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文字幕」會影響英文聽力嗎? 文/史嘉琳 加上字幕,讓台灣識字率超過98% 70年代中期初次來台,我發現所有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包括國、台語的在內,都有中文字幕,有點意外,因為英美國家裡,除了外國影片和專門給聽障者的隱藏式字幕外,一般影視節目不會顯示字幕。問朋友為什麼會這樣,他說,其實是新聞局規定的,主要是怕很多年長者聽不懂國語,也為了聽不懂閩南語的人。 對於我這個學中文和閩南語的人來說,中文字幕其實是利於學習語言的,有了小孩以後,我發現,當小孩還不會注音符號、教也教得很辛苦時,因為字幕,他們倒先認得許多中文字。根據最近的統計資料,美國文盲人數大概為三千兩百萬人,佔總人口的14%左右,大大輸給識字率超過98%的台灣。不認識字跟失業、吸毒、犯罪等社會問題有很明確的關係,令人不禁聯想,英美國家的影視節目如果效法華語地區開始附上英文字幕,應該對提升孩子和大人的閱讀能力有助益。 中文字幕好讀,因為中文字的語音單位等於一個音節 中文字有一個英文字沒有的重大特色:每一個方塊字對應的語音單位是一整個音節。像英文這種以字母為書寫系統的語言,基本上每一個符號對應的語音單位是抽象的、不會單獨出現的子音或母音,讀者需要把這些語音單位串起來,才能讀出「字」。然而,中文字要比字母系統直接了當、辨認速度快,瞄到一個中文字,整個音節就蹦出來了(因為雙音節的基本結構,中文字其實會兩個兩個的同時蹦出來),不需要把一堆子音母音慢慢組合,再調出腦內對應的音節和字詞。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中文母語者會發現,一整片的中文字閃過去,都捉讀到了,意思也懂,西方人看這個神速,只能嘆為觀止,因為讀自己的母語就是沒辦法這麼快。當然,中、英文一樣,較艱深難懂的內容得花多一點時間去思考與消化,可是中文字,以及含有很多漢字的日本文字,辨識速度就是比英文等語言要快。 不過,事情總是有兩面的。 習慣看字幕會影響英文聽力? 我們現在回到中文字幕的問題:聽過朋友和學生說,因為太習慣中文字幕,有時沒有字幕,會怕有些字沒聽到或沒聽懂。字幕出現時,好像也會不自覺地去看,幾乎沒辦法不看。網路上也有人這樣寫: 「……我從小在台灣看電視電影都習慣有字幕,就算是看綜藝節目也是,漸漸的,不自覺變得太依賴,連沒有字幕的中文電影有時候也會看不懂。來美國之後,看電視電影都要很專心聽才看得懂,才發現依賴字幕的習慣已經好難改過來。不只是看電視電影,連上課要專心聽老師講課都不容易,每次都在想老師前面有一排字幕有多好,和朋友講話也覺得自己聽力怎麼這麼差……這種聽力不是英文考試那種有主題的聽力測驗,是日常生活中那種主題講話速度超快的聽力……台灣人要好好檢討一下字幕文化,到底有沒有必要幾乎所有的節目都放字幕?!」 作為英文教師,會開始關心這個現象,是因為在教學時注意到一般學生有滿大的英語聽力與發音問題。學生絕對不是「有點中文腔」而已,而是最基本的子音母音都分不清楚,唸也唸得離譜,這會影響到整個英文的學習。請讀者想一下,一位學中文的外籍人士要學中文四個聲調的正確唸法,如果直接從紙本教科書學,而不用音檔或聽母語者的示範,能學得如何?問學生這個問題時,他們大笑說「不可能!」那麼,英文呢?沒有大量的正確英文句子進入耳朵裡,怎麼可能把英文學好呢?是不是有雙重標準的嫌疑? 在大學教課也注意到,同學比較不會踴躍舉手參與或問問題,倒是經常有人在課堂中跟朋友說悄悄話。這種行為不僅忽視基本禮貌與尊重,也讓他們少掉很多重要的教學內容。老師上課口述的內容,就算是用中文授課,到期末考時,大部分的學生似乎還是沒有吸收到重複過多次的重點。後來開始把內容付諸文字,把這些文章給學生當作業看,也要求他們寫下每篇文章裡的重點。開始這麼做的那年,學生的考試成績就飆升了。文章裡寫的跟之前上課講的,內容是一樣的。不免自問,有了文字稿跟沒有文字稿,怎麼會有這樣天差地別的差距? 我發現,並不是華人或東亞人「沒有語言天份」,而是許多人根本就沒有用心聽。課堂上要跟著唸時,學生表達出的心態是,「我會了!我會了!我最快!!」,隨時只有急著想要把該做的趕快「做完」,並沒有想到要如何把事情「做好」,也發現,老師的示範講不到一半時,大家已經在吸氣、動嘴唇,這也就表示他們根本沒有在聽,而只是在準備自己等一下所要講的話。 