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書評•小說】徐譽誠/愛的修補工程

聯副電子報
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12/22 第620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評•報導文學】姚巧梅/溫度、長度、深度與廣度
【書評•新詩】林德俊/柔軟的有力者
【書評•小說】徐譽誠/愛的修補工程
【金庸與我】黃湘涵/我與學生是沒有距離的

  今日文選

【書評•報導文學】姚巧梅/溫度、長度、深度與廣度
姚巧梅/聯合報
《日常的中斷》書影。(圖/八旗文化提供)
推薦書:阿潑《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八旗文化出版)

除了日本的岩手縣、宮城縣和福島縣,本書提到中國四川的汶川和印尼的亞齊,我都沒去過。

2004年的南亞海嘯,波及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泰國等十四個國家,合計約29萬人罹難,其中亞齊最靠近震央,傷亡人數合計約9萬;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遇難者接近9萬人;日本的2011年311震災時過七年,犧牲者1萬8千多人。但上述三個因地震、海嘯犧牲者的人數還不包括受傷、失蹤和難民人數。

作者阿潑沒有特別提及書寫本書的構想和田調行動與動身採訪從何時開始,但從最後一頁「參考書目和感謝名單」略知,至少有關311的採訪始於2011年。這一頁也可看出她的用心與努力。

老實說,這本厚達近四百頁的報告,就書本的字數而言,有點嚇人。

書中厚重的內容莫不透露,其所耗費的無論是閱讀文獻資料、採訪的時間和行動所需的體力、耐力,都難令人望其項背。

如果從書的質地與她的身分思索,記者、人類學家和志工。記者意味訪問與記事的廣度,人類學意味知識的深度和時間的長度,志工則反映人的溫度。

由此,運用溫度、長度、深度、廣度所書寫的、 以三個世紀性災難為主題的、關於人與自然的報導,說其首度揭開台灣災難報導文學的序幕,是一個里程碑,應不為過。

書寫的形式,也很有特色。

阿潑以人為主軸,用敘述悲劇的方式(艾倫□狄波頓「悲劇才能引起興趣」),還原事發現場。輔以海嘯生成的歷史,也讓人窺知災區的人文、社會、歷史,甚至政治,必要時,還以對照的方式游移在兩國之間,穿插比較的手法,例如,從汶川的羌族和台灣的邵族;從汶川的原地重建對照2009年台灣莫拉克颱風後遷村和原地重建的歷史,然後思及災難所衍生的意義。讀來,趣味盎然。

要達到這個效果,除了敘事的能力,還必須採訪到對的人,蒐集到正確的資料,具備所需的相關知識,以及消化吸收後融會貫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思想的高度與企圖心。因為這是拓展關心的向度與視野的要件。此外,也需要時間醞釀,是門檻極高的差事。

毫無疑問的,阿潑所關心的大自然災難,是當今至為重要和關鍵的社會議題。「我們居住的地球愈來愈不安全,」科學家也已察覺,而今年的經濟學諾貝爾得主之一就是地球暖化經濟學家。

海嘯生成的原因,除了阿潑所察覺到的「透過海底珊瑚紋路,可判斷環境變化和海嘯歷史」、「核子試爆有引起地震的可能性」,更帶有深遠及破壞性傷害,「像自然災害這種非傳統性的災害威脅,恐怕遠大於傳統安全的威脅」。她指的傳統安全的威脅是抵禦外敵。

換言之,大自然的反撲有可能比戰爭的力道更大。

事實顯示,愈來愈多科學家警告氣候變遷對地震、火山有直接影響力,而且全球暖化融冰,加劇地震及火山爆發等的書籍和報告,紛紛出籠。

出版這本書前後,西方熱浪、東方颱風、地震,持續地發生。亞洲地區,七月日本西部的豪雨、八月台灣南部的暴雨、九月日本的燕子颱風,還有九月印尼中部蘇拉威西島的海嘯。

不停歇地發生的自然災難,使得擁有悲天憫人情懷與犀利觀察力的報導者阿潑,顯得益形重要。

在政治惡鬥、媒體弱化、出版「慘業」的氛圍下,選擇走難走的路。只能說,帶股傻勁的阿潑有使命感和良知,分外珍貴。

讓人更興奮的是,她是六年級生,還年輕得很。



【書評•新詩】林德俊/柔軟的有力者
林德俊/聯合報
《無聲的催眠》書影。(圖/釀提供)
推薦書:詹佳鑫《無聲的催眠》(釀出版)

