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自從關切小孩生活經驗、能力和需求的「當下故事」(now and here story)在1930年代現身後,發展至今,越來越多創作者毫不隱諱地將小孩真實生活世界坦露於書頁間。除了這是真正貼近小孩、令他們感興趣的閱讀主題之外,也印證美國童書作家伊芙.邦婷的一句話:「小孩必須學習認識生命中的困境和抉擇。」畢竟,真實人生裡沒有王子和公主,結局也不盡然是「幸福快樂的日子」。 如同攤開這本書花團錦簇的封面後所見到的景象,作者呈現的生命花園雖然不美麗,卻很真實:可怕的戰爭和飢荒、權力欲望和貧富不均、遭到破壞的海洋與大地,以及傷痛的淚水。 ▲孩子看到了飢荒。他想,應該用繩索抓住雲朵,讓雨水灌溉在沙漠上,應該挖掘流著水和牛奶的河流。 作者刻意讓小孩清楚看見生命不美好的一面,同時透過書中那個尚未臨世的小男孩懇切的心聲,用一句句「應該…」,提醒小孩回想這個世界原本應有的樣貌,然後思考自己該如何面對、怎麼決定和行動。因為力道十足的「應該」兩字頻頻現身,突顯現實世界的醜陋與小孩想像的美好,因此,繪圖者也用巧妙的圖像布局強化這樣的反差效果。隨情境更迭的紛亂色彩表現真實世界的種種不堪和缺憾,對應留白和線條簡約的小孩想像。 ▲孩子抬起頭來,他看到月亮上頭插著一面旗子。他想,真是不禮貌的行為啊,應該拿掉旗子,然後跟月亮說對不起。 ▲孩子看到了眼淚。他想,應該學習擁抱,學習不要害怕親吻。應該學習說「我愛你」,即使沒有人對你說這三個字。 雖然畫面上的小孩總顯得單薄微弱,這股純真的力量卻漸漸凝聚擴散,然後懷抱信心勇敢誕生。於是畫面在最後整個翻轉,小孩為了無生息的灰澀世界帶來亮麗色彩,也像窗台上抽芽吐蕊的小花苗, 注入新生的希望。 ▲最後,他決定…出生。 這本書同時能為那些憂心大環境不適合小孩生存的大人增添信心。儘管世界並不全然美好,生命依然有她生存的方式和能力,況且,新生命總會帶來新的可能和改變。只是,作者似乎也在提醒每個大人,當小孩懷抱信心和希望誕生時,我們該給他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