台灣人長期仰賴「看」而不是「聽」來吸收訊息 台灣的英文教育對於聽力和口說的忽略早就不是新聞了。這可以追溯到很多原因:台灣光復後,各科的師資缺乏,素質不一,一般英文老師沒有完善的語言聽講與教學訓練;再來就是比較單向、重視死背、書本上的知識、正規思想等比較傳統的儒家教育模式,加上當時教學資源匱乏、資訊比較封閉的教育環境;當然,還有大家仍然最關心的--以考試為導向的教學制度。 除此之外,教職員的鐵飯碗制也滋生出其他問題:有的英文老師容易安於現狀,不向國外或母語人士學,覺得與同儕相似的水準就可以交差,不覺得有脫穎而出的必要,最終造成英語教學的僵化與平庸主義。一般學生在聽說方面一直表現不佳,教師與教育當局至今為止也還沒有好好重視與檢討這個問題、擬出對策、厲行改革。 其實,聽力問題不只是學習英文的問題,它凸顯出整個台灣社會文化「聽覺」與「視覺」之間的一種「失衡」。我們不能把英語聽說上的缺失全歸咎於中文字幕的普遍,字幕只是症狀和助長既有趨勢的因素之一,更別說字幕對台灣識字率有著卓越的貢獻,可是台灣人似乎在吸收新資訊方面,仰賴「看」的比例遠勝過「聽」的比例;也許該加強一下日常生活中「聆聽」的比重。 語言是聲音,文字是錄音機 實際上,語言不是文字,語言是聲音。二十萬年前開始有人類以後,語言接著出現,文字的歷史卻不到一萬年。文字能幫我們記下隨說隨消失的語音,能幫我們有條理的組織我們的思緒,也是個讓我們的思想能超越時空傳給其他人的輔助工具,可是文字不是語言。頭腦裡有很多一段一段完整的「音檔」後,我們才真的學到了一個語言。這是我們在語言教學上常忽略的一件大事。 有一個能讓正確語音進到耳朵裡的方法,叫做「回音法Echo Method(註一)」。「回音法」的步驟是:
學生開始這樣做以後,他們的聽力與發音開始突飛猛進。新教育部長上任後,筆者一直有個夢想,想約見潘部長,討論英文科聽力訓練的重要性,也想建議教育部規定中小學每一堂英文課要增加十分鐘的聽力練習,真的這樣做的話,相信台灣整體的英語程度會立即開始爬升。 「沒有英語環境」是藉口,有聲書能鍛練聽力 常有人說,學英文的人,沒能把英語的聽說能力磨練好,是因為「沒有英語環境」。可是,台灣真的「沒有英語環境」嗎?網際網路自1990年代中盛行,發展至今,智慧型手機已是人人一支了,更別說家裡還有筆記型和平板電腦,各種英語學習資源也爆炸式地湧現。平心來看,真的可以說台灣「沒有英語環境」嗎?還是應該說,台灣的英語老師與教育當局還沒有想到各種網路資源可以如何增進英語聽講能力?除了一般教學網站外,還有無窮盡的影片、播客(podcast)、線上語言交換網站…都等著學習者去發掘,學生若懂得善用這些日新月異的資源,想不進步也難。語言要學好,從聽力著手才是不二法門。 有聲書就是一種方法。筆者跟很多人一樣,每天花過多時間在電腦前,閱讀量大,眼睛因而容易疲勞。為了讓眼睛休息,常選擇不看紙本書而聽有聲書(註二),這樣在空閒時、走路、開車、床上在黑暗中都可以「讀」很多世界名著。就我的觀察,台灣幾乎沒有聽有聲書的風氣,大陸人反而比較愛聽有聲書(註三)。問朋友為什麼台灣人不愛聽有聲書時,他們回答:「你哪來這麼多耐心聽有聲書?直接用看的不是比較快嗎?」有聲書乏人問津的情況,也許是因為看中文字的速度比較快,不過,是不是也跟台灣的「字幕效應」與「聽力問題」相關? 很多歐洲人,尤其是日耳曼國家的人,一般都可以在幾年內把英文學得文法又正確,發音又清楚。台灣人讀書沒有歐洲人厲害嗎?或是只是還沒學到「聽」的技巧與重要性? 身為英文老師,常有人問:「要怎麼樣才能把英語學好?」讀到這裡,讀者現在也應該知道如何回答:「每天專心練習聽就是了。」 註解:
1. 想多了解「回音法」能如何提升英語聽力與發音,請參考這個網址 2.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Librivox網站免費下載版權已過、由世界各地義工所錄製的逾萬冊有聲書;暢銷新書則可以向有聲書商(像 audible.com)訂購 。 3. 請參考大陸的「懶人聽書」網站 本文摘錄自一張圖搞懂 不藏私!英文教授的看家本領 2019年05月號 訂閱雜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