雖然從不否認往往詩如其人、人如其詩,但我向來儘量就文本而論文本。一首詩即便登上了文學史殿堂,那是詩人因著這首詩沾光,單一文本的成功很難標記一位詩人的偉大。若要評論一位詩人,我會試著爬梳他的大量詩作,先讓文本說話,若能從中歸納出一套運作模式,那麼他便擁有了風格。一位成熟的詩人理當擁有風格,風格是一位詩人鮮明的特色,有某些原則在其不同作品裡一以貫之。

可是閱讀詹佳鑫,我先是對他這個人有了極其鮮明的印象,才慢慢對他的詩產生好奇,而開始有系統地讀起他的詩。這令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萌生一種檢證意識,心中喃喃:這正是詹佳鑫會寫的詩啊!他的詩一如他的人,是那麼明朗、素淨,他的世界並非沒有黑暗,卻總是用發光的姿態閃現出來。

他的詩語言並非一鳴驚人那種,沒有太過用力的形式,他的詩語言出奇地流暢,自然如說話,像水龍頭打開就嘩嘩流下精鍊的情感印記或思想足跡。一位仍未脫青春的詩人能如此自在地進行書寫,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一位城市小孩,詹佳鑫以其細膩的觀察和精巧的文筆寫出精采的都會詩,譬如〈台北車站教我的事〉,台北車站交錯著無數人的生命經驗,匯流了無數人的集體記憶,寫台北車站,素材豐富,易引共鳴,但如何寫出辨識度高的作品,是一大挑戰。而此詩在第一段便打動了我:

往新店的還剩兩分五十秒,往淡水

還有一分鐘。旅客們紛紛湧向

他人的命運;無數雙鞋各自踩過

陌生人踩過的熟悉囈語

再日常不過的候車場景裡,「旅客們紛紛湧向」……神來一筆接上「他人的命運」,這般信手拈來卻令人驚豔的錯接,顯現詩人的才氣。

我特別羨慕詹佳鑫以詩為誌的能力,詩意總在生活的縫隙裡拔出,詩是他的日記體。〈無聲的催眠〉裡,他寫親情的距離似近還遠,母子之間雖曾臍帶相連,然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彼此落入不同頻道,「溝通」成為一件困難的事。「母親的耳朵越來越小,漸漸聾了」即便意象的姿態如許高調醒目,詩人的語氣仍是沉穩冷靜的,無波的海平面底下蟄伏著忍住的悲傷。

作為正式出道的第一本詩集,集子裡完整體現詩人多面向的寫詩技術和他立體可感的心靈結構,有可口討喜的〈冰淇淋小情歌〉:「夢見自己是一球/百香果小行星安靜旋轉」,亦有輕盈出入物我之間的〈浴室五帖□鏡子〉:「洗澡的時候/鏡子起霧/是故意的嗎鏡子/還是你也不想讓我照見/你的心事」。聰穎的小品之外,詹佳鑫也有大敘事的能力,譬如〈今晚我躺在鐵軌——記2013工人臥軌事件〉以反諷手法傳遞對受剝削階級的關懷,柔性控訴偏離勞工權益的國家機器、唯恐天下不亂的媒體和隨之起舞的酸民,末兩行「一列火車開往何方/我們仍未抵達……」透出詩人追尋理想社會的意志。詹佳鑫是這麼一位擎著火炬的詩人,我們當對他懷抱期待,期待他的詩帶領我們抵達一個更好的地方。



【書評•小說】徐譽誠/愛的修補工程
徐譽誠/聯合報
《墟行者》書影。(圖/寶瓶文化提供)
推薦書:洪茲盈《墟行者》(寶瓶文化出版)

這部長篇小說由兩條敘事線組成。其一為現實世界,敘述母、女、孫女三代,分別對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的科幻場景(人類在膠囊內依靠蛋白飲與虛擬實境過活)大多是現今科學所能推論的可能結果(地球暖化致災與AI智慧發展),有其想像基礎而非憑空。另一世界貝德魯斯則是奇幻異想,不在已知的現實範疇內,是橫向發展的脈層結構,甚至跨越物理空間限制,有其獨立的運轉原則、知覺感官,以及事物分類方法,裡頭沒有上下輩分與男女性別的概念,唯有身處哪個脈層的差別。

