇的隊伍時間越長,越不甘心改排別的隊伍。於是,我們便被困住了。

合不來的感情會變成一場塊魂遊戲。你的朋友哀嘆遇人不淑。你要是問:「怎麼不分手呢?」他們往往會說:「我都花那麼多時間磨合了。」有時他們甚至會說:「我付出了整顆心、整個靈魂啊。」他們付出的時間越多,越不可能分手,於是投資越來越多時間磨合,分手的可能便更低,往覆循環。

怪不得一旦你跟朋友談過這種事,相同的話題便會一再回鍋。他們機能失調的感情會越滾越大塊,捲進許多事物— 生活安排、朋友、寵物、購買消費用品、財產……直到他們從地上拔走了彩虹。

莎拉.奧斯廷.馬丁尼茲也有類似的處境,然後她才看出辭職與否的決定,實際上是預期價值的問題。當她投入事業的時間變多,辭職就變難了。她是在付出十五年的光陰後才開始考慮改行。等她聯絡我的時候,她萌生辭意已經一年了,而這又一次提高她辭職的阻力。

這是散戶抱著賠錢的股票不放的原因之一。想像你面臨那種處境:當你的股票虧損,你取消停損委託單,因為你想要轉虧為盈。那往往令你累積更多的虧損,於是你更不可能放棄那張股票。

我在撲克牌桌上,看到加碼付出在我眼前上演。玩家們會輸,然後為了翻本而賭,賭了又賭。這個決定會讓他們輸更多,然後又賭,有時甚至會提高賭注。

他們會陷入其中。

也因此史都華.巴特菲爾德與艾力克斯.哈諾才如此了不起。

他們兩人都做到停損,儘管他們為了實現目標都砸下了極大量的資源。巴特菲爾德放棄為Glitch 下功夫時,他已經努力了四年,投資人提供的資金也用掉了超過一千萬美元。哈諾為了登上酋長岩的頂端,已經自我訓練了幾個月,甚至還有一支朋友組成的攝影團隊跟他一起攀附在山上,記錄他的準備工作,而能不能拍完這支紀錄片得看他攀岩的結果,然而他照樣在二○一六年登上岩頂之前放棄。

⏩⏩閱讀更多 采實文化出版 安妮.杜克《停損的勝算:世界撲克冠軍教你精準判斷何時放棄,反而贏更多》

 
巴西史上最嚴重空難之一 | 只聽過黑盒子?航空CVR, SDR是什麼?
近日,巴西聖保羅州發生了一起嚴重的空難。空難事件往往引起全球關注。每次發生空難,不僅牽動著遇難者家屬的心,還會引發社會對航空安全的討論。帶你認識幾個「空難」議題在新聞中出現的高頻單字,幫助你加速理解相關報導。

食品添加劑恐危害兒童 加州禁售
美國加州議會8月29日通過「加州食品安全法案」,最快將在2027年起全面禁止公立學校提供任何含有紅色40號、黃色5號、黃色6號、藍色1號、藍色2號,以及綠色3號等色素的食品或飲料,因為這些食品添加劑可能危害學童的學習能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