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表彰在地十大傑出青年,「吳氏兄弟」定當入列,其辛勤耕耘,吾人不可不知。我先認識弟弟吳東晟,二十年前我在輔大創辦詩社時便知曉這號人物。多年後翻閱廖振富編寫的霧峰鄉誌,才知他和我同鄉。與我同樣生於1977年的吳東晟,是大學詩人群的彰師大代表,後來在文學院一路深造,參與編輯《藍星詩學》、《乾坤詩刊》,成為同輩裡少數兼善現代與古典的學者詩人。
這兩年我擔任文學專車領隊,帶民眾走讀台中城南文學地景,蒐集大屯線(大里、霧峰、太平、烏日)作家資料時,發現吳東晟曾寫下一系列題詠霧峰的詩作。他那首〈光復新村竹枝詞〉:「地牛翻覆忽留痕,一校傾頹一校存。信義路成生死界,青山原本滿丘墦。」講的是舊省府員工眷舍「光復新村」的光復國中和光復國小,兩校隔著一條小小的信義路,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時,國中全毀而國小無恙。
震後光復國中遷校至今亞洲大學旁,並增設國小部,改制為「光復國中小」。光復國中舊校址改建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震殤地景局部保留,依舊怵目驚心。原光復國小並未廢校,而易名(其實是恢復創校時的舊名)為復興國小,就近服務為數不多的學童,歲月將其淘洗成一座老而美的小校。每回指引民眾趨近這條分隔生死兩界的小路,總要朗讀這首「陰陽路」之詩,音律跌宕,那些平日不甚閱讀文學作品的遊人,似也沿著詩句彎進當年村落居民的心境,百感交集。
吳東晟現已從成大畢業回到母校彰師大任教,離霧峰近了,得以更積極地參與家鄉的文藝復興。
哥哥吳東明,是弟弟吳東晟介紹給我認識的。我在2015年回鄉時,他已是文化保存運動的英雄人物。吳東明從一個人孤軍奮戰,到聚結革命戰友,串連在地文化團體,歷經十餘年努力,終於在2012年成功爭取光復新村全區登錄保存為台中第一例「文化景觀」,使得如今的村落再生實驗成為可能。他主張光復新村「原汁原味」活化,可以朝向社會住宅精神延展村落紋理。這樣的思維觸動了我,一個美名「台灣第一村」的花園城市聚落,該要有人居住其間,才能繼續醞釀美好的生活感。
即便目前的活化先走向青年創業基地模式,並保有環境教育及住宿體驗的可能,吳東明仍不斷提醒「修舊如舊」的重要性,每回看到因整修而被拆除棄置的老屋瓦舊窗框,他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我常在想,擁有「文資魂」的吳東明,其家園守護行動絕不會在階段性任務完成後便畫下休止符,他會透過倡議、導覽及其他種種方式,引領民眾凝視身邊可貴的文化資產。如果民眾對這些連結寶貴歷史的公共財冷漠以待,文化資產便在開發至上的集體意識下加速消亡,你我都將活在一個失去脈絡的地方。
哥哥吳東明的保存運動,努力為我們留下有形文化資產;弟弟吳東晟的文學書寫,則為我們留下牽引共感的生命記憶,那是無形文化資產。吳氏兄弟都是念念不忘之人,和一去不返的時光拔河,很難說清他們究竟守住了什麼,但可以確信,在哥哥挺身而出和弟弟默默實踐的姿態裡,他們至少守住了一個無怨無悔的自己。
●小熊老師,本名林德俊,為熊與貓咖啡書房主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