表面上兩個世界沒有直接關係,但小說將實虛章節穿插敘述,使兩者似有連結/對照/疊映的可能性。個別來看:現實世界強調垂直縱向的時序關係,因為過去、所以現在,因為現在、所以未來,然而推衍方式看似不斷向前,實則在同一套計算邏輯上來回打轉,尤其人與人的關係幾乎像同部劇碼反覆重播,母女之間彼此無法理解的溝通困境,即使至下一世代角色輪替,仍舊是個卡關僵局。這部分像作者前兩本短篇小說集的向下延續,瀰漫一股因情感失能而頹喪無力的語調氛圍,同時又以犀利目光緊緊盯視人性背面隱而未現的黝暗陰鬱,猶如尖銳刺問:所謂的愛,掀開表相後,會否只是一連串利益換算的計量公式而已。

反觀貝德魯斯,時序列上的前因後果與重複輪迴似乎都被抹平歸零,無科學定律、無演化路徑,亦無複雜的慾望難題,其驅使敘事運轉的,是主角邦格那股單純為了想知道世界樣貌於是跨出格線、潛入各脈層探索的強烈意念。而如此一座憑藉對宇宙原型想像而繪製創造而成的奇幻境地,似是作者後記所言的「世界以外的更大世界」,代表一種更高的存在秩序,有其神話般的抽象意義。

兩個世界有何關係?我們或可視為同個世界的不同觀看角度:若現實人類的發展歷程為「生命樹」,貝德魯斯則像樹的橫向切片,以各脈層為年輪,得跨步越線才能探索地圖全景。而小說將兩者敘述交叉展現,彷彿提醒隨故事發展而漸漸入戲的讀者:不管身處哪個劇本線路,世界始終有另個樣貌並行存在。

此編排有個前提問句:人類語言是否足以描述那個更大的世界?答案必然為否,至多以藝術或哲學去探問邊界。於是貝德魯斯雖意喻某種更高層次的抽象結構,實則仍為現實世界之文字產物,它無法代表全知觀點的宇宙真相,僅能是以現實為本體的投影結果,換言之,是創作者對至高秩序的終極想像,並以小說塑之成形。

依此觀點,現實與虛幻更深一層的關係,亦是母女。於是小說裡女系三代的故事並未結束,而是在貝德魯斯裡得以延續。在那已被轉換為另種形式存在的母女關係裡,沒有時間因果,沒有世代隔閡,沒有現實世界裡那以愛為名、實則內藏各種利益換算的心機迴路,像是原本隨演算行進但總在相同死角碰牆倒地的無解難題,找到一種溫柔平和的轉彎方式而停止衝撞。被投影建造的貝德魯斯,沒有任何責任代價須支付償還,彷彿一處被祝福的嶄新之地,好在其中平靜回過身,細細凝望世界的其他模樣。

這或許即是作者願意辭去優渥工作、花近四年時間書寫此作的最大動力吧。在台灣現下市場環境「寫長篇小說」本身已像一種行為藝術,須無視物質名利的投資報酬,只求創作之實踐與完成,其背後各有初衷,且需有強大的意志與信念支撐。我認為洪茲盈的《墟行者》是對自己前作議題「練習無愛」與「質疑愛的本質」的進階回應,作品最終所呈現的,不只是繽紛的異域奇想與炫目的科學新知,真正打動讀者的,仍是情感上的對應: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人的溫度」,你能感覺到整座壯麗的文字城堡後方,有個小小身影,正彎著身埋頭勞作,忘卻外在時間的催促與干擾,一字一句慢工修補著現實生活中「歪斜失衡的愛的標準」。讀一本小說有多種功能,但對不再年輕的我而言,能在遙遠彼端看到某種真誠謙卑且良善溫暖的可能性,已感足矣。



【金庸與我】黃湘涵/我與學生是沒有距離的
黃湘涵/聯合報
不知道是報應,還是無法擺脫的命運,學生時期最難忘的時光,在學生身上重現了。

成為老師後,站在講台上的我瞥到學生目光專注於桌上的神情,原以為是在偷玩手機遊戲,但下課後才發現學生手機早已被導師沒收,抽屜裡放的是既熟悉又陌生,滿滿的金庸再版小說。

原本驚恐害怕的學生在聽到我提金庸後,滔滔不絕,眼神充滿光芒,彷彿在乏味沉重的課業生活中,他擁有自己美好的世界。

不禁讓我想起,陪我度過上課苦悶時光的不是發呆、放空,也不是與同學們趁老師不注意時的交換紙條,而是可以在狹小教室內,放在雙腿上,一頁一頁帶給我無限想像空間的小說。

「老師,我真的很喜歡金庸,我好像就在他小說的世界裡一樣!」

「我也有這種感覺。」第一次,我發現自己與學生是沒有距離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